从1998年开始到现在,财政部已在全国28个省(市、区)批准建立了31个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园区”(简称“示范园区”)。这是财政作为政府支农的职能部门,为实施科教兴农战略,迅速将财政支农的重点和目标转移到推广农业科技上来的一个重要举措。
近几年来,在各级财政的支持下,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虽然有了很大提高,但还远远不能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特别是在高效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配套综合运用农业科技、发挥科技的规模经济效益、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方面的要求。从1997年财政部在全国选择了100个县开展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示范试点工作的实际情况看,仅仅支持建立科技示范试点县是有局限性的。一是试点县示范的技术项目少而且比较分散,形不成先进技术的综合推广应用,做不到多种技术组装配套,加之试点地域不集中,难以从整体上提高试点地区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示范作用难以充分发挥。二是受资金投入等因素的制约,百县试点不仅涉及面广,而且数量多,中央财政如果将1998年新增的资金继续平均分配,每个试点县得到的投入资金只有100万元,加上省级财政的配套资金也只有200万元,仍然不能满足综合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成果的资金需要。所以,选择建立示范园区不仅是提高示范效果的需要,也是集中资金投入,发挥规模效益的需要。财政支持示范园区建设,目的就是通过园区产生辐射效应,推动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财政用于农技推广资金的使用效益,提高财政支农工作的水平,强化科技兴农这一战略重点作用。
财政部为了使“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园区”更加规范,对示范园区的涵义、特点、要求和管理方式做了科学的界定和明确的解释。
财政支持建立的示范园区,是一个能够综合配套应用农业科技成果,生产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注重生态农业和立体农业发展,能够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对其他地区能够起到示范和引导作用的特定区域。其特点,一是在农业生产中综合配套应用多种农业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农业科技含量高;二是建立起科学的农业生产管理制度,明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
财政部要求示范园区尽可能以农业科研院校和农业科研部门为依托开展各项工作。一是在示范园区内,农业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得到了综合应用,农业生产科技含量高,科技贡献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二是示范园区的建设要与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的模式结合起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要做到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结合,出效益、出影响、出经验;四是具有示范作用和指导意义,能够在一定区域内推广,较快地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示范园区的资金投入方式上,财政部要求一是坚持“地方自筹为主,中央补助为辅”,农民投入为主,财政投入为辅的原则,多渠道、多层次广泛筹措;二是有一定的规模,每个园区投资总规模不能少于1000万元,中央财政一次性补助250万元,省级财政按不低于1比1的比例落实配套资金。三是开辟新的投资渠道。财政部门除了协调运用预算内支农资金外,还要引导企业、集体和农民的资金,增加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园区建设的投入。四是在示范园区的资金管理上,要求单独记账,专人管理,专款专用,严禁用来平衡预算或挪用。
示范园区在各地财政部门、农业科技部门及当地政府的共同努力和大力支持下,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成为现代农业文明的窗口。
——选定园址和项目各具特色。各科技示范园区在选定园址和项目时,都十分注重在发挥本地特色优势上下工夫,具有明显的示范作用。福建省武夷山园区充分利用武夷山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把农业与旅游结合,不但给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可靠的物质保证,又为传统的农业注入了现代血液。四川省把园址选定在成都市的龙泉驿区,这里紧邻成都市,背靠重庆市,交通便利、通讯发达,农民经济基础雄厚,有一定的辐射带动作用。湖南省则把园区设在湖南农科院,以农科院的科研、生产基地为基础,将周边院校、乡村作为辐射区,把现场示范与现场培训相结合,推进新农业技术革命。
在项目选择方面,各项目园区十分注意选择适合本地特点、科技含量高、有龙头带动作用,能迅速推广、能给当地经济和农民带来可观效益的项目。如河南省博爱县科技示范园区推广的技术有:工厂化育苗、遮阳网覆盖、防虫覆盖、日常温室种养一体化、温室菇菜一体化、温室果树栽培、电子节水灌溉、温室增施二氧化碳气肥、高效立体模式化栽培等多种示范推广技术,主要生产各类反季节蔬菜、食用菌、花卉、果品、生猪、粮食产品等;福建省武夷山园区利用国有茶场土地、资金、人才等优势条件,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吸引大批中外商家到园区进行果树、优质稻、高产竹笋、优质茶、良种鸽、梅花鹿、鳄鱼饲养观光等项目的投资。
——园区管理引入市场机制。安徽省成立了园区项目建设法人单位——安徽绿雨(集团)公司,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的企业化运作管理方式,实施项目的规划、建设、管理、经营,对园区的项目投资和资产经营进行管理。并对成立的下属公司绿雨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绿雨水产畜禽有限公司、良种繁育有限公司提供资金运作、信息服务、技术服务和市场开拓服务。河南省在园区成立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博爱县新宇实业公司,实行“公司+基地”“基地+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采取土地反租倒包的办法,先由园区各行政村反租农民的土地,交付新宇公司,然后由公司统一规划建设。新宇公司与农户以合同或契约的形式,将温室承包或拍卖给农户经营,并明确各自的责、权、利。如新宇公司负责基建,向农户提供质优价廉的种子、种苗、肥料、农药等生产资料,同时,向农户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和产品销售信息;农户按照园区的统一规划生产种植,及时交纳承包费、农业税和农林特产税。福建武夷山园区和湖南马坡岭园区则是依托国有单位进行管理和运营。武夷山园区以国有武夷山茶场为建设承担主体,利用现有的土地、人才、技术、资金优势,对土地连片开发和组织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在运营机制上,采取合作、租赁、独资、股份等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在项目建设上,坚持以招商引资为主,充分调动业主的积极性。

——园区建设示范效应明显。按财政部要求,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期限为2年。第一批经财政部批准建设的园区经过一年左右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的建设,部分农业生产形成了良性循环,在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增加收入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如安徽省蚌埠园区内,设施农业园区保护地蔬菜运用高产、低耗、高效栽培技术,以高产值的瓜类、茄果类作物为龙头,并引进各种名、特、优、新蔬菜品种,生产了稀有、高附加值,达到洁净无污染的标准的反季节蔬菜,以“绿雨”为注册商标在省会合肥、上海、南京等大城市销售,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带动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另外,他们利用节水灌溉设施进行施肥、喷药、降温、防霜,拓展了节水灌溉技术的范围,加强了水利科技在农业减灾中的作用。河南博爱园区到目前科技成果推广率达80%,科技贡献率达57.5%,分别比实施前提高了10个和1.5个百分点。与项目实施前相比,产值增加了320万元,农民增收251万元,财政增收19万元。到园区建成并推广新技术后,年产值可由原来的1500万元提高到4554万元,年效益可由原来的900万元提高到2366万元,其中财政年收入增加107万元,农民获纯收入1633.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