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4-28 作者:陈敏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大学投资系)
[大]
[中]
[小]
摘要:
人类社会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再到今天的知识经济,科技的重要性日益突出。高科技已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增长、人类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及社会组织机构不断变更的决定性因素。高新技术企业以其产品、服务的高科技含量,显著的经济效益,成为当今的经济增长点。中国要实现经济腾飞并在21世纪高科技领域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是关键。
一、我国高新技术企业需要政府扶持
从组建方式来看,高新技术企业可以分为四类:一是自筹式。由高新技术企业创业者自行筹措资金,承担全部风险,独占所有收益。二是派生式。由资金雄厚的大企业凭借其技术、人才、资金自行组建高新技术企业。三是结合式。由创业家与风险投资家共同组建,创业家提供技术,风险投资家提供资金和信息。四是资助式。由政府、金融机构或其他社会团体资助创建的高新技术企业。对于第一种类型,在我国现阶段大力发展私人高新技术企业的时机尚未成熟。如果采取“私募”方式,能筹集到的资金是有限的。若采取公开上市的办法,可能性更小。对于第二种类型,在我国现阶段是很不现实的。大型企业自行创建高新技术企业需要相当的经济实力,而我国大中型企业大多经营不善,负债累累,科技力量...
人类社会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再到今天的知识经济,科技的重要性日益突出。高科技已成为当代世界经济增长、人类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及社会组织机构不断变更的决定性因素。高新技术企业以其产品、服务的高科技含量,显著的经济效益,成为当今的经济增长点。中国要实现经济腾飞并在21世纪高科技领域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是关键。
一、我国高新技术企业需要政府扶持
从组建方式来看,高新技术企业可以分为四类:一是自筹式。由高新技术企业创业者自行筹措资金,承担全部风险,独占所有收益。二是派生式。由资金雄厚的大企业凭借其技术、人才、资金自行组建高新技术企业。三是结合式。由创业家与风险投资家共同组建,创业家提供技术,风险投资家提供资金和信息。四是资助式。由政府、金融机构或其他社会团体资助创建的高新技术企业。对于第一种类型,在我国现阶段大力发展私人高新技术企业的时机尚未成熟。如果采取“私募”方式,能筹集到的资金是有限的。若采取公开上市的办法,可能性更小。对于第二种类型,在我国现阶段是很不现实的。大型企业自行创建高新技术企业需要相当的经济实力,而我国大中型企业大多经营不善,负债累累,科技力量与经济实力较弱。首先,我国大中型企业的整体开发能力远远低于国家专业化的科研院(所),其次,它也缺乏科研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因此,机械模仿发达国家大企业的做法是不切实际的。对于第三种类型,现阶段我国的风险投资尚处于起步时期,各种运行机制尚不健全,本身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因此很难实现与创业家的结合。对于第四种类型,目前由于我国银行坏债过多,金融环境恶化,迫使银行惜贷,因此具有高风险的高新技术企业很难得到金融机构的资助。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起步较晚,发展机制尚不健全,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扶持。因此现阶段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宜采用这种类型。
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是高新技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两个基本因素,尤其在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起步较晚的情况下,政府调控对于弥补市场失灵,规范企业竞争行为,刺激市场需求等方面非常关键。
1.市场机制存在着不足和缺陷,需要政府调控进行弥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追求高科技发展,旨在实现高额利润,这必然会导致某些企业技术垄断,并由于市场机制自身具有片面性、滞后性、无序性的弊端,常常导致“市场失灵”,这就需要政府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弥补市场运行中的不足。
2.高新技术企业在竞争中存在着利益冲突和矛盾,需要政府引导和规范企业行为。高新技术企业应有着高于传统的利润率,但我国一些高新技术企业的“无序竞争”和不规范竞争,使企业的利润率极低。如我国彩电、VCD厂家竞相压价,价格几乎接近甚至低于成本,使企业几乎没有盈利。
3.市场的需求是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前提。政府必须通过必要的政策手段、条件提供等形式,最大限度地扩大市场的需求规模,刺激市场需求并改善市场的结构和方向,引导高新技术企业的良性发展。
二、高新技术企业存在的问题
近十几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激增,其中方正、联想、华为、海尔、远大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以几十万元起家,在短短的几年内,迅速成为产值达几十亿元的大企业。我国国家级高技术园区数量仅次于美国,到1997年底,国家级高技术工业园区已有52个,内有高新技术企业13618家,技工贸总收入超亿元的企业有530家。但是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不容乐观,还存在不少问题:
1.投资主体单一,创业资本严重不足。从理论上讲,高新技术企业可以通过政府拨款,银行信贷,直接融资、兼并重组及内部筹资进行融资,但由于高新技术企业的高风险性,令许多投资者望而却步。因此实际中这几条渠道已在不同程度上被切断或阻塞。
2.我国的资本市场不发达,没有开辟第二股票市场。目前我国仅有两个交易所,高新技术企业很难公开上市,并且截至1998年底,我国上市公司仅870家,很难为众多的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买(借)壳上市的机会,同时不允许做场外交易,又使相当一大批企业的股权没有流通的渠道。
3.高新技术企业的开发与市场严重脱节。有些企业片面认为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就有市场,而忽视了市场需求及高新技术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致使产品大量积压,出现大量的重复建设,如重复引进VCD生产线等。
4.不能适应国际性的市场竞争。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把市场竞争定在产品竞争方面,而在国际市场上竞争不只是产品和价格的竞争,更是质量及售前、售后服务的综合竞争。
5.企业管理机制尚未健全。有些企业仍实行家族管理方式,管理混乱,产权不明晰,尤其是人力资本和有形资本占股份比例缺乏明确界定,许多责、权、利难以分开。
6.缺少具有丰富经验和优良素质的企业家。由于高新技术企业大部分由科技人员创办,存在着重技术、轻管理的现象,缺乏一批懂技术、善管理的经营管理人才。同时我国还存在着高技术人才大量流失的现象。
三、政府宏观管理高新技术企业的建议
为加快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推动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地增长,我国政府要立足国情,借鉴或吸取西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完善政府宏观管理的职能,充分发挥其特有的引导、扶持、服务的作用。
1.树立创新意识,提高工作效率。政府要正确认识高新技术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树立创新意识。政府还要尽量简化审批手续,有关部门形成一条龙的窗口对外机构,加速审批进程,适当下放审批权限,中央政府主要支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地方政府主要扶持该地较活跃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同时在计划实施,政策执行过程中,尽量避免政出多门,保证政令畅通,强化决策约束机制。
2.政府采取多种形式直接扶持高新技术企业。一是政府提供无偿资助,以少量的种子资金带动大量其它资金;二是由政府组织设立贷款担保基金,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银行贷款担保;三是各级政府对纳入政府高新技术范围的企业提供税收优惠与抵免;对企业研究开发费用以一定比例减免税收,进一步降低高新技术企业的所得税税率;四是完善政府采购政策,对于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大局的高科技产品在其市场需求还未形成时,由政府先购买,政府每年采购重点要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而变化,且只适用于处于创业阶段的企业,以抑制它的惰性发展。
3.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创业、发展的环境。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形成一个适合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转变人们长期积淀的崇尚洋货而歧视国货的消费心理,政府要打破地方保护主义,使高新技术企业的资源自由流动,实现最佳配置;其次,健全有关的政策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将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政策等问题以法律形式加以明确,保证法律与政策法规相辅相成,高度重视知识产权方面法规的建立,维护科研项目所有者的权益;再次,继续提高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质量,为高新技术企业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最后,不断推进相关配套制度的创新,培育各种中介服务机构,加强对它们的监管。
4.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推动企业成为技术进步的主体。我国有800多所综合性大学,500多所科研机构,其中60%以上位于科技工业园区,要加快推进产学研结合,建立大中型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密切交流合作,鼓励科研人员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推动应用型科研单位以多种形式与高新技术企业相结合。提倡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选题面向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加大经费投入,改革高校与科研院所相关的管理体制,使一部分人直接面向市场。同时引导、鼓励企业建立和完善科研开发机构,加大研究开发投入,对部分重点企业实行倾斜政策。
5.进一步推进市场化进程。首先,政府要积极发展适合于高新技术企业的“创业板”市场。允许业绩良好的高新技术企业在一级市场进行股票或股权转让;其次,要建立一套以披露为基础、对市场异常灵活、敏感的监管系统;最后,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市场功能,规范市场秩序,打击垄断和分割,提高企业正当竞争意识,进一步打击走私,严厉查处伪劣假冒产品,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推动企业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6.完善各项政策,积极培养中国的高技术人才,吸引国内外高技术人才。首先,政府制定企业技术培训规划,建立专业培训机构,对在职技术人员进行脱产培训,在一定范围内实现在职培训;其次,建立一套激励机制及股票认股权证的激励体制,允许企业实行自己的管理方式,允许技术入股,管理入股及企业入股;再次,加强培育人才的政策引导,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培育人才新机制,分层次培育实用型、复合型人才;最后,结合我国实际,借鉴国际经验,完善相关的管理措施,构建企业家人才资源市场,建立高效的情报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完善法律体系,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创业环境,提高对高技术人才的吸引力。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