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4-29 作者:李方 (作者单位:建设银行南京分行第一支行)
[大]
[中]
[小]
摘要:
化解银行当前存在的大量不良贷款,进一步防范新的增量不良贷款发生,减少和降低金融风险,已经成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实现国有银行商业化经营的重要条件。
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
国有商业银行大量不良贷款的产生,既有金融自身因素,也有非金融因素,既有宏观原因,也有微观原因,既有历史的体制因素,也有改革过程中的市场能量释放问题。具体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国有企业效益不佳。目前,我国许多国有企业因经营管理不善等多方面原因,造成过度负债,无力清偿债务。其负债率已由1980年的18.7%上升到1998年的65.3%,其中又主要是对国有银行的贷款负债。令人担忧的是,国有企业负债率大幅度上升的同时,其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却急剧下降。目前,国有企业的资产盈利率只有4—5%左右,低于社会平均利润率10—15%的水平,贷款的平均利率在7次降息后大致为6—7%左右。国有企业如此之高的资产负债率和如此之低的资产盈利率,已使其无法正常运转,造成大面积亏损和拖欠债务。
2.企业转制问题多。近年来部分企业利用国家在破产法律、法规上的不完善,借破产、兼并、改组、承包、租赁和合资分立之名,转移企业资产,逃避对银行债权的清偿责任,如出...
化解银行当前存在的大量不良贷款,进一步防范新的增量不良贷款发生,减少和降低金融风险,已经成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实现国有银行商业化经营的重要条件。
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
国有商业银行大量不良贷款的产生,既有金融自身因素,也有非金融因素,既有宏观原因,也有微观原因,既有历史的体制因素,也有改革过程中的市场能量释放问题。具体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国有企业效益不佳。目前,我国许多国有企业因经营管理不善等多方面原因,造成过度负债,无力清偿债务。其负债率已由1980年的18.7%上升到1998年的65.3%,其中又主要是对国有银行的贷款负债。令人担忧的是,国有企业负债率大幅度上升的同时,其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却急剧下降。目前,国有企业的资产盈利率只有4—5%左右,低于社会平均利润率10—15%的水平,贷款的平均利率在7次降息后大致为6—7%左右。国有企业如此之高的资产负债率和如此之低的资产盈利率,已使其无法正常运转,造成大面积亏损和拖欠债务。
2.企业转制问题多。近年来部分企业利用国家在破产法律、法规上的不完善,借破产、兼并、改组、承包、租赁和合资分立之名,转移企业资产,逃避对银行债权的清偿责任,如出现了超出银行承受能力的加速破产;先并后破,扩大负债比率和负债总额,降低企业债权人受偿比例;转移有效资产与外方合资,悬空银行债权等现象。这些行为严重侵蚀了国有资产,也给国家信贷资金造成了巨大损失,如果继续发展下去,还会造成更大的金融风险,必须及时加以制止。
3.银行自身工作中的问题与失误也造成一定风险。一是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当前,我国银行信贷审批发放状况仍然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缺乏科学的监测手段,缺少具有科学依据的客观评价,在贷款审批发放等环节上仍然存在重视贷时审查,忽视贷后监测的倾向,相应的检查考核手段也没有跟上。二是信贷风险管理的组织机构不健全。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负责信贷风险管理的主要是信贷人员,而不是像西方国家的商业银行那样,有专门信贷风险管理小组或委员会负责信贷风险管理工作。三是银行内部的会计计息方法和呆账核销规定多年不变,对于那些早已名存实亡,回收无望的企业,在现行会计制度下,仍然要照计复利,使得银行欠息连年递增,不良资产数额越滚越大。
化解银行不良债权的主要思路
解决我国银行大量不良资产问题应从两个层次来考虑:一是从全局角度考虑;二是从银企自身角度考虑,二者紧密联系,相辅相成。
(一)从全局高度考虑
1.增加国家重点骨干企业的资本金,降低企业负债率,帮助企业资金营运进入良性循环。目前有些企业产品质量和销路都不错,只是由于负债率太高,债务负担过重而陷入严重亏损濒临破产。实际上不少企业从一开始就是在几乎没有资本金的情况下,高负债投资,高负债经营,从而导致高额亏损。对这类企业只要能增加资本金,降低负债率,就可以扭亏为盈。因此,以抓大放小为契机,集中财力增加国家重点企业的国家资本金,降低负债率,就完全可以帮助企业走出困境,重现辉煌,从而减少银行不良债权。财政注资可以采取向国有商业银行发行债券办法,通过金融市场的资金流动增加企业资本金。这样做可以同时解决国企资金不足和银行惜贷的资金压力,使国家资金形成良性循环。
2.规范企业转制行为,适度运用破产方式。从现已颁布实施的有关政策法规中,很难找到一套可供操作的保全银行资产的政策措施,诸如资不抵债企业改制后原来的抵押担保手续如何办理;银行如何能真正参与破产企业财产清算,而不被排斥在黑箱操作之外;如何建立一个广阔的市场空间,便于破产财产变现,使债权人真正得到补偿等等。相反,地方出台的改制方案却对银行要求很多,诸如对改制企业优先贷款、停息挂账或减免债务等,使银行只能被动应付,难以适从,处于两难境地。满足地方的要求,银行资产受损,又不符合规定;不执行当地的改制方案,又容易与政府、企业对立起来,基层行的操作难度相当大。因此必须尽快完善转制、破产过程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明晰转制行为中的产权债权关系,严格禁止假破产真废债行为。对严重侵蚀国家资产,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有关责任人应给与必要的刑事处罚。要加强社会监督,金融机构和其它债权人在事实充分,证据确凿的情况下,在法律上要给予其重新追索债务的权力。同时也应该制定更具有操作性的指导原则,规范企业的转制及转制后的经济行为。
3.寻找资产重组的新路子。对于那些因政策因素导致企业经营状况恶化,债务沉淀或确已资不抵债的企业,政府部门要协调债权债务各方面关系,共同为企业寻求合资、合作、兼并等企业资产重组的出路。具体讲就是如果负债企业能够找到一个新的投资人、合伙人或购买者,那么新参与者、负债企业、债权企业、地方政府和财政部门就可以在兼顾几方面利益的前提下进行协商。新参与者尽最大可能承担原有债务;负债企业通过资产重估升值或土地使用权转让抵偿一部分债务;债权银行在保证能够收回大部分债务的情况下,除用自身呆账准备金冲销一部分外,还可通过申报呆账向中央银行和财政部门核销一部分;地方政府主要通过给予部分优惠政策予以支持;财政部门则对债权银行申报的呆账予以核销。这种方式对于中小企业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二)从银行角度看
1.完善决策科学手段,提高决策水平。在已形成的贷款风险中,相当一部分源于决策失误。因此,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建立符合当前财会准则的信贷决策信息系统已成为现代商业银行管理的必需。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做法,这个信息系统应该包括三部分:(1)定性分析。给决策者以直观的风险概念,如美国J.M.麦克唐纳提出的财务早期报警信号,管理人员早期报警信号,经营状况早期报警信号等。(2)定量分析。利用多元统计中的聚类分析和差别分析建立信用风险模型,使之能够实现对贷款企业的信用风险等级评定。(3)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根据企业的五类特征:管理特征、财务特征、信用特征、产销特征、前景特征分别进行打分(定性分析),通过加权平均得出最终评估值,作为对企业信用状况的量化评价,利用最终评估值计算出适当的信用限额(定量分析),作为银行贷款数额决策的参照标准。
2.健全信贷约束机制。具体来讲就是要实行“三查”分离制度。所谓“三查”分离,即指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三个环节在机构上、人员上和程序上、权限上的分离。只有职责分明,才能有效地规范贷款发放,约束和杜绝关系贷款、人情贷款,以贷谋私等不良行为。“三查”分离制度使贷款管理程序更加严格化了,使应该发放的贷款保证贷得出、收得回;对不应该发放的贷款能够及时把住发放关,拒之于门外,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对违约使用的贷款,可以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以防造成新的贷款损失,从而确保了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性、效益性和流动性的需要。
3.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尝试实行贷款风险保险。贷款风险保险是进行风险转嫁的有效策略,即:银行在发放贷款时要求企业以贷款的项目和金额向保险公司投保,当投保企业因保险责任内原因不能按合同归还银行贷款时,由保险公司承担偿还责任。同时保险公司又以众多贷款企业交纳的保险费建立起保险基金,用以补偿个别贷款项目的损失,实现了参加保险企业共同分担贷款风险的机制。另外,对于个别风险收益高且有多家银行竞争的企业贷款,则银行要求贷款企业参加投保是难以达到的,这时,银行可以采取主动投保策略,根据该项贷款的风险度大小、投保费用以及银行自身的风险承担能力等因素,确定投保额度,其余风险自留。
4.区别对待、调整对呆滞呆账贷款再计复利的办法,减少不必要的欠息和虚增利润。目前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大增的原因之一,就是对相当数量的呆滞、呆账等明知根本无法收回的贷款仍然在加息计收复利。目前不少贷款企业欠息大于本金,有的企业早已停产两、三年,贷款不仅照样计息,而且仍然利滚利计收复利。其结果不仅使银行欠息大量增加、不良资产越滚越多,而且造成银行利润虚增,在权责发生制下还要垫交税金。因此,建议中央银行或由中央银行授权国有商业银行总行,尽快制定出对于确属呆账、收回无望的贷款实行挂账停息的具体办法。
5.充分利用法律手段清理两呆贷款,利用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帮助银行化解不良资产。这里所说的法律手段,是指通过律师事务所发挥律师作用,对部分逾期时间较长的贷款、呆滞、呆账贷款进行催收。此外,还可以借鉴国外银行利用清债公司这种中介服务机构进行有偿清债的作法,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帮助银行化解风险。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