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教育中心是国家第二批MBA试点单位之一。在短短5年的时间里,该中心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成长为一个集教学、管理和科研于一体,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优秀办学组织,1998年被人事部、财政部评为全国财政系统先进集体。为此我们特别采访了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东北财经大学MBA教育中心主任于立教授。
记者:于主任,您好!据悉贵中心在同类院校中MBA教育规模最大,在连续几年MBA联考中录取分数线较高,请您为我们的读者介绍一下什么是MBA教育,东北财大MBA教育中心是怎样建立的?
于立:MBA是英文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工商管理硕士)的缩写,是国际公认的极有发展前途的学位。MBA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学位教育,简单地说,是培养现代企业家的摇篮。MBA学位的持有者不仅可以在工商企业和政府部门受到重用,而且可以在金融机构、商务咨询机构、会计师事务所等各种企事业单位担任高层领导职务。MBA学位教育在国外已有近百年历史,在我国1991年才开始起步,首批试点院校只有9所,第二批有17所,第三批有30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与发展和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的一体化,中国需要一大批能够适应全球性经济竞争挑战的优秀管理人才,可以说对大量高层次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已迫在眉睫,中国的MBA教育热潮也由此应运而生。东北财经大学1993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全国第二批MBA试点学校,MBA教育中心1994年正式成立。几年来,在学校领导班子的直接关怀下,中心师生共同努力不断开拓创新,在教学、科研、管理各方面都进行了一些尝试,逐渐摸索出一些“套路”。
记者:MBA与传统的“学院派”硕士教育有什么不同?在办学中东北财大MBA中心的方向是什么?
于立:MBA教育在中国毕竟是新生事物,人们比较熟悉“学院派”的硕士教育,对MBA教育不太了解。MBA教育的特色在于它非常强调实务性、实践性。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一方面借鉴国外MBA教育较为成熟先进的经验,一方面吸收国内培养管理人才的好做法,结合我国企业经营管理现状来探索新的办学体制和管理办法。我们的办学目标是为中国(争取也为国外)培养优秀的企业家和管理者,把东北财大MBA中心办成符合国际惯例的研究生院。现在可以说有了一点雏形。
记者:现在可以说东北财大MBA中心在国内小有名气。那么你们在办学体制上都有哪些创新?
于立:东北财大将MBA中心列为学校直属办学单位,由校长牵头组成MBA领导小组,直接领导MBA教育中心并协调中心与各院、系、部之间的关系。聘请国内外、校内外著名教授、知名企业家和政府官员组成负责决策的“MBA教育董事会”和担当咨询工作的“MBA教育理事会”,MBA教育中心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MBA中心从MBA研究生的录取、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导师配备、一直到学位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实行“一条龙”管理,是横跨全校各院、系、所的集教学与管理于一身的独立机构。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位评定委员会专门负责MBA学位的评审工作。这样既能发挥学校的整体优势,又可避免多头办学的弊病,提高了工作效率。
记者:中心的教师很多也在各院系任教,也有校外任职的,这是您所说的教师聘用的新特点吗?
于立:这是我们教师队伍建设创新的一个部分。东北财大MBA中心实行了真正意义上的聘用制,以兼职教师为主,专职教师为辅。中心聘用的教师90%具有博士学位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国外留学回国的占50%。我们在聘用过程中不但注重高学历,也注重考察受聘者的知识结构、熟练运用计算机的能力。我们在产业经济博士点开设了工商管理博士(DBA)方向,为MBA培养师资,同时不断派教师外出进修和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我们从国外聘请了10多名懂得MBA教育特点、熟悉MBA教学风格的专家学者;此外,还从社会上聘请了10余名兼职教师,包括在经济工作中富有领导经验的政府官员、有影响有实力有思想的大中型企业的董事长或总经理等。这样,我们就把一批高层次的教育精英汇聚到中心,为我们的MBA教育提高质量、与国际接轨提供了人才的保证。
记者:于主任,您能不能具体谈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东北财大MBA教育中心有些什么创新和成绩?
于立:好的。近三年我们共向社会招收MBA学生325人,毕业生质量得到社会认可和重视;在历年MBA全国联考和评估中,我们多次取得与国内一流大学同榜相约的好成绩。我们承担的福特基金和自然科学基金联合资助项目《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与法人治理结构》等数个科研项目,受到各级政府及学术界重视。在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上,我们借鉴国外经验,注意把握MBA教育的特点,按照国际标准和我国经济建设实践的需要来确定教学内容和方法。比如,为了使学员尽快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有效提高外语水平,MBA中心坚持每学期至少有一门课采用外文原版教材授课;为了体现MBA的教学特点,我们加强案例教学环节,与中国“工促会”一起将通用电气、摩根集团等世界著名大企业成功案例汇编,出版了《世界著名企业精华丛书》作为案例教学辅助教材;为了突出体现MBA教学的开放性,我们积极寻求与国外著名大学联合办学,采用选送MBA研究生到国外攻读学位、聘请外方教师授课、联合编写教材、合作培养师资等多种形式,尽量使我们的MBA教育全方位与国际接轨。
记者:东北财大的MBA教学条件和手段与传统教学相比是否有一些更新?
于立:我正要提到这一条。我们中心把教学手段和教学条件视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从一开始就筹集资金抓好硬件建设。我们建设了多媒体报告厅和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语言实验室、计算机室等教学设施,多门课程实现了图文声像一体化电化教学,并且,东北财大MBA教育中心的Web主页去年也已正式启用。
记者:于主任,您所在的教育中心被人事部、财政部评为全国财政系统先进集体,中心的领导班子是怎样在抓教学业务的同时抓好精神文明建设的?
于立:东北财大MBA教育中心全体同志团结协作,形成了务实奉献的氛围。中心本着精简高效的原则建立内部组织和工作秩序。我们注意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同时制定了教师工作、教师聘用考核与优秀评选、教务管理等各方面比较细致的17项制度,努力实现管理工作的制度化、程序化。有了严格周密的规章制度,因事设岗,因岗设人,各项工作也就容易做到职责分明、轻松高效。中心的每一个工作人员几乎都是身兼数职,“超负荷”工作,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团体精神。任课教师来自各个院、系,都能把办好MBA作为自己份内的事,是事业心和责任感把大家凝聚在MBA这块园地上。
记者:于主任,您本人是经济学博士,曾在澳大利亚和美国学习,现在担任博导,并且是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作为学者和中心的管理者,您个人认为目前中国MBA教育的当务之急是什么?
于立:我认为中国MBA教育的当务之急是四个“规范化”。一是入学考试规范化。这方面参照国外的GMAT,我国已将原来的各学校自行组织考试改为GRK联考,统一录取分数线,这是一个进步。但几年的实践表明,现行的考试内容和权数分配过多重视基础知识,对潜在的管理才能重视不够。二是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的规范化。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近年在筹集经费、聘请知名教授、为试点院校培养师资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国内编写的符合MBA教学要求的实用教材还不多,MBA教学特别重视的案例教学仍处于起步阶段,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在统一要求之中突出不同学校办学特色也有待完善。三是办学体制的规范化。我国大学学科划分过细与不合理的问题很难一下子解决,同时存在院系设置不规范的问题。对MBA教育来说,容易导致多头办学或抑制整体优势,这方面我觉得我们学校做了较好的规范化尝试。四是排名(评估)规范化。如何按照国际惯例,做到公正客观,有利于MBA教育优胜劣汰,促进整体质量的提高,也是一个需要解决好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