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政与电信分开经营,是我国邮电通信企业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截止1998年底,各级邮电通信企业已全部实现分营。但是,邮政业近年来亏损居高不下,1997年亏损额已达到71亿元,邮政离开电信后怎么生存?这一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一、邮政业面临的困境
邮政业面临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危机意识淡薄,缺乏竞争机制。邮政最沉重的包袱是头脑中落后的观念,“官商”习气严重,“铁饭碗”思想根深蒂固。近年来,虽然邮政亏损居高不下,但在邮电合营的体制下,由于能吃电信的“大锅饭”,工资照发,奖金照拿,邮电职工的优越感一点不受影响,危机意识、服务意识比较淡薄,导致内部形不成激励机制;另一方面长期以来邮政行业垄断经营,外部没有生存压力,形不成竞争机制。
2.传统业务不断萎缩,新型业务开拓艰难。目前,邮政传统的信函、包裹业务已受到了多方面的冲击:一是信件类业务虽然依法保持专营,但随着电子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现代通信手段以其快捷、方便的优势替代与分流的业务量越来越大,近年来信函业务量持续低迷,其中1997年比1996年净减少13%;二是公路、铁路、民航等领域的运输服务项目增多,抢占了包裹市场,包裹业务量1997年比1993年下滑30%。另一方面,新型业务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一是邮政储蓄业务范围受到严格限制,只能通过转存人民银行获取利差收入,市场份额受到各商业银行的强劲争夺;二是特快专递业务主要依赖民航、铁路运输,成本居高不下,市场占有率不断下降,目前已不足50%。三是集邮受市场发育不成熟的影响,经常发生剧烈波动,从而使得邮政业近年来的发展乏力,其中1997年业务量仅比1996年增长8%,而电信业增长率却高达35%。
3.资费水平过低,政策性亏损严重。目前我国邮政传统业务资费水平远低于支出水平,特别是信函,如1996年每封信由2角提高到5角,但1997年邮寄每封信的成本已达到1.003元。同时,邮政还要负责机要通信,由于其安全保密程度要求高,需要专车投递、专人押送,但业务量又相对很少,资费水平比平常信函还低,其收入根本无法弥补其人员、设备支出。
4.邮政机构点多面广,自办局所负担沉重。我国地域广阔,根据普遍服务的要求,哪里有居民,邮政服务就要延伸到哪里。到1997年我国邮路总长度已超过236万公里,农村投递线路总长度超过340万公里,加起来能绕地球140多圈;自办的邮电局所超过4.5万处,许多局所地处偏僻的山区、牧区,不通公路,只能靠骑马送信。由于人烟稀少,业务收入连这些局所的邮政人员的生活、办公基本支出都不够。
5.基础设施投入少,市场竞争能力差。当前,我国邮政虽有网络和信誉优势,但有些业务的市场占有率上不去,甚至还有下跌的趋势,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投入,没有先进的技术设备支撑,服务水平跟不上。近10年,电信业务收入增长了30倍,而邮政业务收入只增长了10倍。在利益机制的驱使下,各级邮电企业“重电轻邮”现象突出,1997年邮电行业投资达1290亿元,而邮政仅投入77亿元。邮政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装备水平落后,机械化作业程度低,大部分业务只能靠手工操作,致使一线职工超过电信业职工而所创造的收入还不到电信业的1/5,市场竞争能力低下。
二、邮政业摆脱困境的出路
邮政业当前的困境是多方面的历史原因造成的,面临的形势是严峻的,但邮电分营也给邮政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只要认清形势,借鉴国际经验,加速改革,正确地制定邮政发展战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国家再扶一把,邮政业是能够逐步走出困境的。
1.转变观念,建立经营新机制,是邮政走出困境的基本前提。邮政职工应尽快改变以往形成的“旱涝保收”的陈旧观念,主动接受市场经济“优胜劣汰”的挑战。邮政企业内部要在用工、分配、培训、使用等方面,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图发展。在企业外部,要善于把竞争同合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调动包括社会力量、合作伙伴在内的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为我所用,共同发展和壮大有中国特色的邮政事业。
2.开拓市场,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是邮政健康发展的根本出路。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邮政必须采取业务发展多元化的战略,培育新的增长点,以防止邮政的萎缩。在信函业务方面,我国的人均信函量不及发达国家的1/50,特别是商业信函的比例更低,下一步要把发展广告等商业信函作为重点,同时开发利用电信传输、通过邮政投递到户的混合邮件业务;在包裹方面,要向货运市场扩展;汇兑储蓄在充分利用邮政网络优势和信誉优势的同时,要向金融业务拓展,像日本等许多国家一样,实现“以储养邮”;服务网点要大力开展各种代办业务,向社区综合服务方向发展。

3.资费提一点,电信、财政补一点,是保证邮政正常经营的重要条件。对于我国邮政业的政策性亏损,邮电分营后可在不加重中央财政负担情况下暂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适当提高邮政业务的资费水平,通过增加邮政业务收入消化一部分;二是保持“以电补邮”政策的连续性,由电信企业上缴财政专项资金,返给邮政弥补一部分。考虑到既要保证邮政企业的正常经营,又要为邮政企业的扭亏为盈施加一定的压力,邮政企业的亏损补助应按逐年递减的原则核定。另外,取消“以电补邮”政策后,由于普遍服务造成的巨额政策性支出,在邮政业无法消化的情况下,中央财政还要给予适当补贴。
4.改变服务策略,自办所转委办所,是控制邮政成本支出的有效举措。邮政各项支出中最大的是人力成本,要占70%以上。因此,提高邮政的经济效益,除了增收以外,必须从内部挖掘潜力,降低人力成本,其中一个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就是服务网点由自办转为委办、代办。目前,许多国家的邮政网络都以委、代办机构为主,我国台湾省也是如此,其委、代办机构占90%以上,而我国仅占40%。
5.多方筹措资金,改善邮政设施,是提高邮政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WTO各成员国的电信市场已不同程度地开放,一直被视为自然垄断部门的邮政同样也要接受国际竞争的现实。按照现代邮政网完整性、统一性、先进性的要求,我国邮政急需装备必要的先进生产设备,重点解决网络优化、邮运调度、储蓄存取、邮件分拣、窗口作业等关键环节投入不足的问题,其所需资金中央财政应适当安排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