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4-30 作者:吴佳 (作者单位: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经济政策协调司)
[大]
[中]
[小]
摘要:
一、1998年价格运行形势
1.价格运行特点。1998年,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适度快速增长的同时,市场价格出现了长时间大范围的下跌趋势。从降价时间来看,商品零售价格从1997年10月份开始,连续12个月低于上年同月水平,居民消费价格自1998年4月开始连续6个月低于上年同月水平。1—10月平均,全国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同期下降2.5%,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0.7%。从降价范围看,1998年上半年,在社会零售商品14大类价格中,除服装鞋帽、中西药品、化妆品和书报杂志4类外,其他10大类商品价格的平均水平均比上年同期下降,下降幅度为0.4%—7.5%。在8类居民消费价格中,除医疗保健、居住和服务3类价格水平高于上年同期之外,其他5类均比上年同期下降,下降幅度为1.2%—4%。农业生产资料和工业生产资料的平均价格水平也大幅度低于1997年同期,两者分别下降5.5%和4.3%。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各种扩大投资和刺激消费需求政策的落实,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推进以及洪涝灾害影响的扩大,去年5月份以来,我国部分地区粮食、建筑材料、蔬菜价格出现一定回升。但由于粮食、建材商品和其他商品的供过于求的总格局没有改变,价格总水平下降的趋势在短期内不会扭转,不少商品价...
一、1998年价格运行形势
1.价格运行特点。1998年,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适度快速增长的同时,市场价格出现了长时间大范围的下跌趋势。从降价时间来看,商品零售价格从1997年10月份开始,连续12个月低于上年同月水平,居民消费价格自1998年4月开始连续6个月低于上年同月水平。1—10月平均,全国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同期下降2.5%,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0.7%。从降价范围看,1998年上半年,在社会零售商品14大类价格中,除服装鞋帽、中西药品、化妆品和书报杂志4类外,其他10大类商品价格的平均水平均比上年同期下降,下降幅度为0.4%—7.5%。在8类居民消费价格中,除医疗保健、居住和服务3类价格水平高于上年同期之外,其他5类均比上年同期下降,下降幅度为1.2%—4%。农业生产资料和工业生产资料的平均价格水平也大幅度低于1997年同期,两者分别下降5.5%和4.3%。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各种扩大投资和刺激消费需求政策的落实,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推进以及洪涝灾害影响的扩大,去年5月份以来,我国部分地区粮食、建筑材料、蔬菜价格出现一定回升。但由于粮食、建材商品和其他商品的供过于求的总格局没有改变,价格总水平下降的趋势在短期内不会扭转,不少商品价格降幅仍在扩大。这种长时间、大范围的降价与改革以来的几次物价上涨形成鲜明对比。
2.物价下降的原因及评价。一般而言,价格总水平的平稳运行和轻微下降,有利于对企业形成竞争压力,有利于促进结构调整和两个根本性转变,更有利于居民实际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稳定。但是,价格持续走低将严重影响投资意愿,进而导致经济增长后劲不足,必然会影响到经济发展速度和就业水平。因此,如何看待我国物价持续下降的状况,对于进一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采取的经济调控措施,有直接的现实意义。我们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内在的原因和根本的性质上进行分析。
首先,当前的价格总水平下降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发展前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与西方国家历史上出现经济危机时期的通货紧缩,与我国60—70年代出现的物价持续下跌有明显的不同。1929年到1933年美国大萧条和通货紧缩时期,1930年到1933年的价格总水平分别下降2%、7%、17%和12%。与此同时,国民收入每年分别下降11%、9%、18%和3%。我国在“文革”的第二年即1967年,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7%,当年国民收入比上年下降7.2%。这种物价与经济同方向的下降,反映了整体经济形势的衰退。而我国1998年上半年的经济增长为7%,全年将能够实现8%的增长目标。我国的整体国力仍在日益加强,外汇储备丰富,国内市场仍有巨大潜力。因此,可以认为,当前存在的价格下降是前进中的问题,不是经济危机的反映。
其次,价格水平下降是我国总供给与总需求状况明显改善,国民经济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的必然反映。改革开放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生产力发展,总供给能力迅速提高,社会总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转换。随着商品生产市场化程度的迅速提高,大多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已经放开,市场正在发挥配置社会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市场供求规律的作用下,绝大多数商品的生产能力已经整体步入供过于求的局面。在供给大于需求的条件下,市场机制会自发地拉动商品价格下降。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近年来农业生产连续获得好收成,主要农产品供应充足,粮食供求平衡近两年出现了暂时供大于求的局面,使粮食价格一直保持稳中有降,是近两年多物价涨幅持续回落的一个重要原因。1997年食品类价格比上年累计下降0.2%。1998年1—6月又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8%,分别拉动上半年居民消费和商品零售价格同比下降约1.36和1.06个百分点。
第三,当前的价格水平下降,是在我国近几年抑制通货膨胀,实行双紧政策取得明显效果之后的一种自然反映,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前几年价格过度上涨后的自然回落,是对前几年虚高的、不合理价格上涨的“矫正”,是价格对商品实际价值的正常回归。尽管到1998年6月份商品零售价格已经连续9个月出现同比负增长,但是价格总水平累计下降的幅度并不大,1998年上半年累计降幅为2.1%,而1993年—1997年间我国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累计上涨68.8%(扣除今年上半年的下降幅度,目前我国的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仍比1992年高65%),其中,不乏有一些“泡沫”性的,人为预期推动价格上涨的结果。因此,可以这样认为,目前我国市场价格总水平和具体商品价格的回落是在前几年价格上涨后各种商品生产能力扩张、市场供应充足的必然反映,基本上属于对前几年一些商品价格不正常上涨的“矫正”。
第四,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市场普遍出现供过于求对我国经济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国际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和价格变化直接影响到国内经济和价格水平。自1997年下半年以来,东南亚、韩国和日本等我国重要的贸易伙伴相继发生金融危机,其货币纷纷大幅贬值,造成人民币相对升值,从而使我国出口商品价格相应抬高,这就大大削弱了我国出口商品的竞争能力。同时,由于这些国家对我国出口产品的需求减少,也抑制了我国对这些国家的出口,使我国1998年上半年对东盟、韩国和日本出口分别下降12.9%、30.3%和4.3%,并影响我国外贸出口增速大幅放慢。上半年外贸出口仅比去年同期增长7.6%,比去年同期增幅回落18.6个百分点。由于商品出口受阻,进一步加剧了国内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并导致价格进一步下降。
第五,当前的价格水平下降是在消费者成为市场主体,居民消费心理已经对市场供求关系和市场物价变化发挥重要作用情况下出现的。一是居民收入预期下降。在城镇,1998年企业亏损面扩大,职工下岗和失业人数扩大,机关、企事业单位下岗人员的增加使一些居民预期收入下降。在农村,由于农产品价格下跌,乡镇企业增长速度下滑,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1998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977元,与上年同期相比没有提高。二是居民预期支出增加。国家对住房、医疗、教育、养老保险制度等改革力度的逐步加大,使居民对未来支出增加的预期心理加剧,储蓄倾向上升,这对居民即期消费产生了不可低估的抑制作用。1998年上半年尽管国家下调了存款利率,但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仍比上年同期增长16.8%,大大高于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三是面对货源充裕,价格竞争日益激烈的消费品市场,消费者的价格预期也不断走低,“买涨不买落”的消费心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居民的消费,反过来又带动了价格的进一步下滑。据调查分析,1998上半年在物价持续下降的情况下,只有30.6%的居民增加了支出,有46.5%的居民并没有增加支出。在没有增加支出的居民中,有26.2%是因为收入太低,有21.3%的是对自己和家庭的前景预期暗淡,有17.9%的居民是为了应付医疗、住房、教育制度改革而延迟消费,11.2%的居民等待进一步降价。
综上分析,价格总水平下降是在上述多种影响总供求关系变化因素相互交织作用下产生的。这种在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关系,以及结构性供给需求平衡关系转换过程中所出现的巨大变化,是我国改革、发展过程中从未遇到过的。我们认为,这是发展和前进中的问题,并不会改变我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的基本态势。只要我们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宏观调控决策及时扩大内需、加快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物价自然会正常回升,不会出现经济的衰退。但是,也应该认识到,扩大国内需求的政策措施,要想全面见效,要有一个很长的时滞过程。因此,我们既要认识到当前价格走低是前进中的问题,是可以逐步解决的,也应充分估计到,扩大国内需求,开拓城乡居民消费市场,并带动价格涨幅合理回升也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我们要在努力改进宏观调控工作中,创造条件,尽量缩短政策效应的时滞。
二、1999年的价格走势
当前我国的经济和价格形势,突出反映了我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市场化改革对各种经济生活的影响,这种影响的力度和广度之大,有些甚至超出我们的意料。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分析新的形势,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可以预见,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抗风险能力的不断增强,以及宏观调控的经验积累和宏观调控水平的提高,将能够保证我国经济迈上更加平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物价也将会出现更平稳的运行态势,真正实现高增长、低通胀的格局。
我们分析,1999年物价下降的态势可能渐缓,下半年可能会出现回升。促进价格水平回升的因素,一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将会逐渐反映到物价指标上。1998年以来,伴随着经济生活中通货膨胀现象的消失,为了抑制东南亚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已从解决经济过热转向解决经济偏冷、鼓励扩大内需和解决就业问题,以确保全年经济增长达到8%。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投资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价格政策,增发了1000亿元国债和追加1000亿元贷款计划。这些措施对扩大国内需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将发挥积极作用。从市场反映上看,有些政策措施已经在价格方面开始有所反映。在房地产投资增势强劲及施工旺季到来的带动下,1998年二季度全国房屋销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同期上升2.1%,主要建材价格也开始有所回升。二是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初见成效。实行保护价敞开收购、顺价销售已使粮食环比价格指数上升。从南到北的大面积洪涝灾害,将可能影响秋粮、蔬菜和秋果的生产,这将可能阻止食品价格和价格总水平的进一步下降。三是中央确定而且已经开展起来的大规模严厉打击走私犯罪活动,有利于减少各种走私水货商品对国内市场包括市场价格的冲击,促进市场有效供给增加,调整因走私冲击所造成的国内市场供求关系扭曲现象,这可能会对拉动市场价格合理回升起到一定作用。四是为了刺激国内需求,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发展,不少地方已经或准备出台一些调价措施,这将会对价格总水平下降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但是,经济运行中也存在着不少抑制价格水平上升的不利因素。一是目前国内粮食库存充足,高达4000多亿斤,国际市场上的粮价持续下跌,将抑制我国农产品价格总水平大幅度上升。二是目前城乡居民货币收入增长逐渐减缓,居民对未来的收入预期指数为0.9,呈下降趋势。城市经济生活中仍没有出现最终消费的热点,可能成为热点的居民购房在住房制度改革全面推开、并且进入具体实施之前,会沉淀锁定大量消费资金。由于去年以来农产品收购价格下滑使农民收入增长受到了影响,加之农村消费领域相对狭窄,消费品选择余地较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挖掘农村消费潜力仍存在瓶颈约束。三是工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步伐不会很快,结构性供过于求的局面不会有大的改观。在企业改制、优胜劣汰的过程中,在企业亏损严重、后劲不足的情况下,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不能马上实现,供过于求的状况仍将维持一段时间。四是亚洲金融危机仍未有好转的明显迹象,据国外对一些专家的问卷调查,有一半以上的人认为亚洲金融危机还将持续一年以上。由于日本是亚洲最大的贸易进出口国,其经济增长和国内需求的扩大,进口的增长将是亚洲经济走向稳定与恢复的关键,也是我国出口增长的重要决定因素。如果日本经济迟迟不能走出低谷,很可能成为危机进一步恶化的诱因。受此影响,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力度将明显减弱,这将使市场价格水平难有较大幅度回升。五是世界经济增长放慢。据预测,1999年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将比去年下降2—3个百分点,总体需求的疲软使世界商品交易难以重新活跃,世界市场商品价格变化仍是疲软趋势。国际市场一些主要的基础产品如粮食、原油、有色金属等供大于求的局面在短期内难有大的改观,由此对我国出口商品价格以及国内价格总水平的影响将与1998年上半年大体相同。
考虑上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我们分析价格总水平继续走低的局面将维持到1999年上半年,考虑到1998年出台的各种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效应将进一步显现出来,预测1999年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涨幅可能转负为正,上升2%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幅度可能高于2%。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