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4-30 作者:张弘力 郑永福 (作者单位:财政部预算司)
[大]
[中]
[小]
摘要:
系统论告诉我们,任何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正是这种联系、作用与制约,才使整个系统得以平衡、存在和发展。由于国民经济是由许多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随着生产的发展,技术的进步,部门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复杂,任何一个部门的发展计划,都与其他部门的发展计划联系在一起,部门、行业之间存在一定的数量依存关系。运用现代数学分析技术研究公共支出供给主体之间的数量关系,揭示各要素资源配置的需求规律及其数量界限,就能为公共支出预算的分配与计划的编制提供科学依据。
一、公共支出预算需求总量发展趋势的测定
在研究分析公共支出分配政策时,不但要研究质的定性解释,同时必须有量的确切描述。我们知道,一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在正常情况下是根据历史发展所积蓄的综合生产力水平渐进递推的,它的发展轨迹在一定时期中是可以预测的。同样,国民积累提供的公共支出也是如此,也具有一定的可以预测的发展趋势。公共支出预算总量在国民收入中占多大比重为好,有其客观内在要求。比重太低,不利于政府职能的发挥;比重太高,势必造成积累的减少,同时也会造成供给主体资源使用的浪费。这种比重...
系统论告诉我们,任何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正是这种联系、作用与制约,才使整个系统得以平衡、存在和发展。由于国民经济是由许多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随着生产的发展,技术的进步,部门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复杂,任何一个部门的发展计划,都与其他部门的发展计划联系在一起,部门、行业之间存在一定的数量依存关系。运用现代数学分析技术研究公共支出供给主体之间的数量关系,揭示各要素资源配置的需求规律及其数量界限,就能为公共支出预算的分配与计划的编制提供科学依据。
一、公共支出预算需求总量发展趋势的测定
在研究分析公共支出分配政策时,不但要研究质的定性解释,同时必须有量的确切描述。我们知道,一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在正常情况下是根据历史发展所积蓄的综合生产力水平渐进递推的,它的发展轨迹在一定时期中是可以预测的。同样,国民积累提供的公共支出也是如此,也具有一定的可以预测的发展趋势。公共支出预算总量在国民收入中占多大比重为好,有其客观内在要求。比重太低,不利于政府职能的发挥;比重太高,势必造成积累的减少,同时也会造成供给主体资源使用的浪费。这种比重和规模的量化,应该从公共支出历史分配行为着手进行分析。如果以科教事业费和行政费支出数据作为公共支出的总体,利用回归分析可以对公共支出需求的历史发展趋势作出比较准确的描述。以年度为x轴,公共支出为y轴,将1985—1995年度公共支出数描绘的每个点连接起来,形成如下曲线(见图一)。从这条曲线中可以看出我国历年公共支出总量具有逐步增长的趋势。所谓增长的趋势就是具有连续递增的惯性。无论是宏观经济还是微观经济,它的发展都具有这种延续性。这种延续性又称连贯性,它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时间方面的连贯性。公共支出预算规模,如果过去一直受某种分配政策所支配,即使停止执行这种政策,经济系统也不能立即消除这种政策的影响,而会仍按其原有的惯性运行一段时间;其二,公共支出结构的连贯性。在公共支出分配行为没有重大变革的情况下,其结构可以认为在短期内是不变的,存在着相对的稳定性。因此,要改变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必须对公共支出预算分配的方法进行重大改革。
那么,公共支出预算规模的增长趋势是什么原因在起作用呢?
在一国的经济中,现实的经济发展规模基本上是根据历史积蓄的综合生产力水平渐进递推的结果,它的发展轨迹在连续的时间进程中是有规律的。由此我们可以初步推断由国民收入积累所进行再分配的公共支出也遵循一定的增长变化规律。在同一经济过程中,影响公共支出的变量或许可以找出一大堆,但我们可以找出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例如物价的影响。由于物价的变化,不同年度等量的名义货币实
际购买力水平是不一样的,购买等量的物品由于物价水平的提高必须付出更多的名义货币,即使公共服务保持在同等水平,也会由于物价的提高,推动公共支出需求曲线的上升。又如国民收入变化的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社会生产力是既定的,一定的现实生产力所能提供的社会产品的增长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在经济发展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前期的积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所能提供的社会产品也将有所增加,人们对生活水平等方面改善的期望值也将有所提高,将推动公共支出需求曲线的上升。除此之外,还受其他方面因素的影响。我们将主要变量之外的各种因素作为随机变量,可以修匀公共支出曲线,建立如下形式的支出需求回归预测模型:
在该模型中,我们以公共支出为因变量Y,物价指数和国内生产总值为自变量X1、X2,根据198.5--1995年的历史数据进行回归,可以得出如下预测模型:
Y=-70.12+1.61X1+0.02X2
对该预测模型进行统计与计量检验:平均相对误差为2.63%,误差很小;复相关系数为0.999;F检验值为1361.903,检验显著通过;t1检验值为2.482、t2检验值为8.091,t值均大于t分布临界值,检验通过;D.W检验值为2.128,无序列相关。
从上述模型可以得到如下定量分析结论:
1.当其它条件不变,物价指数增长1个单位时,公共支出需求将增加1.61亿元,当其它条件不变,国内生产总值增加1亿元时,公共支出需求将增加0.02亿元;
2.利用上述模型可以得到如下公共支出需求预测(见下表)。
利用公共支出预算安排的支出与历年的预测值所描绘的曲线可以直观地看出预测模型的拟合效果。(见图二)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模型比较准确地预测了各年度的支出。如果利用1996年度公布的名义物价指数与国内生产总值,可以计算出该年度的公共支出需求规模。例如,1996年物价指数为377.80(以1978年为100)、国内生产总值为68498.20亿元(引用1996年统计年鉴数据),相应可以计算出1996年公共支出需求规模为2114.30亿元(1996年决算统计支出为2153.41,实际相对误差为1.85%)。可见,以物价指数和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自变量,以公共支出作为因变量,利用回归分析,能够对公共支出的历史发展趋势和需求总量作出比较客观的描述,可以作为预算分配决策的参考。
二、供给主体预算需求总量发展趋势的测定
如果将公共支出需求总量作为自变量X,教育事业费、科学事业费和行政费支出分别作为因变量,按照误差最小的原则,我们可以建立如下供给主体的需求预测模型(求解略):
(1)教育事业费预测模型
教育事业费=24.608+0.474x
该模型相关系数0.9998;预测精度98.98%,1996年预测值为1136.04亿元,当a=0.05(显著水平)时,F值10788.650,t值146.892,F、t值检验均显著通过。
(2)科学事业费预测方程
科学事业费支出=6.775+0.0517x
该方程相关系数0.987;预测精度92.364%,1996年预测值为127.93亿元,当a=0.05(显著水平)时,F值178.542,t值18.897,F、t值检验均显著通过。
(3)行政费支出预测方程
行政费支出=31.383+0.474x
该方程相关系数0.9998;预测精度98.63%,1996年预测值为1079.45亿元,当a=0.05(显著水平)时,F值11315.834,t值150.438,F、t值检验均显著通过。
以上每个方程都得出很高的相关系数和预测精度,说明1985年至1995年公共支出的分配行为有显著的规律性。根据以上预测模型,当1996年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确定物价指数为377.80(1978年为100%)、国内生产总值为68498.20亿元时,1996年公共支出需求为2114.30亿元,其中教育事业费为1135.39亿元,科学事业费为127.93亿元,行政费支出为1079.40亿元。公共支出总量恒等于教育事业费、科学事业费、行政支出三项之和。
这种预测计算所得的值与实际支出需求有一定的偏差,但偏差到何种程度,往往搞不清楚,需要研究估计值落在某一范围的可靠程度,这种有一定范围和一定可靠程度的区间估计,称为置信区间。通过计算可以得到教育事业费、科学事业费和行政支出1996年的置信区间值分别为(1119.25,1151.53)、(114.25,141.61)和(1063.64,1095.16)亿元之间。在分配行为没有重大变化的情况下,考虑供给主体预算需求总量时,根据宏观政策和结构调整的需要,可以在预测置信区间作出合理的选择。
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可以为预算分配计划提供比较可靠的依据。科学的预算分配决策,必须凭借对过去发展规律的掌握、对目前状况的了解和对未来的预测,后者甚至更为重要。这是因为决策总是在未来执行,其执行的后果也对未来产生影响。因此,更要着重于科学的预测。决策者有了科学、可靠的依据,就能做到心中有数,提高决策的信心,进而做出比较科学的公共支出分配决策。
三、供给主体预算总量的分解
我国的预算分配办法多年来以定额为标准,以供给主体现有的规模、发展水平为依据计算预算供给总量,它的计算过程首先是确定各预算要素及相应定额,然后逐项汇总为总量。如果按照定额计算的预算总量超过了实际能够提供的预算资源,相应要降低定额标准,反之,按照定额计算的预算低于实际能够提供的预算资源,相应要提高定额标准。这种预算分配方法缺少有效的调控手段,很少考虑各供给主体预算总量对实现战略目标的影响及支出结构的优化。因此,从资源配置优化的角度出发,传统定额分配预算的计算方法应颠倒过来。这是因为,定额的计算依据与所提供的资源总量密切相关,它是随着所提供的当年预算总量的增减而起变化。不论是当年预算的安排还是今后滚动预算计划的编制,在确定预算定额标准时,应先确定总量,根据总量来分解预算定额。也就是说,要先有总量,后有定额,总量规模影响定额标准的高低。只要有了总量,再多的定额标准也很容易分解。在供给主体预算需求总量经过测定与定额分解的基础上,对其需求定额进行合理性分析,按照“效率与公平”原则,对不合理的定额进行调整,反过来影响并修正预算分配总量。这种预算编制方法通过预测和对预算要素的分析,可以比较客观、公正地分配预算,进而逐步实现预算结构的优化。
四、滚动计划与目标的实现
编制滚动性预算分配计划,能使当前的预算安排与未来经济的发展、政策目标结合起来。按照“滚动计划、接近目标”编制预算计划时,至少应考虑以下三点:第一,要将政策目标按照轻重缓急进行排序,并对系列目标和行动进行系统的审查和评价,按照效益递减的顺序进行排列,确定实现目标的优先次序;第二,滚动性预算计划着眼于未来经济的发展和政策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制定预算计划时,要对经济发展可能提供的财力进行预测、分析,提出实现目标的具体安排,要将国家确定的公共支出战略目标和预算供给主体的财力需求进行量化,根据需要与可能的原则编制详细的预算分配具体计划;第三,由于预算计划是滚动性的,因此每年编制预算计划时都要根据预算执行情况和对经济发展的最新预测进行调整修改。
“滚动计划、实现目标”预算计划的编制,预算分析对作出合理的计划决策极为重要。在预算分析中,需要分析预算计划在一定条件下供给要素将发生何种变化,分析计划方案有否偏离中央政策,分析供给要素信息资料中各种因素的关系,找出影响各因素变化的规律;分析在实现预算计划目标的整个进程中,存在哪些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如何利用有利条件,避免不利条件的影响;研究国内外解决同类问题采取的方法和途径是什么,有无可借鉴的经验和教训;分析在实现预算计划目标的进程中,供给主体的发展趋势、社会效果和社会反映。在进行多方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实现目标的具体预算计划分配方案。在此基础上,广泛征求专家和各预算供给主体的意见,制定出合理的分配方案。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