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4-30 作者:张昭立
[大]
[中]
[小]
摘要:
今年以来,我国的财政经济形势与以往相比,情况比较特殊,方方面面对此都十分关注。越是在这种情况下,越需要对当前形势有一个全面的分析和正确的认识,从而统一思想,增强信心,科学决策,确保全年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为此,结合山东的情况,对当前的财政经济形势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从总体上看,当前财政经济发展态势是好的
今年以来,随着各项大的改革措施顺利出台,我国国民经济实现了平稳增长,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相适应,财政经济运行呈现出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这是当前形势的主流。从山东的情况看,上半年全省工业增加值完成895.65亿元,增长10.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92.6亿元,增长7.7%;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54.73亿元,占预算的45.06%,比上年同期增长21.26%,剔除一些不可比因素的影响,增长14%左右;全省“两税”收入157.26亿元,完成计划的49.28%,增长7.1%;全省完成财政支出170.9亿元,占年度预算的37.02%,比上年同期增长18.10%,一般支出控制较好,重点支出基本得到保证。可以说,从上半年的整体情况看,基本上实现了“稳中求进”的战略要求。
1.财政经济发展势头是好的。从山东省上半年的发展过程看,财政经济增长逐月回升,...
今年以来,我国的财政经济形势与以往相比,情况比较特殊,方方面面对此都十分关注。越是在这种情况下,越需要对当前形势有一个全面的分析和正确的认识,从而统一思想,增强信心,科学决策,确保全年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为此,结合山东的情况,对当前的财政经济形势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从总体上看,当前财政经济发展态势是好的
今年以来,随着各项大的改革措施顺利出台,我国国民经济实现了平稳增长,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相适应,财政经济运行呈现出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这是当前形势的主流。从山东的情况看,上半年全省工业增加值完成895.65亿元,增长10.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92.6亿元,增长7.7%;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54.73亿元,占预算的45.06%,比上年同期增长21.26%,剔除一些不可比因素的影响,增长14%左右;全省“两税”收入157.26亿元,完成计划的49.28%,增长7.1%;全省完成财政支出170.9亿元,占年度预算的37.02%,比上年同期增长18.10%,一般支出控制较好,重点支出基本得到保证。可以说,从上半年的整体情况看,基本上实现了“稳中求进”的战略要求。
1.财政经济发展势头是好的。从山东省上半年的发展过程看,财政经济增长逐月回升,发展势头良好。这表明年初采取的调控经济发展的一系列宏观政策已经开始发挥作用。随着国家增加内需、扩大出口、鼓励投资等各项宏观经济政策的进一步到位,下半年的经济形势应该好于上半年。因此,中央确定的今年全国经济增长“保8”的目标是能够实现的。我们对完成全省经济增长“保9争11”、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5%的工作目标,也是很有信心的。
2.财政经济增幅比上年有所回落是正常的。今年上半年,财政经济总量继续增加,但增长幅度与去年相比有所回落。例如,山东省上半年工业增加值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3.51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幅回落10.6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增幅回落了5.23个百分点,全省财政支出增幅回落7.99个百分点。应该说,随着基数的不断扩大,增长速度适当放慢是必然的。在当前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的情况下,我国能保持目前的增长速度,可以说很不容易。从财政角度看,前几年收入的高速增长也有一些不可比因素。比如新财税体制的激励作用、预算管理范围的扩大、税收征管手段的改进和征管力度的加大、税收优惠政策的清理取消等等,都是拉动收入高速增长的重要力量。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放慢和非经济因素的逐步减弱,财政收入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既在意料之中,也在情理之中。也正是看到这一点,中央提出今年要实现“稳中求进”,各级在编制年初计划时,也都不同程度地降低了速度。这是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的一种表现。因此,承认增幅应该有所回落,是正确分析和把握财政经济形势的一个重要前提,不能因为增长幅度低于往年而否定形势发展。财政经济只要能够不断增长,就是持续发展的积极表现。
3.财政增收并没有加重企业负担。今年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比去年同期增加327.75亿元,而且大部分地区5—6月份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山东的情况也基本类似。6月份完成地方财政收入48.32亿元,比上月增收25.21亿元,时间进度当月提高了14个百分点,前6个月的增幅比前5个月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有人认为这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甚至认为收了“过头税”,加重了企业负担。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首先,从收入增量构成看,新增收入主要来自于非生产领域,而且增收原因是多方面的。山东省上半年收入比上年同期增加27.13亿元,其中营业税增收8.33亿元,个人所得税增收1.46亿元,行政性收费、罚没收入等其他来自非直接生产领域的收入增收9.46亿元,仅此三项就占全部增收额的71%。其次,从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与上交财政的对比看,企业实际负担并未加重。山东省上半年收入增长达到21.26%,但扣除非税收入后增长17.91%;扣除与经济发展没有必然联系的税种,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个人所得税,以及其他一些小税后,增长16.86%;扣除与经济发展有联系但与企业生产发展没有必然联系的税种,包括营业税、农业税后,与企业生产发展紧密相关的税收只增长8.47%,“两税”收入增长7.1%,均低于去年同期增幅,也分别低于今年工业增加值2.53、3.8个百分点。这说明,上半年企业提供的财政收入还是比较低的,企业实际直接税负并没有增加。第三,来自企业的收入远未做到应收尽收。在当前企业资金偏紧、金融风险意识增强的情况下,企业不可能交“过头税”。相反,更多的是拖欠、偷漏税收行为。尽管上半年各级普遍加大了税收清欠力度,但税收随清随欠的现象仍然十分普遍,企业欠税居高不下。截至6月底,山东省仅地方国有工业企业拖欠流转税和所得税就达53.85亿元。
4.要辩证地看待部分国有企业经营困难的问题。近几年尤其是今年以来,国有企业经营状况不很理想,许多国有企业困难加剧,主要经济指标多呈下降之势。这是客观事实,但也应有一个全面深入的分析。首先,部分国有企业经营困难是必然要经历的历史阶段。国有企业困难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长期积累形成的,许多问题积重难返。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一些企业难以适应,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部分企业困难加剧甚至被淘汰,这是迟早要发生的。不经历这个新陈代谢的历史阶段,就不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难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其次,不但要看到经营困难的国有企业,还要看到好的国有企业。目前,部分国有企业困难加剧,但也有许多骨干企业越来越好。今年1—6月份山东省国有企业所得税增长8.01%,主要是一些大型企业集团经济效益继续提高,整体效益状况不断好转。第三,不但要看到国有企业的状况,更要看到非国有经济的快速发展,所有制结构正发生可喜的变化。以企业所得税为例,今年1—6月份,山东省企业所得税17.3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38%,其中,国有企业所得税增长8.01%,而集体企业所得税增长22.69%,股份制企业所得税增长1.95倍,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增长46.94%。由此可见,非国有经济在国家政策的鼓励引导下,已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也表明,对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的探索有了新的进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正在形成。
二、财政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表现得更加突出
今年以来,财政经济总体运行态势较好,但也不能过分乐观。应当看到,财政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比较多,而且许多问题由来已久,过去被高速增长的财政经济形势所掩盖。今年以来,由于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等多种因素影响,经济增长速度较慢,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便更加突出地表现出来。
1.财政经济结构不合理,收入增长机制不尽完善。目前,各地普遍感到,财政增收的难度越来越大,收入的不稳定因素增多。这里面有经济方面的原因,也有财政自身的原因,集中表现为结构不合理。一是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缓慢是制约财政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特别是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的“两税”,明显低于财政收入的平均增长幅度。经济增长缓慢表面上是受市场需求不足、销售价格下降的影响,但从根本上讲,问题还是出在经济结构不合理上。从山东的情况看,工业的大路货多,同类产品的质量、档次差不多,生产出现相对过剩,为了挤占市场,不得不竞相降价。随着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低档次的产品在市场上将会受到更大的冲击。二是财源结构不合理。许多地方财源结构单一,财政收入过分依赖某几个行业甚至某几个企业,单一的财源结构使财政收入面临着很大的风险,一旦骨干企业不景气,财政就很容易陷入困难境地。
2.财政回旋余地不大,宏观调控能力减弱。一是实力不足。一方面,我国财政规模不大,1997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11.5%,而西方发达国家早在80年代末就已达到了30%以上。在当前急需发挥财政政策作用启动经济增长的情况下,这一问题表现得更加突出。另一方面,尽管财政收入增长不算太慢,但可用财力的增长十分有限。今年以来,有的地区的可用财力甚至出现负增长。二是手段不够。总的看,目前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手段比较单一,思路比较窄,不是直接增加财政支出,就是间接减少财政收入。三是机制不活。自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以来,财政运行机制有了很大改善,但还不能够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财政运行机制缺乏必要的灵活性。突出表现是,尽管在事权与财权划分上基本明确,但实际运行中事权与财权并不对应,增加地方支出的因素多,增加地方收入的政策少,造成地方财政收支矛盾加大。
3.企业改制成本越来越大,财政承受能力相对不足。近几年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改组改造、企业间的并购方兴未艾。可以说,每一项改革都涉及到财政,没有财政的支持,企业改制将很难顺利进行。财政为企业改制承担一定的社会成本是应该的,但如果包揽过多,对财政冲击过大,则无论对财政还是对企业改制来讲,都是很危险的事情。从当前情况看,企业改制对财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改制政策冲击财政收入。为鼓励企业加快改革步伐,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几乎每一项都涉及到财政,不管是税收返还,还是优惠减免,都对财政收入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二是不规范的改制行为导致企业经营状况下降。有些地方的企业改制并不规范,在组建集团过程中,行政干预行为过多,“拉郎配”现象还时有发生。有的地方为了解决一些长期亏损企业的包袱和职工下岗问题,在行政干预下实施兼并,结果把好企业也拖垮了,原来的包袱未甩掉,又背上了更沉重的包袱。强弱联合的直接结果,是造成盈利企业利润的大幅度减少,影响了企业所得税的上缴。三是企业改制使财政支出压力加大。比如社会保障支出,与下岗失业职工的迅速增加相比,财政资金显得捉襟见肘。由于财力所限,这部分支出对各级财政的压力相当大。
4.乡镇财政问题突出,财政基础不稳。乡镇财政是国家财政的基础,同时也是整个国家财政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过去在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长较快的情况下,乡镇财政建设中存在的许多问题被掩盖了。现在财政收入增长放慢,支出需求有增无减,各级财政都遇到了多年来从未有过的压力和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上级财政没有足够的能力像以前那样替乡镇财政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于是乡镇财政中的许多问题被充分暴露出来。突出表现之一,就是重又出现了工资发放难的现象。财政基础不稳,振兴财政、支持改革和经济发展都将无从谈起。
三、解决当前财政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当务之急是要启动经济适度增长
当前财政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最主要的还是由于经济增长率偏低造成的。只有经济发展了,政府可用财力才会不断增加,财政基础才能得以稳固,各项改革才能顺利进行。因此,解决目前财政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问题,关键还是要采取有效措施,启动经济发展,使之保持适度的增长率。
1.着力调整财源结构。当前财政收入增长略好于经济增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得益于前几年财源建设的未雨绸缪,原来的许多财源建设项目现在已到了收获期。财源建设作为振兴财政和支持经济发展的一项战略性措施,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特别是在当前形势下,更不能满足现状。因此,财政工作不仅要立足现实,抓好收入组织工作,确保全年收入任务的完成,更要有长远战略眼光,着眼未来,调整财源结构,增强财政发展后劲,避免将来财政二作被动。当前经济增长速度放慢,这既是压力,也是机遇,为经济结构的调整提供了空间。针对目前暴露出来的问题,今后财源建设应重点实现“三个转变”:一是由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变。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同时大力扶持科技新产品。二是由单一的产业结构向多元化产业结构转变。今后应注意多行业、多领域地培植主导财源,并逐步形成规模经济,以分散和降低财政收入风险,保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三是由单一的所有制经济向多种所有制结构转变。非国有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今后财政部门应努力为非国有经济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外部环境,使之在拉动财政收入增长、激活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2.注重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适度增加政府公共支出,对于启动经济发展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必须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腾出有效资金,搞好政府公共投入。但应当把握好投向,新增建设性支出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发展。同时还必须看到,单纯依靠增加财政支出是不够的,特别是在当前我国财政收支规模小、收支矛盾十分突出的情况下,必须在尽可能增加公共支出的同时,注重运用财政政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政府最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在经济相对收缩阶段,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见效更快。因此,运用好财政政策,对于有效刺激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财政政策作用的大小,不完全取决于财政直接拿了多少钱,更重要的是要看吸引和调动了多少社会资金。只要能够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就是一项好的财政政策。
3.注意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启动经济增长,需要依靠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都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今年上半年,全国经济状况逐步回升,是从上到下群策群力的结果。一方面,中央在扩大内需、增加投资、鼓励出口方面,决策正确,政策得力;另一方面,各级地方政府及时调整发展方略,在促使经济“止跌回稳”方面采取了大量具体措施,收到了明显的成效。当前,在经济增长急需启动的时期,应抓住机遇,加快地方税体系改革步伐,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真正做到事权与财权相统一,更加有效地调动起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共同为发展经济、振兴财政作出新的努力。
4.必须坚持依法理财。启动经济增长,应该有两层含义:一是要加快经济发展速度;二是要提高经济运行质量,规范经济秩序。所以,启动经济增长一定要兼顾速度与质量,按照市场经济法制化的要求,坚持依法理财。当前,在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的情况下,企业生产经营出现暂时困难,但不能因此而再乱开减免税口子,这样带来的负面作用很大。对企业来讲,容易造成企业的实际负担轻重不一,不利于实现公平竞争。对政府来讲,也不利于依法行政,不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而且会扰乱分配秩序,削弱政府调控能力。因此,越是在经济转型、结构调整的关键时刻,越要坚持依法治税,把该收的坚决收上来,充分发挥税收调节功能,为企业公平竞争创造条件,并确保完成国务院提出的全国财政收入增收目标,进一步提高财政保障和调控能力,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同时,该支持的也要予以支持,进一步促进企业改革,增强企业发展能力。要进一步规范分配关系,加强对各项收费、基金的管理,将应纳入财政管理的要全部管起来,并加快“费改税”步伐,对属于税收性质和具有税收功能的收费应尽快并入税收,逐步杜绝“三乱”现象,减轻企业和农民负担。
(作者为山东省财政厅厅长)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