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泗县地处淮北平原,是皖东北边缘的一个典型农业县。基本县情是农业人口多,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大,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总体经济实力弱,在1997年度的宏观经济效益排序中,泗县位列全省67个县市中的第59位。近几年来,县乡财政工作通过改革体制、培植财源、增收节支等多方努力,实现了收支平衡的目标。1997年全县财政总收入1.38亿元,比上年增长15.1%;但是,由于经济基础差,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财政收支矛盾越来越突出,形势严峻。当前,“分灶吃饭”财政体制决定了解决困难只能主要依靠各级政府和各级财政自身的努力。经过认真分析,我们认为,改善财政状况、摆脱泗县财政困境的基本出路首先在发展农业。通过发展大农业、现代农业、商品农业、市场农业,创造和发挥农业新优势;其次是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增加非税财政收入,实现财政预算内外综合平衡;再次是量入为出、艰苦奋斗,厉行节约。
从发展农业来讲,首先要加强水利基础产业,建设旱涝保收农田。泗县人均占有耕地多,土质条件也比较好,在风调雨顺年景,小麦亩产可达300—400公斤,玉米亩产500公斤左右,水稻亩产500公斤以上,棉花亩产75公斤之多。农业的稳产高产对于农业县的财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泗县长期以来是一个易旱易涝的多灾地区,旱涝保收田面积只占全部耕地面积的17%。问题所在,也就是潜力所在,是工作重点所在。因此,县委、县政府决定,把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快建立旱涝保收田作为工作重点中的重点来抓。制发了《关于大力发展水利基础产业加快水利建设步伐的决定》,制订了《泗县1998—2002年水利工程规划》,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政委,县长任指挥长的县水利建设指挥部。计划用5年时间多渠道筹集资金1.85亿元,投入水利基础产业,充分发动群众投资投劳,建立旱涝保收田,由现在的35万亩扩大到2002年的100万亩。近期重点实施“3年万井工程”,3年新打机井1万眼,每年发展井灌面积15万亩,为农业稳产高产打下基础。
其次要实施科教兴县战略,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科学技术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已十分重要和突出。就我县农村而言,搞好农田水利建设可以使农作物获得高产,但主要还是解决农作物稳产的问题。而要真正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从而提高农业税、农业特产税税基,就要依靠科技的力量。现在,我国每年有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每年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仅为1/9左右。我们要把适用的科技成果尽快地、普遍地、大面积地推广应用,把知识形态的潜在的间接的生产力转化为物质形态的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一是要有行政力量的推动。要坚持“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建立科技工作领导责任制。二是大力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抓好实用技术培训。实行“绿色证书”制度,力争做到一户有一个技术明白人。三是抓好典型示范,激发人们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情。四是开展“科技下乡”活动,鼓励和提倡农业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承包,与农民建立利益共同体。五是常抓不懈,逐步改变农民落后的科技意识。
第三,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含税农业。农村经济是一篇大文章,是一个包含“农、林、牧、副、渔、工、商、运、建、服”各业的系统工程。今后几年,在种植业内部,我们要大力发展湖桑、西瓜、红瓜籽、药材、经济林、棉花、蔬菜等经济作物,使粮食和经济作物面积比由1997年的8∶2调整到今年的7∶3,5年内调整为6∶4,实现种植业的高产、高值、高效。大幅度增加农业特产税等农税收入。在养殖业上,实施畜牧业进位工程,按照“一场”即规模养殖场、“两专”即专业村、专业户、“三服务”即资金、技术、加工服务的要求,大力发展畜禽养殖,增加猪、牛、羊等屠宰税的收入。在加工销售领域,积极引导农民发展产业化经营,在全县范围内逐步建立种子、化肥、粮食、油料、蔬菜、棉花、杨树、粉丝、红瓜籽、畜禽等10个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化体系,使农民在产、加、销多个环节获得实际利益,同时,改变全县二、三产业落后状况,促进产业升级,也为财政增收提供新的来源。
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增加财政非税收入来讲,现阶段,各级各地普遍存在财政收入满足不了财政支出需要的矛盾,尤其象我们这样经济基础较差的县,财政更是入不敷出,几乎难以为继。解决财政收支矛盾的办法在哪里?重要的办法之一是把目光投向预算外资金的管理上。由于历史的原因,政策、体制的原因,应由各级政府统一掌握使用的财力,相当一部分已实际成为部门所有,税费并存,甚至费大于税。一方面是政府及无收费收入的部门吃饭难保,建设无钱,捉襟见肘,穷家难当;一方面是有收费收入的部门,特别是有较多收费收入的部门,高福利、高享受,大把大把地花钱,挥霍浪费钱财,造成部门之间严重苦乐不均。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早已成为必要。我们要积极推行辽宁鞍山、湖北松滋等地的预算外资金管理经验,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增加非税财政收入,用预算外补预算内,以部门保全局,实现财政综合平衡。
“收支平衡,略有结余”是财政预算及预算执行的一贯原则。依照这一原则,我们泗县这样的穷县就应当打紧支出,穷日子穷过。但有些人不顾现实可能,一味要求增加工资,提高福利待遇,改善工作条件;有的单位、部门主要负责人盲目攀比,讲排场,比阔气,甚至在单位连工资都发不出的情况下,不惜借钱盖办公楼、买小轿车、配移动电话。结果使财政困难加剧,也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负面效应不小。因此我们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坚决反对侈奢浪费之风,这不仅是振奋精神,艰苦创业,加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也是克服财政经济困难的现实要求。要做到这一点,一是领导干部要无怨无悔带头过紧日子、苦日子;二是要对全体干部职工进行艰苦奋斗教育;三是严格执行3年内不准新建或装修办公楼、不准购买小轿车、不准滥购通讯设备等硬性规定;四是严格控制行政事业单位进人,一律不准超编进人。同时严格控制行政管理费、车燃费、会议费、差旅费等非生产性开支,厉行节约,减轻财政支出压力。
(作者为安徽省泗县人民政府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