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江口市地处鄂西北山区,是汉江平原与秦巴山区的结合部。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九十年代以后,丹江口市立足自身优势面向国内外市场,围绕“工业振兴,农村小康,旅游繁荣,财政宽裕,城市文明”的五大目标,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国民经济呈现出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1997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2.8亿元,比上年增长15.8%,是1990年的10.8倍,财政收入完成2.7亿元,比1996年增长13%,并连续18年保持财政收支平衡。
一、发展农村经济,稳固基础财源
丹江口市作为一个新兴的工业旅游型城市,在市级财政收入中,尽管农业只占8%左右,但我们深深地感到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近几年来,我们大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累计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改田治地14万亩,新增旱涝保收耕地9万亩,修建大小水库1370座,清淤塘堰3690口,修筑河堤16400米,治理小流域47处,从而提高了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善了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我们立足山水资源优势,开展鱼、茶、果、林、畜、草等多种经营生产开发,重点培育发展和壮大粮油、畜牧、林业、茶叶、水产、龙须草、黄姜、蔬菜、柑桔等主导产业。现在逐步形成了粮油、柑桔、水产品、畜牧、茶叶、龙须草等六大商品生产基地,并以基地为依托,大力推广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一体化的经营方式,组建各种类型的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组织300多个,通过对农副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提高了农副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了农业的经济效益,巩固了农业基础财源。除此之外,我们还围绕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开展村级财源建设,先后投入资金300万元,支持150个村的财源建设,发展项目290个,增加农村经济收入400多万元,进一步加快了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二、振兴市属工业,壮大主体财源
丹江口市情决定了只能走“兴工富市”之路。在培植主体财源的过程中,我们按照“依托型、资源型、科技型、效益型”四条原则,稳步走好了四条路,即努力提高市场份额,扩大规模;引进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降低成本;开发相关产品,增加适销对路品种;拉长产业链。主要抓了三个方面,一是充分发挥本地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八五”期间,新建了70多个项目,如变电站、造纸厂、万吨锻造、传动轴总成、特种汽车、活塞环生产线、汽车齿轮等项目,逐步发展起了机械、电力、冶金、化医、建材、轻纺等六大行业,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工业主体财源。二是切实贯彻“抓大放小”的方针,通过改制、改组、改造,与强化管理相结合,支持发展了一批“小巨人”企业。现已有水泥厂、可锻件厂、化工厂、电力公司等10家企业达到年销售收入过5000万元、利税过500万元的“小巨人”企业标准,市场竞争能力明显增强,仅这10家企业1997年上交财政收入3500多万元。同时,以资本为纽带大力创建企业集团,增强抢占市场、抵抗风浪的能力。目前已组建的企业集团有汽车电器集团、锻造集团、铸造集团、零部件集团、铝业集团、服装集团等。三是注重抓企业的扭亏增盈,对亏损和潜在亏损企业区别对待,因厂施策,千方百计盘活现有财源存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三、拓宽生财渠道,培植区域财源
我市境内中央、省属企业20多家,占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13.6%,其资产总额达41亿元,占到71%的比重,近几年提供的财政收入占市级财政总收入的比重都在40%以上。因此,我们把发展区域经济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在政策、资金、服务上实行重点倾斜。一是按照共兴共荣的发展思路,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积极为中央、省驻丹企业的发展营造宽松环境,提供优惠政策和优质服务,如电力增容费减半征收,达到“巨人”企业标准奖励企业法人5万元,开发精品名牌产品财政返还税收60%等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增强了企业在本市投资的信心和决心,如丹管局铝厂在优惠政策和优质服务的感召下,二期改造工程已形成3万吨冶炼能力,每年上交税收2000多万元,地方所得600万元。二是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借鸡生蛋,借企生财。几年来,我市陆续制定了很多吸引外地厂商到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投资办实体的优惠政策,如“一统三带”政策(统一规划、将产值、利润、税收带回去)等,使外向型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茁壮成长,仅东汽公司就有5户企业在特区落户。目前特区的外向型企业已发展到25家,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1997年上交财政收入820万元,成为我市财政收入新的增长点。
四、发展民营经济,挖掘潜在财源
在民营经济的发展上,我们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坚持城市和农村一起上,不限规模和速度。我们引导民营企业向一、二产业转移,同时引导民营企业进一步发展房地产、旅游、娱乐、信息咨询和各项技术服务等新兴行业。市委、市政府在政策、就业、经营范围、用地、冠名、办证、收费等方面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目前,民营经济方兴未艾,发展势头强劲,1997年已达2万户,经营收入达11.48亿元,提供税收1182万元。
五、抢抓机遇,努力培植新兴财源
党的十五大召开,为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认真学好十五大精神,用邓小平理论指导财政经济工作,从初级阶段这一最大的实际出发,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财源建设力度,积极培植新的财源增长点,建立稳固可靠的财源体系。在重点抓好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建设的思想指导下,以成立武当山特区为契机,快速发展旅游经济,培植新兴财源。进一步强化措施,加大投资力度,推进全市旅游经济跃上一个新台阶。
(作者为湖北省丹江口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