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犁地区不仅有神奇迷人的雪山、冰川、森林、草原、古道、城池、寺院,还有十分浓郁的西域风土人情,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发展旅游业的地域优势。因此,大力发展伊犁特色旅游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振兴地方财政,造福一方百姓,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伊犁旅游业迎来新机遇
伊犁地区地处祖国西部边陲,与哈萨克斯坦互为近邻,素有“塞外江南”的美称。改革开放以来,她由过去封闭的内陆一跃成为向西开放的前沿和窗口,受到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目前,首府伊宁市已是国务院正式批准的沿边开放城市。不只霍尔果斯口岸已成为西北最大的陆路口岸,都拉塔和木尔扎特口岸也正在建设之中。国道312线赛清路段已建成高等级路面,国际客货运输线也常年开通。程控通讯网络遍及全区,贯通亚欧大陆的国际光缆电讯工程也竣工使用。伊宁市民航机场改扩建业已完毕,宾馆服务和旅行接待等软、硬件也日臻完善。党的十五大制定的跨世纪发展战略,又为伊犁地区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如新亚欧大陆桥将新建边境精伊铁路;国家产业政策向西部倾斜;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成为国家少数民族改革开放试验区;伊犁地区成为新疆重要的粮食、油料、畜牧、制糖能源和水土开发基地;自治区已把旅游业做为有助于启动相关产业的先导产业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这些机遇必将吸引慧眼独具的八方有志之士来认识伊犁、开发伊犁、建设伊犁。
伊犁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已有七八年的历史,有多家旅游企业和近十家涉外宾馆,每年都有不少外宾尤其独联体国家旅游团体来伊旅游购物,高峰年份游客达10多万人,促进了当地的市场繁荣和经济发展,直接和间接地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然而,伊犁地区的旅游业结构单一,缺乏统一规划,没有真正形成产业优势。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认识不到位,只注重一、二产业的发展,没有认识到旅游业对增强地方经济实力的重要作用;二是投入不到位,由于地区财政步履维艰,对旅游业的正常投入很难保证;三是政策不到位,目前既没有旅游信贷规模和信贷计划,也没有诸如贴息贷款、减免税收和划拨土地作用权等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致使全地区没有一个良好的旅游业发展软环境;三是旅游宣传不到位,致使广大游客对伊犁特色风光不甚了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伊犁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
发展特色旅游要有新思路
要发展伊犁地区旅游业就应把它做为重要的综合性产业加以统盘考虑,在特色上做文章,在提高服务质量上下功夫,在“行、游、住、吃、购、娱”上动脑筋、出新招。
(一)以弘扬爱国主义为基调,充分利用现有的历史人文景观,开发和建设出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项目。如开辟伊犁爱国主义教育旅游线,游览伊宁市烈士陵园、林则徐纪念馆、惠远钟鼓楼和将军府、秃黑鲁帖木几汗麻扎、霍尔果斯口岸等景点,同时还可在惠远修复土尔扈特回归祖国纪念碑和进一步完善格登碑旅游景点。
(二)以突出草原文化、游牧生活特色来开发旅游景点,并带动当地哈萨克民族手工刺绣工艺和奶酪制品的发展。可积极修建和完善唐布拉、那拉提、巩乃斯草原旅游景点设施。通过开展叼羊、姑娘追、阿肯弹唱会、吃那仁、手抓肉、喝奶茶等形式的活动,让游客充分体验塞外民族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的民族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
(三)以旅游购物为契机,进一步发展独具特色的边民旅游。要在前些年边民互市和旅游购物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旅游客源,规范旅游社团管理,统一价格,杜绝不正常经营行为,建立规范有序的边民旅游市场。
(四)以突出医疗保健、强身健体的特色来发展伊犁地区旅游业。伊犁地区有众多神奇并闻名遐迩的温泉,对治疗人体多种疾病都有着非常好的疗效,对求奇、求妙的游客很有吸引力。要充分利用火龙洞、阔克苏、夏塔等温泉的现有条件,积极筹集资金加以修建完善,同时,还可利用适宜的山地丘岭修建滑雪场,招引各地游客领略塞外的北国风光。
(五)以突出秀美的景色来发展伊犁地区的旅游业。伊犁地区可以积极开发果子沟、察县琼布拉森林公园、恰西、莫合、库尔德宁、野生核桃沟、伊犁河次生林等旅游资源,吸引众多的区内外游客领略伊犁地区的锦秀山河和旖旎风光。
(六)以突出“苹果之乡”的特点来发展伊犁地区的旅游业。伊犁地区至今保存着全国罕见的分布区域跨越2万平方公里的原始野果林。野苹果、山杏、沙棘、马林、野核桃、欧洲李、樱桃李等稀有品种,可以在保持原有生态的前提下加以积极开发利用。可以进一步完善汉宾乡、大西沟乡果园和伊宁县杏园的服务设施,突出少数民族田园生活特色,吸引各地客人前来游园观光。
(七)以突出“天马故乡”的特色来发展伊犁地区的旅游业。伊犁是天马的故乡。乌孙马曾被汉武帝赐名“天马”,故有“天马来兮从西极”。可以积极组建伊犁天马马术仪仗队这一独特形式迎接贵宾,招徕游人,营造一种塞外旅游风景线,使伊犁借天马扬名,吸引更多的中外游客来伊观光旅游。同时还可以在伊宁市城郊修建一定规模的跑马场,来带动二、三产业的发展,帮助哈萨克牧民脱贫致富。
(八)以突出“美味小吃”的特色来发展伊犁地区的旅游业。伊犁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每个民族都有独特的饮食文化,综合开发利用这些饮食文化也是伊犁发展旅游业的一条有效途径。要在伊宁美食街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哈萨克族的那仁、手抓肉、维吾尔族的烤肉、油馕、拉条子、回族的杂碎汤、粉汤、油糕、锡族的大饼、四色菜、乌孜别克族的抓饭、汉族的水饺、馄饨、小笼包子等民族经济实惠的风味小吃,使各地游客既欣赏了伊犁的美丽景点,又能品尝伊犁的美味佳肴。
发展特色旅游政府应做什么
(一)提高发展特色旅游的认识,进一步加大旅游工作力度。各级领导要从加快地方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和扩大对外开放的战略高度,提高对加快发展旅游业的认识。首先,旅游业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创汇多的产业,税制改革后,旅游业提供的大部分税收都属于地方财政收入;其次,做为第三产业的龙头行业,旅游业的繁荣发展能够有效带动并促进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因此,各部门、各行业都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多献良策、多开绿灯,积极促进伊犁地区旅游业迈上新台阶。
(二)千方百计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财政兴旅,旅游兴财。在当前财政困难的情况下,政府要在增加对旅游业投入的同时,不断拓宽筹资渠道,引导全社会办旅游。一是建立固定的资金投入来源:(1)每年将旅游发展资金纳入正常财政预算;(2)设立旅游发展基金,对地区旅游企业按一定比例和标准开征;(3)把旅游开发资金纳入正常信贷计划,确保旅游开发建设的资金来源。二是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对开发旅游景点的旅游企业给予贴息贷款、划拨土地、三年可免征所得税使其滚动发展等等,鼓励和吸引外来投资,为发展伊犁地区旅游业创造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三是积极推行股份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共同兴办旅游业,走出一条旅游经贸一体化的道路。
(三)加大旅游宣传力度,积极拓展旅游市场。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画册等各种媒体,大力宣传伊犁地区的旅游资源,积极与国内外旅游企业开展横向联合,组织各类旅游,不断拓展国内外旅游市场,切实组织好观光旅游、度假休闲旅游、寒暑假娱乐旅游,让已开发的景区、景点创造最好的旅游经济效益。
(四)鼓励地方特色旅游商品的开发,形成产业规模。要促使民族小花帽、沙木沙克小刀、牛皮鞋、刺绣工艺品、首饰品、果脯、杏仁、保健矿泉水等富有强烈地方特色的商品上档次、上水平,并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不断地提高旅游商品收入在旅游总收入的比重,从而进一步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