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众所周知,农业税收是地方财政收入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税收的持续、稳定增长,根源于强大的农业经济基础。加强农业财源建设,加快发展高含税和高商率农业特产品生产,对促进农业增值增效,实现利国、富民、强财政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根据河北省的土地资源和地理位置,发展水产品、烟叶、林木、干鲜果品等高含税和高商品率的农特产品有很大优势和潜力;全省规划林业用地8446万亩,森林面积占55.6%,森林覆盖率18.2%;可供养殖淡水水面120万亩,大陆海岸线长487公里。海淡水产养殖面积192万亩,总产量24.2万吨,海水养殖产量排全国第8位,淡水养殖产量排全国第15位;果品结果面积896万亩,水果总产量503万吨,排全国第2位;烟叶生产虽然不多,但在个别地方也有一定生产历史和规模;此外环京、津两大农产品消费市场,交通方便,也是发展农特产品生产的有利条件。但是,也应看到还存在着不少差距。一是农业特产品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较低;二是农业特产品的结构不合理,优质高效农业特产品品种和高税率品种占有率低;三是对农业财源建设作用认识不够,发展缓慢;四是农业特产税征收不到位。要不断提高农业特产税占地方财政收入的份额,建好农业财源,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转变观念,树立加强农业财源建设,促进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的思想。农业特产品生产是农业生产的组成部分,是农业财源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利国、富民、强财政的最佳结合点之一。各级政府和广大基层干部、群众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农业特产品生产,象抓工业财源建设一样抓农业财源建设,将农业特产品生产作为重要的财源培养和发展。扩大优质、高效、高税率农业特产品的生产规模,不断增加农业特产税在地方财政收入中的份额,从而推动县域经济和财政状况的好转。河北赵县是全国著名的雪梨和鸭梨之乡,梨树结果面积12万亩,年产雪梨、鸭梨24.7万吨,1995—1996年分别征收农业特产税1459万元、1746万元,其中主要是对梨征收的税收,占到地方收入的27%、22%。因此要看到农业财源建设和农业特税收入完全可能在地方经济发展和地方财政收入中起举足轻重作用。农业财源建设大有可为,对县域经济发展作用巨大。
二、加快和完善以“四荒”(荒山、荒坡、荒沟、荒滩)拍卖为重点的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向“四荒”要税源。“四荒”产权制度改革是本着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分离的原则,对其土地使用权的承包、承租、拍卖等。其中拍卖比承包、承租更具有优越性:它产权关系明确、稳定,更能体现土地有偿使用性;拍卖引进了竞争机制,生产要素得到合理配置,更能充分体现效率优先的原则;拍卖规定了谁购买、谁治理、谁受益,期限最长不超过50年,在规定使用期限内,使用权可转让、可入股、可出租、可抵押,更有利于调动和保护开发者的积极性。河北省有可拍卖“四荒”面积3900万亩左右,近几年一些地方已开始对“四荒”拍卖进行有益的尝试,收到一定成效。“四荒”治理后一般都适宜发展农业特产品生产,农业特产生产一般效益高,投资回收快。开发治理“四荒”同发展农业特产生产相结合,既能治理水土流失改变生态环境,又能使农民尽快致富,还能壮大农业财源,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更能解决发展农业特产生产与粮食生产争地的矛盾,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四荒”拍卖的产权制度改革,国家要尽快完善“四荒”拍卖制度;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四荒”拍卖的领导和调控,制定优惠政策,调动和引导好各方面开发治理“四荒”和农业财源建设相结合的积极性,加快“四荒”拍卖和开发治理步伐,使闲置土地资源尽快发挥作用。
三、尽快提高农业特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近二三年来,河北省主要农业特产品品种梨和苹果的销售不断受到外省优质水果品种的挑战和冲击,市场占有率下降,价格下滑,卖果难的问题日趋突出,给农业特产税的增收带来很大困难。加快老果区农业财源建设,首先是围绕“控产增质”加强技术投入,通过整形修剪、肥水调控、梨果套袋、病虫防治等一系列技术组合,提高果品质量,尽快从追求以增产为主向不断提高质量和效益转变;其次是林业部门要加强林果新技术的研究攻关和推广普及工作,使科学技术尽快转为生产力;第三要加快引进和选育优良品种,加快品种结构调整,尽快适应市场需求。
四、以耕海牧渔为突破口,向海洋拓展新税源。河北省环勃海有三个市,海岸带总面积1万多平方公里,约占全省陆地总面积的6%。其中,潮间带面积175万亩,0—20米等深线浅海面积967万亩,两项合计相当于全省耕地总面积的11.7%,是环勃海三个市耕地总面积的50%。现利用率仅6%左右,资源优势巨大。由于受浅海养殖技术和资金投入等多方面的限制,浅海基本未利用。在浅海养殖方面大大落在了相邻的山东省后面。
为尽快改变浅海开发的落后面貌,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一是要走科技兴海的道路。各级政府要为水产部门和科研单位进行海洋养殖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普及提供人、财、物的大力支持;对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普及做出突出贡献的技术人员给以重奖。二是抓好试点,以点带面,起试范作用。三是要发展规模经营。政府要组织引导好有能力的单位、农户实行股份合作,搞集团规模经营。四是各保险公司要积极开展海水养殖保险业务,为养殖业保驾护航。
五、加强政府对农业财源建设的宏观调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产品进入市场步伐加快,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由于农业特产生产从投入到收益一般都经过几年的时间和市场调节滞后的影响,农业特产品生产比其它农产品生产市场风险更大。为此,政府加强对农业特产生产的宏观调控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
首先,县乡两级政府要本着因地制宜、质量和规模并举的原则,制定农业财源发展规划,优化生产布局,并认真抓好实施。从宏观政策上引导农业财源建设向健康方向发展,尽量缓解和减轻农业特产生产自发性和市场调节滞后性给农业财源建设带来的不利影响。
其次,政府有关部门要组织好对现有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在岗培训工作,不断更新技术和知识,以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对县乡两级为农业特产生产技术服务的事业单位,国家财政在保证供应其人员基本工资的情况下,按照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支持其成立农业特产技术服务公司,实行低收费制有偿服务或技术承包的体制改革。经济上独立核算,国家在税收上应给予免征优惠照顾,盈利主要用于改善经营服务条件和技术人员工资福利待遇。
第三,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重点支持和扶持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的深加工带动农业特产品的单一性向多样性、多用途转化,以增强农业特产生产抗市场风险能力,稳定农业特产生产经营。
第四,国家财政支农支出和财政支农周转金的投放要尽量向农业财源建设倾斜,树立财政支农支出和财政支农周转金对财政回报意识。财政支农支出在兼顾一般需要的前提下,应尽可能用于农业财源建设的关键方面支出;财政支农周转金要以经济效益为原则,选择投资少、见效快、对地方财政回报率高的项目优先投放。
第五,政府要组织有权威部门加强对市场的分析、预测,提供产前、产后的市场信息服务。产前为生产提供及时、准确可靠、高质量的市场需求信息;产后要组织有关部门通过对大宗农业特产品的信息广告,向市场介绍和推销本地农业特产品,扩大知名度,拓展市场。
第六,建立和培育农业特产品特色市场,促进产销紧密衔接,引导农民进一步增强市场意识和风险意识,自觉按照市场要求安排生产经营。
第七,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各项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环境,鼓励发展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