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认识维壮同志大约是在1962年。那时我去财政部学习公文写作,工间操时间常观赏他打乒乓球,其球艺可谓上乘。他后来调至财院,从事教学工作。他是我国财政学领域的专家,学术上有很多建树。他不仅仅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还是一位诗人。他对我说,他从小时候就喜欢诗。从他的诗集《撷美诗稿——教师岁月抒怀》中看得出,他的诗是很有功力,很有特点的:
(一)内容广。诗集名为《撷美诗稿》,可知其内容是写“美”的,但所写“美”的范围十分宽广,有对社会美的赞歌、对领袖伟人的赞歌、对人民的赞歌、对大自然的赞歌、对家乡的赞歌、对人间情爱与友情的赞歌,还有对美的反面——丑的鞭鞑。诗言志,诗缘情。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古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就有写诗的习惯,而且在此领域成就辉煌。文学史中的很多诗人都不是专业诗人,有的是宰相,有的是各朝中的文武大臣。这些人的政绩学问,自然均有史料记载。而他们的名字至今还活在人们心中,往往是借助了他们的业余文学作品——诗。如韩愈、柳宗元、白居易、王安石、苏轼、范仲淹、欧阳修等等。因此,中国的知识分子,不论是搞什么专业,业余时间写写诗,于己于人于国,实在是一件好事。
(二)格调高。诗这种特殊的文学形式,不但可以状物,而且可以言志达情,反映作者的思想、情感、人品、性格。曹操的诗、毛泽东的诗,可以反映出领袖人物的胸怀与气质;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辛弃疾的诗,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上反映出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在这点上,诗比文章更明显,可以说是诗如其人。维壮同志的诗,格调高,抒发了一个真正的、先进的知识分子,一个共产党人的心声。请看下面几首诗:“我爱这样的生命/因为它如此美丽/它可以化作滴滴雨水/唤起大地的生机;我爱这样的生命/因为它如此美丽/它可以化作阵阵清风/吹散天空的阴霾;我爱这样的生命/因为它如此美丽/它可以化作一把利剑/伸张人间的正义;我爱这样的生命/因为它如此美丽/它可以和千千万万生命汇在一起/筑起历史向上的阶梯……我爱这样的生命/因为它如此美丽/它愿舍弃生命/去追求人生的真谛。(脊梁颂·生命的风采)”这首诗发表于1986年5月4日,作者是为纪念“五·四”青年节57周年,献给“为争取祖国独立富强和人民解放而献身的优秀青年”而写的。作者站在时代的高度,对献身于人民的优秀青年的生命风采,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这是咏人。再看其咏物的诗:“万花丛中少见闻/偏爱黑夜呈缤纷/愿为人间一现美/不染世上污秽尘。(花木香·昙花愿)”这首诗是维壮同志在1982年10月写的。是敬献给那些为祖国独立和人民解放而献身的地下工作者烈士们的。状物也是为了写人,昙花开的时间很短,写起来很难。1980年,我曾写过一首关于昙花的小诗(至今还在日记本上,未发表),诗云:“我们的生命很短很短,我希望世人能从我这里得到启示……”此诗的意思,无非是劝世人惜时而已。而维壮同志的这首昙花愿,则将其比之烈士,二者角度虽不同,均能言之有物,但维壮同志的诗,其格调显然要高多了。
(三)情感真。诗缘情,而情要真。只有情真,才能感人。诗人,应该是时代的儿子,人民的儿子,公理的儿子。诗人咏物,咏物中必然要抒情。情,无非是喜、怒、哀、乐。而这种抒发,又必然发自内心,否则,就不感人。维壮同志的诗,是有真情实感的,有的还相当突出。请看如下几首:“……年满十四岁/我为了生计/远离家乡/走上社会/受尽了作学徒工的屈辱/尝遍了当亡国奴的羞耻/那时/我不敢去想一想/什么是潇洒走一回的含义。二十几岁以后/我汇入为人民服务的行列/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投入了紧张的工作和学习/那时/我没有时间去想一想/什么是潇洒走一回的含义。过了六十岁/跨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眼看祖国迅速强大/眼看人民日益富裕/再看看自己一生的经历……/这时/我才开始认真地想一想/原来与祖国命运紧紧地联在一起/为人民群众的幸福/奉献力量和智慧/这就是一个人的一生/——潇洒走一回的真正含义。”这是1983年纪念党的生日时写的,题目是:《潇洒走一回的含义》。
维壮同志是山东黄县人。1961年他回家探母时写了一首《我的家乡》,诗中写道:“……家乡啊/你培育了我的性格/你抚养了我的童年/你的一草一木/都使我异样温暖/你的一砖一瓦/都使我忆念万千……家乡啊/家乡的亲人们/只要你们还穿着粗布衣/我怎能穿惯绸纱呢/只要你们还吃着粗粮菜/我怎能咽下酒筵席!”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共产党人发自内心的与人民同甘共苦的心声。在《爱与本能》一诗中,维壮同志以强烈的感情对爱进行了诠释,批判了对爱的歪曲践踏。诗中写道:“爱/是无代价的给予/是无条件的关怀/是无私的奉献……/爱/是对国家/对人民/对事业/对亲人……/最深刻最持久的感情。自我/冲动/追求/占有/满足……/对谁也不承担义务/对谁也不负责任……/这是对爱的嘲笑/这是动物界最原始的本能/这种本能愈强烈/就愈自私/愈粗野/愈低等。”这首诗,是维壮同志于1988年看一些进口爱情片的观感。维壮同志在这里所批判的所谓“爱”,实际上就是社会上所说的那种“黄”。这种精神糟粕,现在已引起了政府与社会的关注。
维壮同志是我的同事,也是我尊敬的兄长。他的诗集《撷美诗稿》,丰富多采,思想深邃,颇值得一读。作为一位从事财政学研究的专家,有此佳作,尤其难能可贵。真是:
财界学苑有高名,
茶余诗篇亦含情。
姜氏自古有独韵,
如今翻作新乐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