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期以来,农业投入问题一直是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农村基层干群共同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受政府财力和农民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投入大量资金实施面广量大的农田基本建设又是一个不易解决的难题。江苏泰兴市长生乡实行农民出工,银行贷款,财政贴息,以增产粮食分期偿还贷款的办法,走出了一条经济欠发达地区多渠道投入改造中低产田的新路子,为建立多元化农业投入新机制做了有益的探索。
长生乡地处泰兴市东部边缘,全乡3.53万人,耕地面积3.5万亩。由于历史和基础条件等原因,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相对较低,1995年农民人均收入仅1150元,还不到泰兴市人均收入的一半,是黄桥革命老区最贫困的乡镇之一。为了尽快改变现状,长生乡的党政一班人经过总结历史以来乡村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反复算帐对比,一致认为:长生乡发展二、三产业由于基础和其他客观条件的制约,一时还难以见效,而挖掘现有农业生产潜力,通过增产实现增收才是该乡发展经济、致富农民的现实选择。长生地处高沙土地区,全乡有一万多亩旱地,历史上一直生长旱杂粮,产量低而不稳,通过实施旱改水,增产潜力大,可以取得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为此,乡党委和政府把增加农民收入的突破口放在实施万亩中低产田的改造工程上。这项工程能否得到顺利实施,最关键的问题是资金问题。长生乡万亩改造工程土方和建筑物工程量很大,硬件工程需投入资金558万元。如此巨大的投入对于一个老区贫困乡来说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长生乡一年乡级财政收入尚不足60万元,仅是一个“吃饭财政”,显然无力承担,靠上级解决也是不现实的。如果完全由农民解决,不仅经济上承受不起,而且也不符合国家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面对资金难以筹集的困难,泰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协调有关部门,采取多种措施,多方筹资,重点扶持长生这项利国利民造福后代的低改工程。他们的做法是:用活积累工、农民挑土方,贷款搞配套,政府作担保,财政贴利息,效益还贷款,群众不拿钱,负担不增加。在实践中形成了一个多元化投入的新机制。
1.农民投工,以资代劳,解决工程土方问题。
首先,以劳为主,立足投工。他们利用劳动积累工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政策,将万亩低产田改造工程视为跨年度工程,通过召开人代会形成决议,将1996、1997两个年度的劳动积累工合并使用,较好地解决了用工投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问题。其次,以资代劳、以资平工。一方面,运用经济手段,吸引外地多余劳力参加施工,加快了工程进度。另一方面,一些在外赚钱,确无劳力出工的,实行以资代劳,解决了部分远距送土机械施工的费用问题,加快了工程进度。再次,组织机关干部参加义务劳动。长生乡人代会就万亩低产田改造工程召开了专题会议,并形成了决议,明确凡村际交界处的河、渠、路土方、绿化工程一律由乡政府负担。全乡2300多名党员干部除老弱病残者外,每人不少于10个义务劳动日。
2.政府贷款、财政贴息,解决建筑物配套工程问题。
泰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亲自过问,帮助协调,以市财政贴息的方法帮助长生乡向市农业银行、市农村信用合作社各贷款250万元,解决了道路骨架工程和水利排灌配套设施建设的所需资金。具体操作上由市农业发展基金办公室向农业银行和信用合作联社分别办理贷款手续,市财政负责担保,再由乡政府向市农发办办理借款手续,乡财政负责担保和监督使用。乡政府按照“谁受益谁负担,谁用款谁还贷,”的原则,将还款任务落实到村、组、户,并签订以粮还贷,分期还款合同。贴息资金由市财政预算内安排解决,由财政与银行信用社直接结算。
3.增粮还贷、分期偿还,解决好农民承受力的问题。
长生乡搞万亩低产田改造贷款500万元,要一次性偿还农民确实承受不了。泰兴市委、市政府和长生乡党委、政府采取从受益年起,每年还100万元贷款的办法,缓冲这一矛盾。农民只需在完成粮食征购任务的基础上,再缴部分增产的余粮用于还贷,即按新增水稻面积每亩缴稻谷50公斤,用于还贷。长生乡改造的万亩低产田,大部分是旱不能灌,涝不能排的旱谷地,其生产成本高、产量低,灾害之年收成无保障。现在经过改造,推行稻麦两熟,每年可增加净收入近500万元,一年多时间可收回直接投资。据1997年实绩,工程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效益:
一是旱改水增产效益。1991—1995年项目区年均亩单产只有484.6公斤。改造后,由于实施了旱改水,秋熟水稻实收单产达到624公斤,比原旱谷单产235.8公斤,增产388.2公斤/亩,实现了产量翻番。全区改造新增的8000亩水稻,累计增产粮食300万公斤,按国家保护价1.4元/公斤计算,增加收入420万元,扣除农本因素(水稻成本比旱谷成本高76元/亩),仅此一项净增效益359.2万元。
二是增加可耕地效益。通过万亩中低产田改造,新增耕地340亩,其中搬迁废土堆复垦土地53亩,填塞废沟塘增加耕地287亩。按稻麦两熟年平均单产730公斤/亩计算,可增加粮食24.8万公斤,增加收入34.7万元,扣除农本可得净收入22.2万元。
三是新开挖鱼塘收益。在改造低产田过程中,对难以填塞的废沟塘按照规划要求进行了改造利用,共计修建和开挖9个精养鱼塘。经过常规养殖,年产成鱼可达400公斤/亩。按8元/公斤计算,可创产值3200元/亩,扣除成本870元,每亩净收益2330元,9个鱼塘计100亩,年产值可达32万元,净收益23.3万元。
四是示范区节本效益。在5000亩示范区内建成3000亩衬砌渠道。据测算,衬砌渠比普通土渠节水节电41.7%,节工45%,节地33%。按95年该乡平均水电费50元/亩、放水员工资15元/亩计算,因节水、节电可收益6.3万元,因节工可收益2万元。普通土渠按每亩占地0.068亩计算,改建衬渠后,每亩可节地0.022亩,3000亩衬渠可节地66亩,按年单产730公斤/亩、粮价1.4元/公斤计算,可增收6.72万元。扣除农本1.6万元,净收益5.12万元。这样,3000亩衬渠的节本效益为13.42万元。
综合以上四项计算,该乡实施万亩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后,每年可净增收益409.82万元。此外,该工程由于实行综合治理,路、沟、渠统一规划,桥、涵、闸、站全面配套,不仅改善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交通状况,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增强了抗灾能力,而且改善了村容村貌及农业生态环境。事实证明,长生乡的改造万亩低产田工程,是彻底改变农村面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使广大农民从根本上脱贫致富的正确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