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5-03 作者:林毓卿 李泽民 朱长科
[大]
[中]
[小]
摘要:
扎根深山拔穷根
地处鄂西山区长江西陵峡沿岸的秭归县芝兰乡,平均海拔1000多米,四处崇山峻岭,沟河纵横,交通闭塞,是一个“出门就爬坡,种田石头多;隔山能见面,过沟要半天”的山区特困乡。全乡有20个村133个村民小组12500人。十年前,全乡每年人均纯收入不足一百元。
1988年初,33岁的黄凌志从部队转业到芝兰乡财政所当一名农税专管员。作为一名刚刚脱下军装的解放军战士,没有忘记首长的教导和战友的嘱托,更不想辜负财政所领导的期望。凭着搞好财税工作,改变家乡面貌的革命激情,不辞劳苦走村串户,花了两个多月时间,行程1500多公里,作了大量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才勉强收齐了令他扼腕心酸的2000多元税款。这些钱全是壹分、贰分、伍分的硬币和一角、贰角、伍角的纸币,最大的票面也不过是几张绉巴巴的壹元、贰元、伍元。特别令他难忘的是,他在忠阳坪村四组50多岁的王明德家里收税的情景。这位老人全家三口人,住的茅草房,睡的歪叉子床,整个家产不足50元。为了交税,他费力从裤腰里抠出了108个积满黑斑的硬币,凑起来不足2块5角钱。同时,老人家说:“种田交粮,买卖当行。交税是农民的职责,不是我不交税,是田里不出粮啊”。说着,又从破瓦罐里...
扎根深山拔穷根
地处鄂西山区长江西陵峡沿岸的秭归县芝兰乡,平均海拔1000多米,四处崇山峻岭,沟河纵横,交通闭塞,是一个“出门就爬坡,种田石头多;隔山能见面,过沟要半天”的山区特困乡。全乡有20个村133个村民小组12500人。十年前,全乡每年人均纯收入不足一百元。
1988年初,33岁的黄凌志从部队转业到芝兰乡财政所当一名农税专管员。作为一名刚刚脱下军装的解放军战士,没有忘记首长的教导和战友的嘱托,更不想辜负财政所领导的期望。凭着搞好财税工作,改变家乡面貌的革命激情,不辞劳苦走村串户,花了两个多月时间,行程1500多公里,作了大量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才勉强收齐了令他扼腕心酸的2000多元税款。这些钱全是壹分、贰分、伍分的硬币和一角、贰角、伍角的纸币,最大的票面也不过是几张绉巴巴的壹元、贰元、伍元。特别令他难忘的是,他在忠阳坪村四组50多岁的王明德家里收税的情景。这位老人全家三口人,住的茅草房,睡的歪叉子床,整个家产不足50元。为了交税,他费力从裤腰里抠出了108个积满黑斑的硬币,凑起来不足2块5角钱。同时,老人家说:“种田交粮,买卖当行。交税是农民的职责,不是我不交税,是田里不出粮啊”。说着,又从破瓦罐里掏出几个鸡蛋请黄凌志代为变卖后补齐税款。此时,黄凌志百感交集,不觉心酸的泪水夺眶而出。农民,多好的农民啊!他思忖着: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一名共产党员,财政干部,负责联系这一片,不能只收税,更重要的是让老百姓摆脱贫困。只有人民富裕了,才能有可靠的财源,税收才有保障。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使他无时无刻不在苦思良策。黄凌志默默地许下心愿:要扎扎实实地为芝兰的人民干几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尽快让山区农民摆脱贫困,走上致富之路;要下大气力为国家培植财源。他通过向老农请教并细心考察,增强了信心。因为这里气候、土质适宜,是种植烟叶的好地方。种植这种经济作物,周期短、见效快,一定大有作为。心里顿时亮堂了。于是,1989年春,他一个村一个村,一个户一个户地宣传发动,最后落实烟叶面积180亩,培育烟苗200多床。从整理苗床下籽、制作营养钵、烟苗假植到大田移栽,他都亲自作示范,进行指导。当年收购烟叶3万多公斤,农民人均增收50元,新增税收2万元。1992年全乡扩展烟叶面积就达到320亩,人均增收300元,创税收入11.8万元,是历史上最好的一年。黄凌志走一村富一村,走一片富一片,群众称他是真正的“活财神”,脱贫致富的引路人。
1994年他又主动请缨到最贫困的穿心店村创办烤烟生产基地。并立下军令状:村民不富,他不下山。正月二十七,黄凌志卷着铺盖行李就住进了穿心店村,逐组逐户逐田块落实烤烟面积80亩。从选种浸种、苗种假植、烟苗移栽、打花施肥直到下烟上杆、烘烤……他都要到每家每户现场指导,层层把关,手把手地教,村民们亲切地称他“烟师傅”。这一年七组的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167元,创税收入1.17万元。该村一年摘掉了贫困帽子,成为全乡冒尖的典型村民小组。1995年,烤烟生产遍布全村,种植面积180亩。这一年全村烟叶税收达到3万多元,村民人均纯收入也由1994年的350元上升到890元。
鉴于山区交通条件差,影响经济发展,为解决发展烤烟生产的物资供应问题,黄凌志与穿心店村组干部一合计,决定修几条村组公路。这个建议立即得到群众的拥护。没有技术,他就和村干部一起上路用土法测量线路;没有资金,他从乡财政所争取资金4000多元购置了三材物资;没劳力,他们就动员群众投义务工。修路期间,黄凌志上上下下跑资金、采购物资,一直战斗在工地上。他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和村民一起握钢钎,挥八磅锤,开山劈石样样都干。经过两个冬春的苦战,穿心店村6条13公里长村组公路全部修通。通车的那天,村民燃起鞭炮,欢欢喜喜地迎来了乡政府的小吉普车,他们激动地说:“这是黄凌志给我们修的一条致富路、幸福路啊!”交通的便利,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1996年,全乡财政收入达到82.858万元,比1988年净增62.87万元;农民纯收入人平1121元,比1988年净增长了10倍多。芝兰乡已初步摆脱了贫困并开始向温饱小康生活迈进。这不只是几个简单的数据,它是一名普通乡财政农税专管员辛勤汗水的结晶,是黄凌志执着笃深的大山情结!
为民排忧解疑难
“有难去找黄凌志”,这已是芝兰乡农民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它道出了山里乡亲们对黄凌志的无限信任、爱戴和敬意!踩着芝兰山的石子成人,喝着九畹溪水长大的黄凌志,深深扎根于群众的沃土之中,他的言行,与芝兰乡的父老乡亲们息息相通,心心相印。
一次黄凌志爬上砚窝台村,碰见一村民陈大龙蹲在田头双手捧着脸为手中无钱买耕牛而哭泣。原来是他急需买一头耕牛耕地,四处求亲托友,借不到钱,到信用社贷款也被拒之门外。黄凌志想,农村一年之计在于春,误一季穷一年,耕牛是农民群众的命根子。他二话没说,拉起陈大龙,跟他到了乡财政所,由他担保为陈大龙借周转金300元。陈大龙紧紧握着黄凌志的手激动地说:“黄会计,你真是个大恩人啊!”年底,陈大龙喜获丰收,还喂了几头大肥猪,不仅及时偿还了借款,还提前交了农业特产税。
农忙田管时,芝兰乡由于交通不便,农用化肥供应时常紧张。许多农民在供销社排长队一等两三天也弄不到一包化肥。黄凌志知道后,毫不犹豫地把自己仅有的600多元转业安置费拿出来,运了一车碳氨,大热天碳氨臭气难挡,黄凌志硬是一包一包地把它背到乡财政所,然后又一包包地分到农民手中,九畹塘村文书张世丛说:“还是黄会计为我们群众想得周到,件件事都办在我们心坎上。”
穿心店村187户就有15个贫困和特困户。每年黄凌志上山都要一家家地去走访慰问,为他们送衣送被送救济款,送去党和政府的温暧。双腿残废的孤寡人孙烈雷,行动不便,屎尿时常拉在屋里,臭气熏天。黄凌志从不嫌弃,当成自己的亲人照料,生病生灾他都要去慰问看望,帮助他学手艺,争取生活自立。孙烈雷时常拉着他的手说:“你的恩情我怎么报答啊!别人都说雷锋不在了,现在我真正地看到了,你就是我们大伙身边的活雷锋。”
黄凌志与农民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十年来他所联系的片、村、组、户54.4万元的农业四税连年提前完成任务,发放的17.38万元农业周转金按时回收,不少的农民群众主动到财政所上缴税款。他们都说:“黄凌志为我们做了不少的好事,吃了不少苦,我们都要支持财政工作,按时交税。”
无私奉献无悔怨
十年来,黄凌志把全部身心投入在扶贫帮困培植财源上,走村串户步行了约6万多公里,穿破了50多双解放鞋。他每年下乡达200多天,几乎从未休息过星期天和节假日,时常加班加点到深夜。有人给他作过统计:十年,加班加点超出勤1100天,相当比别人多干了四年。他一年忙到头,就连过年过节也很少与家人在一起。为了事业,为了追求,他有过欢乐,也有过痛苦。他认为:作为儿子,对母亲没有尽到孝心;作为丈夫,对妻子感到负疚;作为父亲,对儿子没有尽到责任。然而,为了事业,他无私奉献着自己的一切。
1995年11月正是烟叶收购的高峰期,黄凌志在穿心店已两个月没有下山了。一天从乡里捎信上来,说他12岁的儿子突然得急性阑尾炎住进医院,急需他回去商量动手术的事。他犯难了,在同事们再三催促下直到晚上9点多钟,才连夜抄小路跑步赶到乡医院,此时已是深夜两点钟了。他走进病房,只见儿子在病床上疼得哇哇叫,妻子的泪水往下淌。看到这情景,他心里直觉得揪心的痛。他竭力克制自己的感情,一边安慰儿子,一边安慰妻子。妻子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黄凌志,我俩只有这么一个独生儿子,弄得不好有生命危险,孩子病重你一定要帮助照料啊。”儿子也眼泪巴巴地希望爸爸在身边。黄凌志解释说:“山上目前正是烟叶收购大忙季节,对烟农、对烟草公司、对财政所都是件大事,出不得任何漏子。你好好照料孩子,病有医生治疗,我还要上山。”第二天天刚麻麻亮,他就含泪上山了。
去年3月,穿心店村的烟苗大面积发生病虫灾害,防虫治病任务十分紧急。这时黄凌志72岁的老母亲患胃炎脱水,已五天未进一粒米一滴水,病情十分严重,迷迷糊糊嘴里喃喃地只唤黄凌志的乳名:“平儿,我的平儿你怎么不回来看我呀。”家里几次带信、打电话催他回家料理后事,他心里一酸,泪水直滚。他想起孤寡的妈妈含辛茹苦把他拉扯成人的情景;想起他离家去当兵时母亲依依不舍的神态。黄凌志的心碎了。可是,当时正是烟苗防虫治病的关键时刻,黄凌志无法脱身。他忍着揪心的悲痛,默默地告慰老母:娘啊,不是儿不孝顺,是山上几百名农民父母要吃饭啊。烟苗是他们的命根子,弄不好全村的几百号父老乡亲就毫无收成。他只好让妻子把母亲送进医院,并叮嘱她精心照料。
十年来,黄凌志走遍了芝兰乡的山山水水,为贫困山区脱贫致富,呕心沥血,默默奉献,成绩卓著,有口皆碑。
(责任编辑 王尚明)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