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讷河市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级市,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中的“农业大,工业小,三产弱”的结构性矛盾很突出,财政入不敷出。近几年讷河市财政部门紧紧依靠市委、市政府的领导,狠抓开源节流,打了一场漂亮的财政翻身仗,确保了财政预算的连年平衡,财政收支实现了快速增长。到1996年末,全市财政收入完成13659万元,比1994年增长38%,年均递增11.4%;财政支出完成10360万元,比1994年增长30.5%,年均递增9.3%,不仅保证了职工工资的正常发放,而且为经济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扶持。
支持经济发展,搞好财源建设。
根据讷河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的特点,财政部门制定实施了“稳定农业,搞活工业,发展特色经济,培育特色财源”的财源建设思路。在稳定农业上,每年都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向农业倾斜,支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型农机具更新和农业新技术推广等。1996年,市级财政共投入支农资金338.6万元,重点支持抗旱打井、推广玉米大双覆技术以及大型农机具的更新匹配等,进一步加强了农业基础建设,为农业夺得丰收奠定了基础。农业对财政的贡献率已经占整个财政收入的80%左右。在搞活工业上,认真贯彻“卸包袱,活存量,转机制,促发展”的方针,一方面支持企业破产重组,帮助企业减轻债务负担,先后对19户工业企业依法实施了破产,卸掉包袱7481万元,企业资产负债率已由破产前的148.9%下降到72.5%;另一方面支持停产、半停产企业重新启动生产,去年他们千方百计筹措扶持生产资金1488万元,支持了永兴纸业有限责任公司、盛达乳品厂、昌达味精厂、拉哈二农机等10户停产、半停产企业恢复生产,盘活存量资产2697万元,安置职工988人,减少了企业亏损。去年全市国有工业亏损118万元,比上年减亏105万元。在发展特色经济上,财政部门立足马铃薯资源优势,对马铃薯产业发展给予重点扶持。省市共投入专项资金310万元,支持以种子公司为主的基地建设和广昌淀粉厂、港进马铃薯制品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发展,使马铃薯产业开发层次和水平有所提高,并向集团化、群体化发展。到1996年末,全市马铃薯加工企业已经发展到906家,比上年增长47%。
完善乡级财政体制,壮大乡镇财政实力。
1994年,讷河市坚持“富市先富乡”的原则,对乡镇实行了“划分收支,分级分税,体制上解,自求平衡”的分税制财政体制。这一体制的建立就显示出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鲜明的特点:一是保持了中央和省确定的分税制基本框架不变、税收返还系数不变和共享收入分成比例不变;二是将便于乡镇征管的印花税、农业特产税、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和城市维护建设税5个税种,全部下划作为乡镇固定收入,增加了乡镇的“活面”收入;三是将支出额度大、增支额度大的乡镇教师工资上划到市本级承担,最大限度地减轻了乡镇支出的压力,三年来市本级拿出财力消化乡镇教师人员经费增支1354万元;四是增加了对乡镇的体制照顾,市本级拿出财力482万元实施体制照顾,重点解决乡镇人员政策增支和困难乡镇日子难过的问题,三年间市本级累计照顾乡镇财力1446万元;五是新老体制双轨运行,原体制乡对市的各种上解、市对乡的各种补助,与新体制的三税上划、税收返还同时运作。分税制乡级财政体制较好地调动了乡镇政府当家理财、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乡级财政收入实现了快速增长。1996年,乡级财政收入完成3594万元,比1994年增长32.1%,年均递增9.7%。
抓好税收征管,大力组织财政收入。
为确保财政收入有较大增长,讷河市努力强化收入征管。具体说来抓了四方面工作:一是搞好税源调查。他们每年都认真组织全体财政干部,深入村屯,深入企业,适时开展全市性税源调查,调查面达到全市工商企业户数的80%以上。在调查基础上,认真编制年度税收计划,经政府批准后下达给执收单位执行,使得计划符合税源实际,执行中偏差较小。二是千方百计调动税务部门加强税收征管的积极性。三是监控财政经济整体运行动态,正确分析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在这方面,实行了企业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和重点企业税收解缴情况报告制度。企业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就是将财政的财务管理职能从预算内工商业延伸到包含二轻集体企业、乡镇企业在内的生产和流通领域,了解和掌握全行业的会计信息。目前纳入企业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的企业已达96户,通过这96户企业的信息资料,基本可以掌握全市经济运行动态。重点企业税收解缴情况报告制度,就是每月由职能组(室)了解和报告一次重点税源企业税收解缴情况,了解和掌握税源的增减变化动态,发现问题,及时协商有关部门解决。四是抓好财政负责的农业四税和其它收入征收管理工作。1995年对农业税课税面积进行了清理,新增农业税课税面积70.9万亩,当年新增农业税收入576万元,累计增加财政收入1507万元。
坚持有保有压方针,优化支出结构。
在“有保有压”的方针指导下,坚持了保大局、保稳定、保重点方面的工作:一是对企业挖潜支出、支农支出、教育支出等重点支出在预算安排上给予重点倾斜,在预算执行时按农时和技改项目所需优先拨付,基本做到了按时拨款、足额到位。二是职工工资在预算中打满打足,平时按平均进度逐月拨款,做到不拖不欠。此外,为了保证企业离休干部工资的按时发放,还将工商企业无力发放的离休干部工资归口市老干部局管理,统编预算,按进度拨付。三是将乡镇教育人员工资由市统一调度,财政按进度拨到市教委,再由教委转拨到各乡镇,使乡镇教师工资得到了保证。与此同时,坚持压缩一般性支出。在这方面,主要是严把四关:一是严把预算编制关,实行零基预算编制办法。即在全面掌握每个预算单位的人员编制、人员结构、工资构成、车辆情况、取暖面积、供热方式等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按照有关要求逐项逐款逐类进行编制。对人员经费按工资表逐人按项填列,超编人员一律不核定工资,缺编的按实际人数核定;对工会经费、福利费、教育费附加分别按规定比例计算提取;对车辆消耗费按车辆台数和定额核定。各单位的经费指标一经核定,年内不予调整,当年增加人员不核增经费,从而有效地促进了预算单位在预算年度内自行控制增人增资问题。二是严把预算支出审批关,继续坚持市长“一支笔”批钱制度。三是严把重点支出管理关。对会议费、电话费、公费医疗等重点支出的管理办法进行了改革,减少了资金的损失浪费,收到了较好的节支效果。四是严把专控商品审批关。
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增强政府调控能力。
讷河市在预算外资金管理上下手较早,取得了一定效果。到1996年末,纳入财政管理的预算外资金总额已达2284.8万元。他们的做法主要有两点:一是实行预算制管理。收入编制计划,下达执收单位执行:支出实行零基预算,追加支出实行市长“一支笔”审批。二是加强行政性收费管理,按省里的统一要求,将首批应纳入预算的收费全部纳入预算管理,按预算列收列支,实际支出按计划支出占计划收入的比例进行控制,多收多支,少收少支,不收不支,这样既减轻了财政资金的压力,也激发了各收费单位创收的积极性。1996年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性收费资金总额达99万元。为了把这一工作做得更扎实,今年讷河市已采取有力措施着手加强乡镇预算外资金管理,意在促进乡镇预算外资金管理走上规范化轨道。
(责任编辑 石化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