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5-03 作者:周振东 陈佩钢 于景宽 徐海臣
[大]
[中]
[小]
摘要:
青冈县是一个贫困县。1993年全县财政收入仅有28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50元。然而仅仅经过3年时间,青冈县却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1996年,全县财政收入实现7028万元,比1993年增长了1.5倍,年平均递增35.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41元,比1993年增长了近两倍,一举摘掉了“财政赤字”和“贫困县”两顶帽子,全县各项经济事业呈现了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青冈这个既无地理优势,又无资源优势,而且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贫困县,何以在短时期内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在调查中我们发现:1994—1996年,全县财政收入增长部分的8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部分的89.6%几乎全部来自烤烟、甜菜、种子、瓜菜、畜禽等收入和税赋较高的种植、养殖业项目。正是这种被青冈人喻为创税型的农业为青冈县财政状况的好转、农民的脱贫致富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青冈县之所以走出了这样一条成功之路,可以肯定地说,他们独辟蹊径的工作思路是出奇致胜的决定因素。
一、立足县情,找准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切入点
过去,青冈县的经济一直是低速低效运行。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状况,一直长期困扰着该县,各项事业发展上的欠账很多。特别是财政体制实施分税制后,在适应新...
青冈县是一个贫困县。1993年全县财政收入仅有28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50元。然而仅仅经过3年时间,青冈县却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1996年,全县财政收入实现7028万元,比1993年增长了1.5倍,年平均递增35.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41元,比1993年增长了近两倍,一举摘掉了“财政赤字”和“贫困县”两顶帽子,全县各项经济事业呈现了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青冈这个既无地理优势,又无资源优势,而且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贫困县,何以在短时期内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在调查中我们发现:1994—1996年,全县财政收入增长部分的8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部分的89.6%几乎全部来自烤烟、甜菜、种子、瓜菜、畜禽等收入和税赋较高的种植、养殖业项目。正是这种被青冈人喻为创税型的农业为青冈县财政状况的好转、农民的脱贫致富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青冈县之所以走出了这样一条成功之路,可以肯定地说,他们独辟蹊径的工作思路是出奇致胜的决定因素。
一、立足县情,找准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切入点
过去,青冈县的经济一直是低速低效运行。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状况,一直长期困扰着该县,各项事业发展上的欠账很多。特别是财政体制实施分税制后,在适应新体制的“阵痛”阶段,这个县的财政供需矛盾更是日益加剧。穷则思变。面对这种严峻的形势,1994年,青冈县委、县政府带着如何加快经济发展,振兴县级财政,尽快摆脱贫困的课题,开始了寻求新出路的尝试。经过深刻反思和认真讨论,他们充分认识到,阻碍青冈县财政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就是忽视了农业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弱化了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工作的力度,使农业财源的潜力没有得到充分挖掘。要摆脱青冈县的财政经济困境,必须首先转变观念。彻底改变过去那种重工轻农的做法,真正把农业作为振兴县域经济的切入点,以农业求发展,向农业要效益。同时,他们也从近年来已崭露头角的市场潜力大、税赋比较高、农民增收快的烤烟、种子等经济作物和效益较高的禽畜养殖业中认识到,要提高农业的产出效益,必须独辟蹊径,彻底摆脱传统农业观念的束缚,加快农业市场化、产业化进程,在高效益、高附加值的农业项目上寻求突破。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走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农民致富、财政增收为目标的创税型农业的新路子,进而加快全县农村财源建设的步伐。
路子一旦对头,长期受到压抑的生产和增收潜力马上便释放出来。青冈人也很快从中尝到了甜头。1994年,全县财政收入一下子比上年增收1200万元,其中75%来自创税型农业,结束了全县财政连续7年赤字的历史。同时还带动了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步伐。1995年,仅种子经营一项使县种子公司获利2023万元。在处理历史挂帐,使农民增收的同时,上缴县财政260万元,达到了富民、兴企、兴财一举三得的目的。
二、推行产业化,确立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基准点
从创税型农业蕴含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中,青冈人得到了实惠,看到了希望。但他们并没有因此满足现状,而是着眼长远,把目光集中在如何加大工作力度,全面促进创税型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上,使创税型农业真正成为青冈县财政经济的“擎天柱”。于是他们瞄准了创税型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
(一)扩大创税型农业的生产规模。一是扩大种植业面积。从1995年开始,青冈县通过实施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各乡镇增加创税型农业项目的种植面积。到1997年,全县创税型农业项目种植面积已由1994年的8万亩增加到70万亩。二是扩大养殖业规模。到1996年,全县奶牛、黄牛存栏达19万头,生猪50万头,家禽350万只。三是发展创税型农业户。通过典型引路、优质服务和政策倾斜等办法,使全县的创税型农业户已由1994年的5200户增加到目前的7万多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35%。
(二)巩固先导产业,构筑创税农业产业化、阶梯式发展模式。一是抓住主导项目,壮大发展主体财源。种子和烤烟是青冈县最早确定的创税型农业项目,也是牵动青冈县创税型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为了使这些先导项目健康发展,尽快成为支柱财源,他们在适度扩大种植面积的同时,不断强化“龙头”企业的牵动能力,带动相关项目的规模生产。1995年,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县种子公司被吸收为全国种子产业化集团这一难得机遇,积极创造条件,促其练好内功,增强竞争能力。支持他们与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联合,开发新品种,不断拓展种子销售市场。1996年,该公司与全国63个市县签订了预约制种的合作合同,使种子繁育规模迅猛增长,种植面积由1995年的5万亩增加到1996年的10万亩。仅此一项,当年实现财政收入就达1000万元,农民增收2600万元。县烟草公司由于对烤烟生产严格实行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做到了种子、化肥、农膜、农药四到位,收购资金“窗口”兑现,极大地激发了广大烟农种烟的积极性。全县烤烟种植面积由1995年的5000亩发展到1996年的6.7万亩。当年实现财政收入1600万元,农民增收5000万元。该县兴华镇,去年仅烤烟一项收入就达114.6万元,并使烟农每户实现收入8万元,为财政交税2.4万元。据统计,1996年全县财政收入中,来自种子、烤烟、甜菜、瓜菜等几大主导项目的收入已达到48%,成为主要财源。二是大力培植新兴项目,建设后续财源。在大力抓好主导项目的同时,青冈县还积极捕捉市场信息,大力培植新的创税型农业项目,形成后续财源。他们以油豆角专业批发市场为“龙头”,以棚室化、精细化和反季节方向为种植模式,以沿路重点村为区域发展油豆角生产。1996年,全县油豆角种植面积已达3万亩,产量800万公斤;发展了以芸小豆经销总公司为“龙头”的芸小豆生产。1996年,全县芸小豆已发展到7万亩,为财政提供收入60多万元,农民增收1000多万元;发展了以县绿色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的胶质小米、糜子等绿色食品项目。此外,迪卡猪、葵花籽、高杆菠菜等项目也已形成规模并初见成效。
(三)农业企业化,产业连锁化。为使创税型农业逐步走上增值、增效规模发展的路子,青冈县在稳粮兴牧的同时,大力推行农业生产企业化,不断延伸创税农业的产业链。经过几年的发展,到目前全县已先后建起肉牛屠宰加工厂、葵花剥仁厂、粮食烘干厂等乡镇企业48家。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不仅带动了相关项目的基地规模,而且通过精深加工大大提高了创税型农业的经济效益,并正在成为县财政的重要财源。
三、强化政府行为,构筑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支撑点
青冈县发展创税型农业之所以能够成功,得益于县委、县政府求实务实的工作作风和较强的工作力度,得益于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切合实际的政策支撑体系。
(一)把发展效益型农业和财税工作真正摆上县委、县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强化政府行为。1994年,新一届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上任伊始,对财税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在较短时间内确定了“振兴经济以振兴财政为突破口,振兴财政以发展创税型农业为突破口,积极培育和发展兴财富民的特色产业”的振兴县级财政经济的新思路。对财政部门在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县委、县政府积极帮助协调。为强化税收征管力度,协调各方面关系,变部门行为为政府行为。县政府专门成立了税收财务行政执法办公室,代表政府统一协调财、税、银等有关部门的工作。在确定项目和春种秋收等关键环节,县主要领导都亲自带队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具体指导,有效促进了全县农村财源建设的深入实施。
(二)建立责任机制,确保项目实施。为了切实加大创税型农业项目的管理力度,从1995年开始,青冈县改变过去那种领导包战线、包条块的传统抓法,实行纵向工作目标责任制,即县委、县政府的主要领导逐个包抓一个项目,并确立了分别以县委书记、乡镇党委书记、村支部书记为第一责任者的三级责任机制。每一个项目从开始生产到实现税收,都确定了具体指标,并落实到每个人头。同时,县委、县政府还推行了能人战略。选派大批年富力强、德才兼备的干部充实到基层,加强抓创税型农业工作的组织领导力量,并对各乡镇实行了“先定标、后定人,完不成目标就换人”的用人机制。明确财税指标是考核各级领导尤其是各乡镇主要领导的第一位指标,实行一票否决制。
(三)实行重点倾斜,提供政策支撑。为鼓励和支持各乡镇、村屯、农户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共制定出台了12项优惠政策,并由县烟草公司、糖厂、种子公司等“龙头”企业对相应的生产大户给予奖励。同时,为充分调动乡村的积极性,县财政与乡财政实行了烤烟特产税6∶4分成的办法,并明确规定,乡镇所得部分的10%可以用于乡村发展烤烟生产有功人员的奖励。这些优惠政策和奖励措施,对促进农户和各乡镇发展创税型农业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发挥财政职能,主动进入角色。青冈县财政部门在发展创税型农业中充分发挥职能作用,跳出就财政抓财政的圈子,积极为全县经济发展和财源建设出谋划策。1994年初,他们通过对一些高税率农业项目进行全面调查分析,提出了发展创税型农业骨干产业的十二项建议,被县委、县政府采纳,并以此为主要依据,确定了“发展特色经济,突出创税农业,打好财政翻身仗”的工作思路。1995年,他们针对乡财政体制存在的不适应创税型农业发展的问题,及时改革了原有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在全县各乡镇全面实行了“核定收支、短收自补、增支自负、超收全留、一年一定”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各乡镇培植财源、增收节支的积极性,促进了创税型农业的加快发展。1996年,全县乡级财政收入达到了4708万元,三年翻了两番。乡镇财政收入占全县财政收入的比重已由1993年的38%上升到1996年的67%,并取得了全县18个乡镇乡乡超收的可喜成绩,其中收入最多的乡镇达到508万元。1995—1996年,全县共投入支农资金865万元,并通过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拉动金融等部门投入5920万元,引导农民投入5600万元,用于发展效益型农业。
(责任编辑 方震海)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