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5-03 作者:郑庆春 王贤英 宋功昕
[大]
[中]
[小]
摘要:
农业大县致富的路在何方?湖北省襄阳县的实践作出了明确的回答:只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把农业纳入市场经济的轨道,使之成为商品农业、科技农业、创汇农业,农业大县就一定能够致富。
一、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大力调整农业结构
长期以来,农业结构单一化是农业大县经济滞后,财政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党的十四大以后,襄阳县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在稳定粮棉油生产的基础上,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坚持走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之路。
1992年湖北省财政厅确定襄阳县为产粮大县财源建设试点县。襄阳县抓住这个机遇,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把多种经营致富工程作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财源建设的重头戏,切实加强领导,从县到乡都成立了专班,对建设项目实行项目目标责任制。全县28个乡镇按照“东抓牧、南抓果、北抓烟、中抓菜,夹河套里抓柳编”的总体发展布局,各找各的突破口,各打各的优势仗,依据资源优势,放开手脚搞调整,围绕调整建基地,累计调整高值经济作物面积60多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5%,现巳建成果、瓜、菜、茶叶、烟叶、畜牧、养殖、麦冬、葡萄、柳编等十大多种经营基地,初步形成了既有规模,又有特色,优势突出的区域农业格局。
为了...
农业大县致富的路在何方?湖北省襄阳县的实践作出了明确的回答:只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把农业纳入市场经济的轨道,使之成为商品农业、科技农业、创汇农业,农业大县就一定能够致富。
一、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大力调整农业结构
长期以来,农业结构单一化是农业大县经济滞后,财政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党的十四大以后,襄阳县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在稳定粮棉油生产的基础上,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坚持走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之路。
1992年湖北省财政厅确定襄阳县为产粮大县财源建设试点县。襄阳县抓住这个机遇,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把多种经营致富工程作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财源建设的重头戏,切实加强领导,从县到乡都成立了专班,对建设项目实行项目目标责任制。全县28个乡镇按照“东抓牧、南抓果、北抓烟、中抓菜,夹河套里抓柳编”的总体发展布局,各找各的突破口,各打各的优势仗,依据资源优势,放开手脚搞调整,围绕调整建基地,累计调整高值经济作物面积60多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5%,现巳建成果、瓜、菜、茶叶、烟叶、畜牧、养殖、麦冬、葡萄、柳编等十大多种经营基地,初步形成了既有规模,又有特色,优势突出的区域农业格局。
为了有效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调动乡镇和农民发展多种经营的积极性,县政府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措施:一是对开发周期长的项目,在三至五年内免收管理费。二是对荒山、荒坡、荒滩、荒水采取股份开发、拍卖租赁开发的办法,坚持谁开发,谁受益。三是完善经营机制,对多种经营基地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服务、专业承包、分户经营”的双层经营责任制。四是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对隶属各个乡镇的财政收入和支出全部下放,实行“核定上交基数、递增包干,确保上交,自求平衡,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有效地调动了乡镇发展经济,培植财源,增收节支,当家理财的积极性。
为了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要求,襄阳县财政部门在坚持以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重点,促进粮食生产稳定持续增长的同时,调整了投资结构,向高效经济作物适当倾斜。1992年至1995年,全县用于发展多种经营的支农资金达到1450万元,比前4年增长了49%,占支农资金的比重,由前4年的8%增加到17%,增长了9个百分点。在资金的筹集上,除了本级和向上级财政部门争取的支农周转金外,进一步拓宽了资金渠道,健全了投入机制。一是合理安排预算资金,在确保预算内安排用于支农的资金逐年有所增加的基础上,加大了发展多种经营投入的份量和比重;二是坚持贴息制度,健全了与银行信贷资金的协调配套制度;三是开辟预算外筹集支农资金渠道,调剂预算外闲置资金用于农村财源建设;四是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建立了县、乡、村、组四级多种经营发展基金,形成了“以县财政支农资金为导向,乡镇财政基金为补充,村组基金为主体,农民自筹投入为基础”的投入保障体系;五是盘活沉淀资金,近几年全县累计盘活沉淀支农周转金740多万元。
调整出效益。1995年,全县多种经营产值达到17.5亿元,特产税达到1500多万元,分别比1991年增长9倍和10.5倍。
二、依靠科教兴农,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第一,狠抓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近几年,县乡财政部门配合农业主管部门采取县包乡、乡包村、农财专管员包户的方法,共办各种科技示范点达200多个,扶持科技示范户100多家,先后推广科技成果80多项。现在,全县优质稻种植面积达30万亩,其中从省农科院引进的“猫牙稻”,平均亩产500公斤,其色香味可与泰国米媲美,在市场上十分走俏。立体种植技术、棚菜配套技术很受农民欢迎,立体种植面积突破了30万亩,单位面积产值达到15000元,大棚菜面积突破10万亩,亩均收入也突破万元。到1995年全县共兴办各类养殖场7440个,其中万只禽、百头牛、千头猪养殖场就有256个,精养鱼池水面达4667公顷,养殖共实现产值5.5亿元,比上年增长32%,提供财政收入近2000万元。
第二,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县财政部门积极配合主管部门和科研单位狠抓农业科技服务网络的建立与完善,形成了以县为中心,乡镇为纽带、村组为基础的五大服务体系,即农技推广体系、良种繁育试验推广服务体系、农机服务体系、畜牧防疫治病和品种改良服务体系、植保服务体系,现在全县共有各类服务网点588个。为了充分发挥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作用,财政部门多方筹集资金,对服务体系建设给予优先安排,仅1995年共拿出支农资金130多万元,作为各服务体系购买农药、机械和引进繁育优良品种的垫底资金。同时,建立激励机制,鼓励科技人员下农村,与广大农民相结合,在科技推广中显身手,财政共拿出60万元,设立农业科技奖励基金,用以奖励在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中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第三,加大农业智力投资,努力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近几年来,财政用于农业智力投资的资金达350万元,仅1995年就达83.5万元,比上年增长15%。一是利用县农技学校为乡镇培养农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1995年先后5次培训农民技术员150人,并增设了大专班,在校大专生60人。现在全县共有农民技术员1508人,其中初中级农技员308人,高级农技员27人。二是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对现有农技员进行培训。近几年,先后从省农科院聘请专家教授学者75人(次)进行授课和现场讲学,培训农技员达1500多人次,1995年还组织150名农技员到外地进行专题学习和考察。三是加强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近两年,先后举办各种技术培训班500余期,培训人数达14.5万人次,印发科技资料3.53万份。
三、开拓新的领域,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科技的普及和多种经营的发展,襄阳县农副产品品种越来越多,数量越来越大,商品率越来越高。面对农村商品生产发展的新情况,他们通过加强农村产业化建设,推动农村市场经济全面发展。
(一)围绕资源优势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现在全县共有农产品加工企业2000多家,形成了五大产业系列,即以粮油为原料的食品、饲料加工业,以棉花为原料的纺织服装加工业,以畜禽为原料的屠宰冷藏、肉食品、皮革制品加工业,以柳条、秸草为主的柳编、草编工业,以果品、蔬菜为主的“储藏——保鲜——加工”企业。在促进加工企业的发展中,重点抓了三个方面:一是加强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促进企业提高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增加花色品种,促使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近几年来,财政共拿出周转金600万元重点支持了15家企业,均收到良好效果。1995年,全县以农产品加工为主体的国营、乡镇企业中,税收超50万元的有15个,税收超100万元的有10个,税收超300万元的7个,税收超500万元的4个,税收超千万元的1个。二是积极促进外向型企业的发展。县乡财政部门先后拿出周转金350万元重点扶持了纺织、服装、柳编等5家外向型出口创汇企业,其中纺织服装产品远销欧美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柳编花色品种200多个,产品行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5年,这些企业出口额突破4亿元,创外汇达180多万美元。三是发挥资源优势,以开放促开发,加强横向经济联合,引进技术、资金,开辟商品市场。1995年,县乡财政投入100万元支持东津调味厂挂靠重庆食品研究所,引进新的工艺流程,进行深加工,开发出10多个新品种。1995年,泰国正大集团与襄阳县合资,共投资6800万元建设年产18万吨的饲料生产线,仅用半年时间,实现了高标准建设,高质量投产。今年,该集团又决定投资2200万元建设种鸡厂,投资2400万元建设良种厂。全国著名的私营企业希望集团也在襄阳县投资2000万元,兴办饲料加工厂。
(二)围绕主导产业和拳头产品建立龙头企业。随着多种经营基地规模的形成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兴起,农村主导产业和骨干产品愈加明晰。襄阳县因势利导,围绕主导产业和拳头产品,建立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龙头企业实体,走“公司+基地+农户”的路子,加速农村经济产业化的进程,现在,全县28个乡镇都成立了农工商总公司,并在实践中探索了一些经验。伙牌镇农工商实业总公司是一个以加工经营粮油为主业的龙头企业,拥有日产大米170吨、面粉75吨、油料50吨、浸出油30吨、炼油30吨的生产能力。该公司组建之初,财政部门投入资金120万元,支持技术改造,拓宽经营渠道,延伸经营触角,帮助其在全镇29个村设立了分公司,通过建立利益机制,把粮油生产、加工、销售与生产基地和千家万户联系起来,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从而密切了农户、基地和龙头企业的关系,不仅起到连基地、带农户的龙头作用,而且搞活了自身。1995年,该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093亿元,提供利税1030万元。1995年全县28个农工商实业总公司销售收入和实现利税分别比上年增长24%和13%。
(三)围绕搞活流通培育商品市场。近几年来,襄阳县把加强小集镇建设与建设商品市场结合起来,全县共投资1亿多元,建成农贸市场35个,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23个,粮油交易市场11个,其他专业市场17个,新增市场面积90万平方米,拓宽了流通渠道,加大了市场容量,为把农民推向市场,搞活商品流通创造了条件。现在全县共有运销公司300多家,运销联合体100多个,从事专业购销和运销大户达4万多个。欧庙镇是襄阳县的麦冬之乡,近几年巳发展到1万亩,每年总产量达100多万斤,该镇的麦冬专业市场十分活跃,1995年交易额近5000万元,仅此一项,农民人均收入就达到800多元,缴纳特产税达250多万元,占该镇财政收入的30%。
(责任编缉 吴春龙)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