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5-03 作者:石化龙
[大]
[中]
[小]
摘要:
1985年,广西人均口粮不足200公斤、收入不到200元的农村贫困人口达1500万之多,占当时全区人口的38%。87个县中有49个被划定为贫困县,其中28个为国家级贫困县。10年来,自治区历届政府为了消除贫困,共注入扶贫资金54.4亿元,修建了一大批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开发林果和其它经济作物870多万亩,兴办工业企业、乡镇企业4521个。49个贫困县财政收入由1985年的3.3亿元增加到1995年的20.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不足200元上升到720元,已有900万人跨过温饱线。
创办扶贫经济实体
近几年来,广西逐步改变了“普遍扶持,全面开花”的救济式扶贫方式,利用国家的扶贫发展资金创办扶贫实体,实行开发式扶贫,开创了扶贫工作新局面。
平果县自1991年以来,除利用上级拨给的扶贫发展资金、贴息贷款和部分财政拨款2352万元外,还靠自筹、群众集资、引进外资等多渠道筹集资金1450多万元,兴办了216个扶贫经济实体,包括果、林、茶、玉桂等种植业项目和渔场、养羊场等。这些实体采取“基地+农户”、“单位+农户”、“农户+农户”、“能人+农户”等形式,进行开发性生产,直接受益农户5320户2.55万人,并辐射和带动了全县1万多农户5万多人发展生产。
南丹县...
1985年,广西人均口粮不足200公斤、收入不到200元的农村贫困人口达1500万之多,占当时全区人口的38%。87个县中有49个被划定为贫困县,其中28个为国家级贫困县。10年来,自治区历届政府为了消除贫困,共注入扶贫资金54.4亿元,修建了一大批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开发林果和其它经济作物870多万亩,兴办工业企业、乡镇企业4521个。49个贫困县财政收入由1985年的3.3亿元增加到1995年的20.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不足200元上升到720元,已有900万人跨过温饱线。
创办扶贫经济实体
近几年来,广西逐步改变了“普遍扶持,全面开花”的救济式扶贫方式,利用国家的扶贫发展资金创办扶贫实体,实行开发式扶贫,开创了扶贫工作新局面。
平果县自1991年以来,除利用上级拨给的扶贫发展资金、贴息贷款和部分财政拨款2352万元外,还靠自筹、群众集资、引进外资等多渠道筹集资金1450多万元,兴办了216个扶贫经济实体,包括果、林、茶、玉桂等种植业项目和渔场、养羊场等。这些实体采取“基地+农户”、“单位+农户”、“农户+农户”、“能人+农户”等形式,进行开发性生产,直接受益农户5320户2.55万人,并辐射和带动了全县1万多农户5万多人发展生产。
南丹县从1988年至今创办了林果、养殖、矿产品加工等扶贫经济实体495个,辐射带动贫困户18358户46048人。特别是针对特困户而投资1754万元创办的扶贫锌品厂、华星锑品厂和新州街锡矿等3个大型扶贫股份制企业,让五保户和残疾人家庭等特困户在不投资、不承担任何风险的情况下进入企业的优先股,成为企业股东参与分红,企业每年从利润中拿出400万元分给股东作为红利,贫困户可用来再投入企业增加股权,也可以用于与脱贫致富有关的经济开发,保证这些贫困户的脱贫和不返贫。异地安置扶贫这是一场为摆脱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而进行的大迁移。
1987年,在县、乡政府的组织和鼓励下,田阳县那坡镇尚兴村16户人家在村长莫文珍的带领下,走出山旮旯,租赁了右江河谷本镇那驮村的450亩山坡荒地——弄蕉屯,搞起了异地开发。通过几年的艰苦努力,得到了丰硕的回报:1991年全屯甘蔗收入就达8000元,1992年达1.2万元,1993年达1.6万元,同时这一年芒果树开始挂果,收入即达5000元,到1994年,芒果收入达到8.7万元,甘蔗收入2.2万元,加上木薯、养猪以及劳务输出等项收入,总收入达14.3万元,人均纯收入1080元,家家户户建起了宽敞的砖瓦房,全屯16户全部越过了温饱线。
南丹县境内的里湖、八圩两个瑶族乡居住着2.3万白裤瑶族同胞。为了使他们早日摆脱近乎原始的生活,国家每年都拨出巨款扶贫救济,累计超过2亿元。但因种种原因,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其贫困的面貌。从1991年起,该县与国际世界宣明会达成异地开发援助意向,无偿引进资金1200万元,累计投资3416.5万元,创办了宣明、拉也、弄纫等三个异地开发扶贫林场,从八圩、里湖、中堡三个特困乡搬迁贫困户1256户5247人进场开发。县委、县政府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对开发区的瑶、苗同胞实行“三免”,即免费供应—年口粮,免费供应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免费供应种苗。几年来,已开发荒山种植林果31596亩,粮食作物16117亩,建成砖瓦、墙瓦结构民房10000套,兴修公路12条230公里,架设输电线路3.5公里,建饮水池30个。开发区的白裤瑶群众就如同跨越了几个时代,他们住的是结实的砖瓦房,拥有肥沃的土地,孩子们全部坐进了明亮的教室。开发区出现了白裤瑶个体户、专业户。1995年开发区人均有粮530公斤,人均纯收入1050元,大部分群众已脱贫致富。
1993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用本世纪最后8年时间,对那些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的大石山区20万人实行异地安置,重创生产生活条件。1993、1994两年自筹资金1.68亿元,异地安置1万多户5.7万人,在异地安置点内造林5.7万亩,种植名优水果和八角、玉桂、茶叶等经济林9.1万亩,农户一般都当年有收成,两年就可解决温饱问题。去年又筹措1亿元资金,安置移民3.5万人,成效显著。
这些异地安置的典型给广西的扶贫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只有把居住在土地资源匮乏、交通闭塞、饮水困难、缺乏起码生存条件的大石山区群众有序转移安置到本县或外县的土山地区,实现土地资源与人口的合理配置,土山地区与石山地区同步发展,这才是一条从根本上解决石山区群众温饱的好路子。
咬定资源不放松
守着资源过穷日子,这是许多贫困地区共有的经济现象——“富饶的贫困”。
河池地区是有色金属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但过去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近10年来,地委、行署改变过去扶贫资金“撒胡椒面”的传统做法,按项目、按效益集中统一使用,先后开发出有色矿产、建材、化工、能源、机电等一系列新兴工业,推动乡镇企业发展,同时大刀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搞开发农业,形成了甘蔗、林果、畜牧等支柱产业。开发式扶贫使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逐步变成了产业优势、经济优势,人民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1995年,该地区农民人均收入达870元,比1985年的144.7元提高725.3元。
只有33万人口的环江县,人均土地面积22亩,除了耕地,全县还有200多万亩宜林、宜果、宜牧、宜蔗的“处女地”。尢为令人羡慕的是,大自然赐予环江得天独厚的地下宝藏有28种,其中无烟煤、铅、锌、铁等质优量大,在广西独占鳌头。然而,潜力并不等于优势。环江仍是28个贫困县之一,全县1/3的人口尚未解决温饱。面对耀眼的富饶和痛苦的贫困,县委县政府发话:不能让“山坡荒着、劳力闲着、肚子饿着、口袋空着”,对乡村拥有的荒坡荒山,有能力开发的优先满足,无能力开发的由县里统一调配。自1994年以来,山地开发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桑则桑、宜牧则牧……全县村办、户办、联户办的1362个“场园经济”应运而生,“八五”期末全县农民人均收入903元,有一半来自“场园经济”。通过这一系列努力,到去年底,桑蚕、甘蔗、畜牧、林业、水果等5大支柱产业的产值占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40%。
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
致力于改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广西扶贫的一项良策。仅1994年,国家重点扶持的28个贫困县新增基本农田89.5万亩,新增经济园林44万亩,解决了38万人和28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新修公路628公里,新架输变电线路1311公里。
地处大石山区的东兰县,群众以大无畏的气概,10年完成保土砌墙累计长达2270公里,面积达1.76万亩,通过改善生产条件,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目前,全县25.48万农业人口中,已有10.38万脱贫。
南丹县充分利用以工代赈资金2326.5万元,在贫困乡镇修建四级公路9条,216.66公里,机耕路226.37公里,解决了6个乡53个行政村12.4万人的交通难问题;修建人畜饮水工程141处,蓄水量76197立方米,解决了6.32万人3.67万头牲畜的饮水难问题;完成砌墙保土14499亩,坡改梯2520亩,改造中低产田149100亩,修建水利工程15处,恢复灌溉面积3675亩,新增水利灌溉面积8万亩。里湖乡是全自治区35个“石山温饱工程”试点乡之一,经过几年努力,在完成砌墙保土、封山育林、扩建市场等大量工程的同时,还安装输电线路10公里,解决了300多农户的照明用电问题。
在百色地区,平果至百色二级公路、百色至贵州盘县三级公路,特别是南昆铁路南宁至百色段建成通车和百色新港口竣工使用后,大大促进了对外开放和各项经济工作的发展。目前,已有加拿大、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港澳台及区内外的大批客商前来投资办企业,洽谈业务,为百色老区的经济建设融入了大笔资金,注入了新的活力。
为了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剩下的600万人口的温饱问题,目前广西在国家加大支持力度的同时,继续打好扶贫济困攻坚战。据了解,区财政扶贫专项资金由上年的5000万元增加到今年的6000万元,另外再安排4000万元帮助贫困地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区交通厅从今年起,每年划拨1000万元,用于贫困乡、贫困村修公路;区水利电力部门负责到本世纪末解决210万人的饮水困难,力争1997年消灭无电乡;区级机关新一轮的490名农村工作队员已奔赴国家定点扶持的28个贫困县。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