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山西曾经是一个“资源大省,财政穷省”。实行财税体制改革以来,山西省委、省政府变压力为动力,奋发图强,加快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财税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加大财税改革力度,取得了显著成绩。
——全省财政总收入、地方可用财力连年大幅度增加。1995年,全省财政总收入达到128.3亿元,比1992年增加76.52亿元,三年增长1.48倍,全省地方可用财力达到103.2亿元,比1992年增加53.35亿元,三年增长1.07倍。在地方收入、财力增长的同时,中央收入1995年比1994年增长24.4%,超任务11.2%。
——基本解决了县级拖欠工资的问题,实现了财政当年收支平衡。到1995年年底,财政总收入超亿元的县由1992年的4个发展到18个,增加了3.5倍;原来60多个欠发工资的县全部兑现了1993年工资改革后的当年基本工资,并补发了历年拖欠的工资,基本扭转了不少县连续几年不能按时发放工资的局面。1995年实现了1988年以来的首次全省当年收支平衡。
——重点支出和生产建设支出逐年增加。1995年支农支出达5.56亿元,比1992年增长71.1%,年平均递增11.34%;教育...

山西曾经是一个“资源大省,财政穷省”。实行财税体制改革以来,山西省委、省政府变压力为动力,奋发图强,加快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财税体制改革的各项措施,加大财税改革力度,取得了显著成绩。
——全省财政总收入、地方可用财力连年大幅度增加。1995年,全省财政总收入达到128.3亿元,比1992年增加76.52亿元,三年增长1.48倍,全省地方可用财力达到103.2亿元,比1992年增加53.35亿元,三年增长1.07倍。在地方收入、财力增长的同时,中央收入1995年比1994年增长24.4%,超任务11.2%。
——基本解决了县级拖欠工资的问题,实现了财政当年收支平衡。到1995年年底,财政总收入超亿元的县由1992年的4个发展到18个,增加了3.5倍;原来60多个欠发工资的县全部兑现了1993年工资改革后的当年基本工资,并补发了历年拖欠的工资,基本扭转了不少县连续几年不能按时发放工资的局面。1995年实现了1988年以来的首次全省当年收支平衡。
——重点支出和生产建设支出逐年增加。1995年支农支出达5.56亿元,比1992年增长71.1%,年平均递增11.34%;教育支出20.94亿元,比1992年增长146.8%,年平均递增17.8%;各项生产建设支出21.73亿元,比1992年增长59.8%,年平均递增16.9%。
他们的主要做法是:(一)大力发展经济,培植壮大财源。1993年以来,他们把大力发展经济、培植新的财源生长点作为解决财政问题的重要措施来抓,坚持五大班子、全省上下同唱经济工作一台戏;坚持不争论,重实干,看实效;坚持跳起来摘果子,力争经济每年上一个新台阶。1995年,他们以快速发展经济为主要内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对100户利税大户和60家企业集团,在资金、电力、原料、运力上予以重点保证,其中各级财政用于支持重点企业的间歇资金达4.7亿元。同时,积极为企业减轻负担,仅30户国有大中型改革试点企业将技改贷款改为资本金或股金一项,5年内就可为企业增加资本金和处理遗留问题资金28.87亿元。二是以点带面,突出抓好100个亏损大户的扭亏工作,使国有企业亏损面由1994年的30%减少为19.3%,亏损额减少24.6%,取得了亏损面全国最小,减亏幅度全国最大的好成绩。三是进一步加强了煤炭的产运销管理,使煤炭产销率达到98%,煤炭欠款比年初减少20多亿元。四是坚定不移地加强基础建设。太旧高速公路等19项重点工程已有11个项目建成投产,明显增强了山西经济发展后劲;多方筹资安排的289个技改项目已有116项投产,每年可新增产值31.5亿元,利税8.4亿元。五是将全省118个县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分为3类,因地制宜地给予指导和扶持,使财政赤字县由1994年的59个减少为23个,财政赤字由2.6亿元减少为1.5亿元。
(二)切实加强领导,层层落实责任,认真理财治税为了扭转财政困难的严峻局面,省委、省政府给各级党政负责人压担子、交任务,把全省财政工作任务分解到各地市和各有关部门,并明确了责任人。各地、各有关部门也根据省里的要求,层层分解任务,做到奋斗目标明确,工作责任明确。1993年,省委明确提出,连续两年解决不了发工资问题的县,县委书记和县长要主动辞职。1995年,他们坚持一月一汇报,一季一小结。每次汇报、分析会,都由省委常委、副省长以及人大、政协、纪委的主要负责同志参加,由各地市的书记、专员、市长和有关厅、局长亲自汇报。同时明确规定,对一季度完不成任务的,予以“黄牌”警告,对半年完不成任务的,把主要领导调离岗位。全省已形成了头头抓、抓头头、一级促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领导干部抓财税工作机制。
省委、省政府狠抓理财治税,增加收入。一是要求财税部门做到重点税源和非重点税源一齐抓,大税小税一起抓。1995年仅个人所得税、农业特产税等5种税就增加收入3.86亿元。二是采取多种方式,清理新旧欠税7亿元。同时,责成税务部门强化税收管理,调整了资源税、个体税收的征收定额,推行了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征收办法和集体、乡镇企业所得税定额、定率征收办法,实现了全省税收收入大幅度增长。
(三)加大改革力度,促进财政发展。1995年,山西省对县级财政实行新的自求平衡的财政管理体制,并且挤出资金补助县级财力3.06亿元,为县级保工资、求平衡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同时,改革和完善了省级预算编制方法,实行行政单位个人经费“零基预算”和预算内外资金综合平衡等措施,进一步规范和净化了财政资金的供应范围,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强化支出管理,反对铺张浪费。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严格控制购置费、修缮费、会议费、公费医疗等支出。同时,把反对铺张浪费作为财政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去抓,制定下发了《关于在全省开展反对铺张浪费的实施意见》,大张旗鼓地开展了反对铺张浪费活动。严肃查处用公款吃喝玩乐、挥霍浪费的案件54件,涉及人员103人;查处因官僚主义、失职、渎职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案件78件,震慑了违纪者,遏制了铺张浪费的不正之风,大大减少了不必要的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