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地方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1994年财政收入比14年前增长了21倍多,地方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但是,云南省作为内陆边疆省份,与沿海较发达省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经济比较落后,贫困面大,赤字县多,养人负担重,是云南财政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因此,“九五”期间,要根据市场经济的目标要求,结合云南实际,加快经济发展,调整财源结构,培植新的财政增长点,缓解财政矛盾。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云南是一个农业省,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目前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许多突出问题,如工农产品价差扩大;农民收入偏低,有效需求不足;乡镇企业发展缓慢,远远落后于其他省区。因此,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最佳效益,是当前云南农村急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云南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要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将传统的粮食、经济作物二元结构调整为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的三元或多元结构,不断提高农作物的综合利用率和转化率,提高农业自我发展的能力。由于云南各地区之间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区位优势各有不同,因此,究竟选择种植烟叶、甘蔗、茶叶,还是水果、橡胶等,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进行区域开发。随着城市消费水平的提高,各种养殖业的发展将成为农村副业的巨大经济支柱,为此要把握这一优势,服务城市,富裕农村,在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加快农村市场经济发育的步伐。
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合理分流,加快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云南乡镇企业的发展表明:乡镇企业已走出了农村经济的狭小天地,成为遍布全省城乡、集一二三产业为一体的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示出大经济的产业格局和发展趋势,这就需要将其放在全省国民经济的战略位置进行规划,形成多行业、多层次的发展格局。而且要在注重吸收人才、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的同时,树立大市场观念,根据国内国际市场的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寻求自身发展的机遇,充分发挥背靠大西南的区位优势,加快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大工业配套的产业以及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名特优产品。此外,还要加强乡镇企业与国有企业的合作,这样有利于推动乡镇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如玉溪卷烟厂是资金、技术力量十分雄厚的企业,但为其配套服务的40多家企业中,大部分是乡镇企业,其中20多家是烟厂直接扶持建立的,有一批还进入了全省乡镇企业百强的行列。乡镇企业的发展要打破封闭、狭小、落后的环境,借助城镇求发展,又要成为城镇发展的推动力。楚雄市富民乡投资200多万元改善开发区环境,吸引了台湾、香港资金160万美元,江西、四川等省外资金1500多万元,带动了一批乡镇企业发展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云南乡镇企业潜力很大,需要各级政府大力支持放手发展,通过银行和各级财政部门增加资金投入,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借鉴“两烟”发展的经验实行特殊扶持。
依靠卷烟工业优势培植新产业再造新优势
“六五”、“七五”期间,云南省重点扶持烟草产业取得了成功经验,促进了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分税制后,虽然“两烟”每年的增量效益交入中央,但基础效益仍留地方,以“两烟”为龙头的相关产业发展仍有较好的综合社会效益。由于“两烟”的高税率特性决定,今后较长时间内,云南财政收入的主要增长仍然要依靠“两烟”,因此,地方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原有的对“两烟”的倾斜政策仍应保留。要充分利用“两烟”高积累的特性,筹集资金,集中力量培植新财源,从根本上弥补云南财源结构单一的缺陷。目前,要不失时机地利用好新一轮改革提供的机遇,因地制宜发展地方优势,对潜力较大的电力、旅游、边贸和生物资源开发积极扶持,大力发展。
第一,集中资金对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形成新的资源开发产业群。云南是一个资源大省,培植烟草以外的主导产业,深度开发资源,使资源优势变为市场优势、经济优势的财源,十分重要。从50年代以来,云南对自然资源进行了一次性开发,形成了相当规模,但除卷烟外绝大部分是原材料型、粗加工产品,走的是高投入、低产出的路子。云南要在发展新形势下培植除卷烟之外的主导产业,能否进行资源的深度开发是发展的关键。通过开发,云南至少可以形成三大系列的产业优势:一是电力产业。云南水电资源丰富,潜力极大,仅漫湾、小龙潭、鲁布格三个电站的装机容量就达270万千瓦,而类似的可兴建水电站的点,在云南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沿线上还很多。随工业化发展,电力资源需求日益增大,特别是省外一些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是电力工业的大市场。目前云南电力工业缺乏的是技术力量和开发资金,如果不断在财政支持和政策调整上给予合理保证,云南的电力工业将在2000年成为“两烟”之外的第二大财源。二是开发生物资源的优势产业,主要包括农业中的粮食、经济作物、水果、菜类作物,林业的种植业和加工业,畜牧渔养殖和加工业,以橡胶、南药、香料为王的热带地区生物资源和以名贵药材、野生动植物为主的山区生物资源和加工业。特别是要抓好蔗糖、茶叶为重点的食品工业的发展。蔗糖、茶叶在云南种植面积广,产量较高,经过各级财政多年的扶持,现已具备一定生产规模和市场条件,如能继续促进其向优质和深加工方向发展,将成为云南的骨干财源。三是以旅游资源为开发重点的第三产业。对资源的开发,要充分利用云南现有技术和加工能力,利用周边国家甚至亚太地区的资源和技术。
第二,利用云南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形成外向型经济产业群。区位优势是云南仅次于资源优势的第二大优势。和平与发展、改革与开放给云南带来了机遇,面对东盟六国和缅、越、柬、老等东南亚十国这一难得的市场,云南要抓住“人缘”、“地缘”的优势,为地方经济注入活力。边贸的发展推动了云南边贸加工业的兴起,一大批以进出口物资为原料的加工企业在滇西南的保山、德宏、临沧等边境地带崛起。边贸开发最早的瑞丽市边贸商号已达400多家,1985—1994年边贸进出口额年均增长40.5%,起步较晚的红河州1994年边贸进出口总值也达到4.28亿元。云南快速发展的边贸已成为边境口岸地区的骨干财源。打开南大门,走向亚太,充分利用全省27个边境县、20多个边贸口l岸來扩大开放,促进经济发展,也是解决云南财政困难的重要途径。
第三,要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形成高科技产业群。
大力发展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
云南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构成了发展旅游业的基础,称得上是一个旅游大省,旅游创汇及其增长幅度在全国名列前茅。但目前云南旅游业的发展仍未突破旅游观光的传统格局,产业优势和潜力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和挖掘。旅游业是投入少、见效快、效益好的“无烟产业”,具有成本低、创汇高、关联带动强等特点。在财税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旅游作为云南潜力极大的重要资源优势,需要各级地方政府和财政部门在投资上注重倾斜。1993年,云南省政府设立了旅游发展基金,每年用1亿人民币保证重大旅游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从远期看,发展旅游业不但有利于城乡居民的充分就业、促进市场繁荣、扩大消费、刺激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而且还将成为云南财政的骨干财源,成为地方市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责任编辑 张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