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5-03 作者:张振国
[大]
[中]
[小]
摘要:
近几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出现了一种新的模式。它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依托本地资源,对农产品实行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经科教相结合,使农业走上规模化、专业化、系列化、现代化的经营形式,这就是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是继乡镇企业大发展之后我国农民的又一伟大创举。其意义在于,为一个有8亿多农民、全世界农业经营规模最小的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探索了一条新路;使80年代以来农村发展起来的众多乡镇企业,由分散、无序逐步走向与农业结合,形成农产品加工、运输、储藏、销售等系列化的产业群体,减少了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中的矛盾和磨擦,增进了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
一、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首先,农业产业化是解决农业生产规模狭小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矛盾的必然选择。我国农业的家庭土地经营规模只有5—6亩(约0.3公顷),低于小规模经营的日本(平均1公顷)。经营规...
近几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出现了一种新的模式。它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依托本地资源,对农产品实行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经科教相结合,使农业走上规模化、专业化、系列化、现代化的经营形式,这就是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是继乡镇企业大发展之后我国农民的又一伟大创举。其意义在于,为一个有8亿多农民、全世界农业经营规模最小的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探索了一条新路;使80年代以来农村发展起来的众多乡镇企业,由分散、无序逐步走向与农业结合,形成农产品加工、运输、储藏、销售等系列化的产业群体,减少了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中的矛盾和磨擦,增进了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
一、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首先,农业产业化是解决农业生产规模狭小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矛盾的必然选择。我国农业的家庭土地经营规模只有5—6亩(约0.3公顷),低于小规模经营的日本(平均1公顷)。经营规模过小,使农业无利可图,甚至亏损。但要一下子实现大规模经营是困难的。小规模经营的另一个困难就是不利于农业的技术进步。如何在这一基础上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必须通过农业产业化来实现,即各地根据自身的资源条件,集中连片发展有本地特色的种植业或养殖业。这样做最大的好处是在没有改变家庭经营方式的基础上实现了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同时有利于统一组织供种、机械作业、灌溉、施肥、防治病虫害、采用新的栽培模式、销售渠道、规范的科学管理等。这必然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投入产出水平大大提高。
农业产业化是解决农业劳动力过剩与农村就业困难矛盾的必然选择。我国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约有1.2亿以上,到本世纪末将达到2亿以上。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安置问题,必须立足于本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既要大力发展农村一般的二、三产业,还要通过产业化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在抓好粮棉生产的同时,抓好各种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力发展多种经营;抓好农产品种养、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科技进步的多层次加工、多环节增值。这样就能大大扩大农业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
农业产业化是解决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与农民对市场调节不适应矛盾的必然选择。市场经济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市场自发调节的不稳定、难预测等问题又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造成很大的破坏作用。自从80年代中期以来,农业中的市场调节力度逐步加大,但农业的波动也加剧,一会儿是“卖难”,一会儿又是“大战”,使农民深受其苦。如何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如何使农业生产保持相对稳定?必须有一个“龙头”、“储水池”,把农产品的供求变得相对稳定。以“公司十农户”为基本模式的农业产业化,由以前分散的千家万户进市场,变成集中地以龙头企业为主进市场,龙头企业凭借其经济实力、信息、销售渠道、加工、储藏、运输手段等,不仅省去了农民分散进入市场的巨大成本费用,减少了农业生产波动而造成的生产能力的巨大损失浪费,而且使农民能够安心从事农业生产,提高农业产量。
农业产业化是解决粮棉增产与农民增收矛盾的必然选择。粮棉增产是国家安定的基础。但发展粮棉生产,受到目前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产品销售价格、农用生产资料供应价格等的制约。由于粮棉的定购价格仍与市场价格有较大的差距,农民因上交定购粮而减少了收入。另一方面,由于农资价格控制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农业的生产成本大幅度上升,农民为此又多付出了一块。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增产与农民增收结合的一条好路子。农民在发展粮棉生产的同时,通过改变经营模式、间作套种,发展多种经营及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等,增加收入来源,弥补种粮收入的不足。例如海南省通过利用冬季闲田,大力发展冬季反季节瓜菜产业,一季瓜菜收入就相当于两季水稻收入。很多地方通过利用荒山、荒坡等发展规模化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弥补了现有耕地上粮棉收入的不足。
二、发展农业产业化应注意的问题
近几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全国各地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山东省目前约有30%的县市实行了主要农产品的产业化经营。在这些地方,农业产业化已在农业中占主导地位,有的已突破地域、所有制、行业界限,向大范围、大规模、深层次、高水平发展。其他一些省市区实行了农工商一体化、贸工农一体化等等,其实质内容也是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一种客观要求。目前我国实践中的农业产业化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生产服务型、主导产业或产品带动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市场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科技推动型等等,它们都能推动农业生产经营向高层次发展。
我国发展农业产业化要从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实际出发,要从我国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出发,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一是发展农业产业化必须很好地研究农产品的国内外市场。发展农业产业化必须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任何一种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都是以市场的需求来决定的。但市场并不都是自然存在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需要人们积极地去开拓、去挖掘,改良品种、调整结构、深度加工、储藏保鲜、改进运销等都是拓展市场的重要措施。
二是发展农业产业化以开发利用本地的优势资源为基础。农业不同于工业,农业生产是利用自然资源进行的生产,是生命生物的再生产。土质、气候等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具有决定作用,局部的自然优势,造就了某种农产品的市场垄断优势。因此发展农业产业化不能盲目跟着别人走,而必须因地制宜,发挥本地的自然资源优势。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还要利用农民历史上的种养习惯,尽管有的种养习惯已经消失,但都应加以调查研究,该恢复的恢复,该挖掘要挖掘。只要立足本地的资源优势,农业产业化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三是发展农业产业化应以规模化生产、系列化经营、合同化管理为主要内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必须着眼于农业生产上规模、上水平。上规模就是要集中连片发展,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条件,能发展多大就发展多大,要突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发挥农业的区位优势,形成一些跨乡、跨县、跨地区乃至跨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生产区、生产带。随着农业生产规模的形成,就应及时发展农产品的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环节,形成以某种农产品为中心的系列化开发和产加销、贸工农的一体化经营,形成“基地”促“龙头”,“龙头”带“基地”的良性循环。“龙头”与“基地”之间是一种利益共同体关系,要通过投资或合同建立紧密型的或半紧密型的协作关系。一般来说,龙头企业要为基地的农户提供种子种苗或种畜、用水施肥、病虫害防治、技术指导、供销运输、价格保护等服务,农户按照龙头企业的要求,按时按质按量提供农产品。有的龙头企业还应将加工等环节的利润返还一部分给农户。
四是发展农业产业化应以技术进步为先导。农业产业化的规模化经营为农业的科技进步提供了有利条件,技术进步要求贯穿于种子、种苗、种畜、农药、肥料、用水、土壤改良、栽培模式、饲养方式、加工、储藏、运输等各个环节。从目前的实践看,凡是实行了产业化经营的农业,技术进步都比非产业化经营的农业快,节约消耗、提高单产、提高效益的幅度都大。
五是发展农业产业化以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为主要目标。农业产业化通过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就能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通过系列化经营和科技进步,多层次、多环节增值,就能促进农民增收,这对八亿多农民实现小康,七千多万人口脱贫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就能培植新的财源,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三、国家财政要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首先,各级财政必须提高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认识。农业产业化是增加农产品供应、增加农民收入、控制通货膨胀、拓宽农村市场的大事,也是新时期财源建设的重要内容。只要用新的观点、新的技术、新的方式方法来经营,农业就同样能盈利,甚至很大的利润。各地农业产业化的实践表明,农业不仅不是包袱,而且是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新的财源。农业产业化也是改革财政支农方式的一个契机。我们以前的财政支农工作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对农民增收重视不够以及支农资金投放过于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财政集中资金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不仅能提高支农资金本身的效益,而且能逐步从根本上摆脱农业的不利地位。
其次,各级财政要采取切实措施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改革以来,各级财政都围绕支持农业的规模化经营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例如,支持产粮大县财源建设,支持了“两高一优”农业发展,支持“效益型农业”、“创汇型”农业的发展等等。财政部在1995年8月召开的全国财政支农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把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作为“九五”财政支农工作的主要内容,要求各级财政部门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并已实施了第一批中央财政支持农业产业化项目试点,选择了12个省区的22个项目,共投入资金达1.77亿元,用于扩大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行深加工,建立专业批发市场和强化科技服务等,体现了财政部门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原则和宗旨。
其三,财政支持农业产业化需要注意三个问题。一要选准项目及支持环节。应以粮棉大省大县为主,以粮棉油、肉蛋奶菜等的生产和加工为主,同时兼顾其他地区和薄弱环节。二要严格项目选择标准,保证投资方向和投资规模合理。支持条件是,初步形成某种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的良性协作关系,较好的市场、交通、技术和管理,当地领导在思想上重视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三要重点解决“瓶颈”环节。对已经形成了规模化生产基地,但加工转化能力不足的地方,重点支持龙头加工企业;对加工、销售能力强,而农产品供应不足的地方,重点支持农产品生产基地。同时支持科技运用等服务组织,加强经科教的有机结合,使农业产业化向更高层次发展。
其四,各级财政要积极安排资金,加大支持力度。各级财政部门“九五”时期要逐步改变支农资金的投放方式,不搞或少搞小规模的、单项的扶持,集中资金,重点支持好的产业化项目发展。同时要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积极引导乡、村集体资金和农民自筹资金以及银行贷款投入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央财政和地方各级财政在“九五”期间还将加大支持力度。
其五,要正确处理支持农业产业化与其他财政支农工作的关系。例如要把改革农业科技推广和社会化服务体系与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结合起来。要把支持乡镇企业发展与支持农业产业化结合起来,使之相得益彰。
其六,要积极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各种服务。财政支持不要仅限于拨付资金这个框框内,要发挥财政综合部门的优势,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牵线搭桥,提供信息;帮助加强财务管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加强劳动力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等等。
(责任编辑 王尚明)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