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有资产流失成了一个时期以来人们谈论的热点问题。的确,无论从流失的速度和流失的规模看,都不能不使关心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人士感到痛心和不安。由于国有资产事关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大局,这个问题理所当然地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首先,从出资者方面看,国家是出资人,但谁代表国家,谁对全民投资负责,至今仍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国家投资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追求经济目标,通过对事关国计民生的产业投资,使资金不断增值,实现更多盈利;另一种则是追求社会目标,即为社会提供公益设施以及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所必需的各项建设投入。前一种情况是普遍的、大量的,也是典型的投资形式,后一种情况虽然侧重于使用价值量的增加和适用,但也离不开价值的转移和对价值指标的考核。因此,作为出资者,必须是一个确定的、关心投资运用情况的、实实在在的“人”。它通过对投资的科学决策和资金的恰当运用,以获取投资的高收益或低成本。但在目前体制下,找不到这样一个确定的投资者,政府的计划部门、财政部门、企业主管部门、国资部门以及有关综合部门似乎都在代表国家,都充当投资主体。然而,没有一个部门对投资的使用和回报担负实际的经济责任,因而对各种资产的经营也就没有一个确定的代表者实施有效的监督和考核。长期以来存在的“大家都管国有资产,大家又都不管国有资产”的状况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有谁真正关心资产的保值增值?
其次,在资产的经营层次上,对经营者使用资产缺乏约束机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国际惯例,企业(包括国有企业)经营者是由出资人或其代表者选聘的,被聘者对投资人的出资负有不可推卸的经济责任。他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追求所经营的资产在保值基础上获得收益的最大化。目前,我国国有企业的厂长经理都是由人事部门任命,管资产的管不了干部,而管干部的却不管资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厂长经理或是对任命的机构负责,或是凭良心和政治觉悟关心资产保值增值。应当说,在根本利益上,国家利益与企业群体利益二者是一致的,但在资产收益既定的条件下,在涉及职工福利和投资分红方面,确实存在着你多我少、此消彼长的关系,加之企业厂长经理的“屁股”多坐在职工一边,其自身利益又与职工利益绑在一起,这就很难避免与国家利益之间发生冲突,于是国有资产难免成为“唐僧肉”,大家都争着吃几口。再加上在出资者层次上投资者代表不明确,无从建立对经营者的监督约束机制,在这种情况下,谈何资产保值增值?更有甚者,一些居心叵测的经营者,不去关心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倒是热衷于利用所经营的国有资产谋取私利。这类国有企业厂长经理具有两副面孔,一面是国有企业干部,另一面是私营企业老板,后一种身份是隐蔽的。当遇到有利可图的业务时,便利用其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千方百计转移到其私营的地下企业。地下企业资金不足,便利用国有企业资金为其周转。当地下企业经营遇到困难,又极力转嫁到国有企业。这种“借鸡下蛋”的手法不是个别的情况,到了认真对待的时候了。
为了切实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保障其保值增值,现有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必须改革。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要塑造一个明确的国家投资人。按照政企职责分开的目标,除了非经营性投资和重大的特殊投资项目外,现有的政府各级部门都不能成为投资主体。政府专司国有资产管理的部门也不能直接经营国有资产,其主要职责是拟定管理政策,实施产权管理、对投资主体进行监督考核。国有资产投资及其形成的资产交由企业集团母公司、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和控股公司等中介性经营组织运营。这些中介组织对国家所有者负责,对下属企业则代表国家通过控股权等施加影响。国家所有者只对中介组织实施管理、监督、考核,根据业绩对其选聘的经营者代表进行任免。在众多的国有资产经营中介机构中,控股公司可能是一种比较好的企业组织形式,从国际经验和国内改革的发展趋势看,也是一种可选择的好形式。控股公司的母子公司都是独立的法人,母公司不是“企业之上的企业”,但母公司对子公司具有持股权、收益权和重大决策权。控股公司有利于推进政企职责分开,有利于改变我国行政性公司与下属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可以通过企业优势互补,形成规模效益,促进集约化经营。应当逐步创造条件,将企业集团和现有行业性总公司改造成控股公司;少数具备条件改组为控股公司的专业经济部门,原则上应改为纯粹控股公司,但应注意不能收回已经下放给企业的各项权利。相当一部分专业经济部门应通过机构改革成为自律性的行业组织,并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对一些专业经济部门进行撤并。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尽快建立起资产使用的约束机制。首先是资金使用效益约束。企业在享有投资决策权和资产经营权的同时,必须承担使用国有资金的责任。国家所有者对企业投资的考核,以及中介组织对下属企业的考核,主要侧重于资本金利润率指标。投入要有合理比例的产出,以严格制约企业使用国有资产的行为。对于资本金利润率水平较高,国有资产增值能力较强的企业,资产所有者及所有者代表应给予相应的奖励;对资本金利润率长期低于社会平均水平或长期亏损的企业,所有者及所有者代表应采取必要的措施,调整企业领导人。其次,要改革企业干部人事管理体制,国有资产管理和企业干部管理应由一个部门统一起来。国有企业改革后,投资主体多元化,长期以来沿袭的企业厂长经理由干部人事部门任命的体制应当改变。企业的厂长经理应由资产所有者或所有者代表进行聘任,能者上,庸者下,造成一个激励经营者努力经营国有资产,提高资产运营效率的新机制。再者,在企业内部建立起制衡机制,通过建立健全企业董事会、监事会,加强企业审计,发挥职工代表大会作用等,对经营者的行为实施严格有效的监督。
(责任编辑 方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