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县域经济是地方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县级财政是地方财政的重要基础。近几年来,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县域经济的发展。“八五”期间河北省委、省政府做出了《关于加强财政工作,改善财政状况的决定》,在全省范围内深入开展了县级财政“双创双扭”(创财政收入亿元县、8000万元县;扭财政赤字县、补贴县)活动,县域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县级财政实力明显增强,涌现出一批财政经济强县,财政收入亿元县从无到有。据统计,“八五”期间共创财政收入亿元县(市)20个,财政收入5000万元以上县(市)60个,比“双创双扭”规划目标增长一倍多。在认真总结“八五”期间“双创双扭”活动经验,分析县级财政经济面临形势的基础上,河北省政府决定,在“九五”期间继续把发展县域经济、振兴县级财政做为全省财政工作的主旋律,在全省实施“财政困难县自立工程”和“县级财政收入上台阶工程”。
所谓“财政困难县自立工程”,主要是针对近两年来受中央集中两税增量的大部分和工资改革增资幅度较大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县自有财力不能保证个人部分和正常公用经费,较大范围出现拖欠公教人员工资等问题而采取的综合治理措施,即紧密配合“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实施,综合运用计划、资金和政策等多种宏观调控手段,促进困难县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大力支持财政困难县发展经济,搞活流通,提高效益,多层次、有重点地加快财源建设步伐,壮大财政实力。同时,坚决采取精简机构、减少财政开支人员等节支措施。目标是,通过三年的艰苦努力,在省、市(地)给予支持的基础上,使纳入规划的56个困难县可用财力能够保证公教人员工资的正常发放和公用经费的基本需要。
实施“县级财政收入上台阶工程”,就是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深化改革,通过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和对财政的贡献率。具体措施是:在切实加强农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县域特色经济,以名优特色产品和优势企业为龙头,扶优创强,使每个县(市)都形成一个或几个贸工农、产供销、科工贸一体化的企业集团、特色行业或特色园区,从而大幅度增强县级财政经济实力。目标是,到“九五”期末,全省财政收入超过亿元的县(市)达到56个,争取实现65个。
实现县级财政“两项工程”目标的主要政策措施是:(1)建立层层负责的组织领导体系。省政府成立了由省长和常务副省长为正副组长、各有关厅(局)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两项工程”领导小组,负责“两项工程”的组织领导。在1995年12月份召开的全省经济工作会上,省政府与各市(地)政府就“两项工程”的各项目标签定了责任书,明确了责任,要求各市(地)、县也要相应成立“两项工程”的组织领导机构,切实抓好落实。(2)大力发展经济。要求纳入“两项工程”规划的各县(市)理清发展思路,大力发展能够带动当地经济崛起的龙头企业,因地制宜地加快财源建设步伐,在“九五”期间要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为财政收入的增长奠定坚实的基础。(3)加大机构改革力度,大力压减财政开支人员。对自有财力不能满足公教人员工资发放和机关办公经费需要的财政困难县,要求大力压减财政开支人员。一是清理机关事业单位的混岗人员;二是要按照机构改革方案规定的最低限,设置党政机构、核定人员编制,不得突破;三是重新核定事业单位编制,妥善分流超编人员,逐步将有条件的财政全额拨款单位转变为差额补助或自收自支,将差补单位转变为自收自支或企业化管理,撤并交叉重叠、任务不足的事业单位,力争压减事业单位财政供养人员15%左右;四是在财政困难县加快推进撤区并乡扩(建)镇工作的开展。(4)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从1996年起,省财政在原有对财政困难县补助资金的基础上,再集中中央两税增量返还的1/3,与市(地)财政按比较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思路,对发放公教人员基本工资有困难的县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要求各县在省、市补助的基础上,大力组织收入,从1996年起不得再出现欠发公教人员基本工资问题。(5)多渠道筹措发展资金。“九五”期间省与市(地)两级对列入“两项工程”规划各县(市)分别给予一定数额的周转金支持,各级财政部门、综合经济部门及行业主管部门要将掌管的财政周转金和扶持生产资金,尽量向“两项工程”的财源建设项目倾斜。(6)建立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省政府已将“两项工程”的完成情况作为对各市(地)政府主要领导及省直各有关部门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对组织得力、目标完成较好的市地给予奖励,完成不好的给予通报批评;对按规划完成目标的,省与市(地)两级给予一定数额的奖励并免收支持周转金的占用费,对未完成规划目标的除扣回以前年度的奖励外,还要加倍收取周转金占用费。
“九五”期间,全省通过实施县级财政“两项工程”,抓“两头带中间”,将使县级财政状况实现较大改观。
(责任编辑 江正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