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4年新税制的实施,给乡镇财政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为增强“农业单一乡、工业弱乡、财政穷乡”的经济实力,两年来,湖南省临澧县望城乡党政一班人抓住机遇,发展经济,从而迈开了乡财政良性循环,经济发展,富民兴乡的步子。1993年——1995年,乡财政收入从282.3万元增长到363万元,年均增长8.0%;人均纯收入从910元增至1616元,年均增长25.6%。立足现代农业狠抓基础财源
近几年,该乡党委政府针对前几年增产不增收,农民收入上不去,财政收不抵支的状况,为使全乡经济发展步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轨道,在建设农业强乡上,制定了“把握机遇,以市场为导向,引导农民走市场农业规模经营的路子,狠抓基础财源建设,三年(1993年—1995年)内建设粮食、油料、蔬菜、畜禽水产、林、果六大农产品商品基地”的规划。为达此目的,他们狠抓了三条措施的落实:
(一)加大投入。一是资金的投入。近两年,该乡对农业的资金投入累计达580多万元,改造低产田2500亩,低产林、果4500亩,兴建与维修水利工程25处,新增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3400亩。二是科技投入。充分发挥乡科协和乡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的职能作用,通过年年更新各类种苗种籽,举办技术培训,印发技术资料,组织干部、技术员深入农户实地督导等办法提高科技兴农的份额。并在粮食生产上全面落实了“五个普及”,即:普及杂交稻良种;普及规范化栽培技术;普及稻草还田和碳铵深施;普及推广病、虫、草、鼠综合防治技术;普及烯放唑(多效唑),控制杂交稻苗疯长和促其分蘖。在畜禽水产生产上,建立了疫病防治档案。三是机械投入。这两年,该乡投入到农田作业的机械总动力达1.2万KW,作业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85%以上。省工省时,在季节上争取了主动。
(二)规模经营。1994年以来,该乡吸取农产品商品基地规模小、知名度不高,商品不能批售于市和出口的教训,实行规模生产,走区域化基地开发的路子,建起了5000亩鲜鱼、2000亩蔬菜、1000亩水果等六大农产品生产基地。由于生产规模扩大,鱼、肉、禽、菜、果等商品知名度也高起来了。如水产基地年产鲜鱼可达1000吨,农户销售不出门,县内各单位、企业厂矿、宾馆饭店都纷纷到基地购买。该乡年生产蔬菜7000吨,占领了县城三分之一的市场。
(三)强化服务。强化服务是指导、管理建设基础产业生产基地的有效措施。党委政府根据中央及省市的指示以及近几年内棉花、油料市场价格行情好的信息,作出了“稳粮、扩油、扩棉”的决策和发展养殖业的计划。由于决策正确,这两年油料种植增加约1万亩、棉花种植增加3000亩,养殖业得到较快发展,全乡每年仅从这方面增加的收入,人均可达680多元。为使农民在规范生产中少走或不走弯路,减少损失,党委、政府组织机关干部、技术人员联村、联户包干负责,并与奖金、晋级、评先挂钩。为全面落实晚稻和油菜的规模化栽培,从党委书记、乡长到一般干部,都深入到农户进行现场指导。由于指导得当,栽培管理抓得及时,去年全乡晚稻获得了历史上的大丰收,全乡2.65万亩晚稻平均单产530多公斤,50%以上的单产超过600公斤。乡有关职能部门充分发挥优势,搞好关键环节的服务。为防治病虫鼠害,夺粮棉丰收,农科站的技术员,经常深入田头地边,临场指导。在稻棉交售季节,粮管站、供销社千方百计组织资金,派出若干小组下村设点收购,从不压级压价打白条。乡畜牧站在畜禽水产疫病防治上,实行定员定点包干,建立防治档案,开展跟踪服务。由于加强了多方面的综合服务,从而加快了农业强乡的建设步伐。搞活乡村企业培植支柱财源
发展乡村企业,既是兴乡富民的重头戏,又是强化支柱财源建设的主要途径。近两年,望城乡在快速发展乡村企业,培植支柱财源上,靠“引”“改”“扩”,收到了良好的效果。1994年全乡企业产值达1.28亿元,比上年增长64.1%;创利税1250万元,比上年增长61.8%。1995年1——9月全乡实现企业产值1.7亿元,实现利税1320万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92%和87%。
“引”即是引进技术、资金、人才。这两年经牵线搭桥,从省外引进资金1400万元;引进技术人才、企业管理能人38人,引进化工、建材生产线四条;新上了四个工业企业,救活了三个厂,累计新增产值2850万元,利税230万元。
“改”即是技术改造。根据企业产品的市场行情,进行技术改造来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能力,增加税利。近两年,乡财政雪中送炭,通过多条渠道为乡办两家工业企业筹集66万元进行了技术改造,增加产值330万元、利税41万元,分别比技改前增长35.8%和33.4%。如对冰淇淋厂投资33万元,进行生产线技术改造和引进新配方,新增产值80万元,利税6.8万元。对乡办香料厂投资23万元,对水杨醛生产线及污水处理系统进行改造,控制了污染,缓解了企业与村民的矛盾,产品生产能力也提高了50%。
“扩”即是扩大规模。前几年,由于受“船小好调头”的影响,企业生产一直是小打小闹,发展的步子不快,1994年以来,望城乡转变观念,大打扩大规模、厂内办厂、上高新产品,以新项目促老项目的攻坚战。从1994年下半年起的近一年半时间,该乡为加快企业发展步伐,投资800多万元,对8家工业企业在原厂基础上扩大生产规模,同时新建了一些企业,年新增产值2850多万元,利税290多万元。发展私营经济开发辅助财源
为促进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抓紧抓好辅助财源建设,1994年初,望城乡党委、政府本着积极扶持,放手大上的指导思想,制定了“沿路”开发、依托“两路”(207国道、临柏县道)、幅射全乡的发展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采取具体措施落实。
一是宣传典型,鼓励发展。这两年他们在年初、年中、年底都要召开千人大会宣传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对在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中脱颖而出的先进典型,在全乡通报表彰,并发放一定数量的奖金,鼓励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兴工经商办企业。
二是改善运作环境,推动发展。近两年望城乡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较快,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交通方便。为求更大发展,达到幅射全乡之目的,望城乡把修路作为兴乡富民,加强财源建设的一件大事来抓。先后筹资100多万元,投工5.8万个,移动土石方21.6万方,硬化乡村公路46.5公里,维修县道9公里,并拓宽部分路段。同时,还经县委、县政府同意,依托临柏县道,兴建了1公里长的个体私营经济一条街,为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提供了经营场所。
三是优化服务,保证发展。根据各级党委政府的有关指示精神,乡党委政府明文规定:①兴办个体私营企业不受地域、户口限制;办证手续从简,收费公开、从优;优先安排场地,并在土地征用上依法减免土地出让金、耕地占用税以外的其他费用。同时,党委政府规定不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以任何借口巧立名目,搞不合理摊派和拿物要钱,否则严加追究。②重奖有功人员。年产值营业额过200万元,纳税在2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主,一次性奖现金3000元;纳税5万元以上奖5000元。③乡司法所担任5个规模较大的私营业主的法律顾问,为其排解经济纠纷。乡财政所、信用社积极为其组织开办、经营资金。
通过上述举措,到1995年9月底,全乡个体工商户发展到825家,在1992年基础上翻了一番;私营工业企业发展到28家。1995年1—9月私营经济产值营业额、实现利润、上缴税收达到7004万元、747.6万元和29.5万元,分别比1994年同期增长64%、70.4%和56.6%。
(责任编辑 江正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