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5-03 作者:孙志筠 黃晓平 戴民辉
[大]
[中]
[小]
摘要:
实行职工医疗制度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符合中国国情的医疗保险制度,对保证医疗经费的筹措,合理利用医疗卫生资源,扩大医疗保障的覆盖面,实现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实行医疗制度改革、建立对医患双方合理制约机制的同时,也会出现医疗单位收入下降,自我运行、自我发展能力削弱,甚至难以生存的问题。针对这种状况,政府面临的课题是:采取什么经济措施,保证和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合理发展;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医疗卫生经济机制,以促进医疗单位因病施治,更多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保证国民的基本医疗需求。政府完善卫生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应是:有利于科学的医疗经济机制的建立,有利于基本医疗服务的提供,有利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为实现以上目标,政府对医疗单位的经济措施,可主要从投入分配、价格制定、药品进销差价管理三方面进行。
(一)增加医疗卫生经费投入,保证重点医疗单位发展的需要,兼顾社会基础医疗服务体系的完善,推进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实行医疗制度改革、建立职工医疗保险后,个人的医疗费用意识和自我管理意识增强,国家原来用于公费医疗的开支增长会有一定的遏止。但医疗...
实行职工医疗制度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符合中国国情的医疗保险制度,对保证医疗经费的筹措,合理利用医疗卫生资源,扩大医疗保障的覆盖面,实现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实行医疗制度改革、建立对医患双方合理制约机制的同时,也会出现医疗单位收入下降,自我运行、自我发展能力削弱,甚至难以生存的问题。针对这种状况,政府面临的课题是:采取什么经济措施,保证和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合理发展;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医疗卫生经济机制,以促进医疗单位因病施治,更多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保证国民的基本医疗需求。政府完善卫生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应是:有利于科学的医疗经济机制的建立,有利于基本医疗服务的提供,有利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为实现以上目标,政府对医疗单位的经济措施,可主要从投入分配、价格制定、药品进销差价管理三方面进行。
(一)增加医疗卫生经费投入,保证重点医疗单位发展的需要,兼顾社会基础医疗服务体系的完善,推进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实行医疗制度改革、建立职工医疗保险后,个人的医疗费用意识和自我管理意识增强,国家原来用于公费医疗的开支增长会有一定的遏止。但医疗单位的业务收入会有所下降,尽管原有的这部分收入中,有些本身就是不合理收入,但在目前条件下,政府卫生事业费投入不可能大幅度增长,医疗单位收入的减少,意味着自我运行和发展能力的削弱。因此,政府必须承担起扶持医疗单位发展的职责。最现实的办法,就是在继续增加卫生事业费的同时,将医疗制度改革后节减下来的公费医疗经费,全部用于医疗卫生事业,使医疗卫生事业经费较之于以前有更快的增长,使医疗卫生单位的业务收入和政府投入,在总量上不因医疗制度的改革而减少。
为增强政府投入在分配中的宏观管理和微观调节职能,国家财政的医疗投入可按基本医疗补助、重点项目补助和效益奖励经费三项经费进行分配。
1.基本医疗补助按医疗单位提供的社会服务量进行分配。政府对全社会医疗单位进行必要的补助,可以促进社会基础医疗体系的完善,方便不同层次、不同医疗指征的就医需求。为鼓励医疗单位发挥社会效益,增加社会服务,政府对医疗单位的基本医疗补助应以其对社会所提供服务的多少来确定。医疗服务量通常可按医疗单位的门诊量和床位使用日来计算。因此,各地可根据当地财力状况,按三级医疗单位的不同级次确定不同的基本医疗费补助标准,再按各医疗单位的门诊量和床位使用日,核定基本医疗补助费。
2.重点项目补助费用于重点医疗单位的医疗项目、医疗课题和基本建设,实现医疗诊治水平的提高。临床医疗水平的提高,在于不断探索医疗未知领域、完善诊治手段、改进医疗设施、加强医疗管理。要实现这个目标,除医疗单位本身的努力外,政府必须投入必要的经费,扶持其开发。在国家财力还十分有限的今天,政府不可能全面增加投入。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医疗单位都具备医疗开发的能力,医疗需求网的各个层次本身也并不需要所有的医疗单位都有完备的医疗设施、精密的医疗仪器和十分高超的医疗技术水平。因此,通过对部分具有较强医疗开发能力的医疗单位进行必要的投入,使其医疗水平在短期内有较大的提高,并且使之承担起医疗进步带头人的任务,通过进行技术幅射,以提高整个社会的医疗诊治水平,是比较现实的有效投入办法。
3.医疗奖励经费用于因病施治、合理开支医疗经费的医疗单位,以调节医疗经济利益,形成科学的医疗约束机制。实行医疗保险,通过经济手段把病人和医疗保险机构的利益结合了起来,有利于克服浪费,节约经费。但是,如何最节俭、最有效地使用医疗经费,关键环节并不在病人和医疗保险机构,而是在医疗单位。但保险并没有把医疗单位的经济利益与合理施治结合起来,因此政府通过医疗奖励经费的分配,对进行合理、规范医疗的医疗单位进行奖励,既达到了引导节约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的目的,也支持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医疗奖励经费可根据医疗服务量、医疗服务效果、人均医疗开支水平等进行量化考核分配,以支持形成合理的经费补偿机制。
(二)建立科学的医疗收费价格体系,使医疗单位的经济利益与其提供的社会服务量结合起来,实现增强医疗单位的自我运行和自我发展目标。
现行的医疗收费价格体系的不合理性在于:一是劳务及技术收入占整个医疗收入的比重偏低,医疗技术人员的劳动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二是医疗收费价格的调整机制没有形成,调整价格的人为因素较多;三是价格执行的统一性与实际提供服务的差异性并存,挫伤了优质服务的医疗单位的积极性;四是价格核定原则与实际执行的偏差,如现行价格政策应该是按扣除工资后的医疗成本进行核价的,事实上医疗单位的工资补助已远远低于个人实际收入,有些单位甚至连基本工资补助都无法保证。
面对当前的医疗收费价格现状,有必要抓住现行医疗体制改革的契机,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医疗价格体系,使之更好地为提供医疗服务,更好地为医疗改革服务,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新的医疗价格的建立与调整体系可以按以下思路进行:一是以区域医疗成本为主要核价依据,兼顾国家实施经济补贴政策所赋予的社会服务性,以及政府、企业与国民的经济承受能力进行统盘考虑,核定医疗价格。二是提高劳务尤其是技术服务收入占整个医疗收入的比重,这样做既可以体现技术人员的价值,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盲目攀比、超越客观需要与可能竟相购置大型医疗仪器的现象。三是医疗收费根据医疗等级,实行分级异价的级差价格,使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可以各司其职,各尽所能,更好地为社会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四是科学设置医疗价格调整机制,使医疗价格随物价的变动、医疗设施的改善、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而及时进行调整,使医疗价格政策更好地为医疗卫生事业服务。
(三)抓住医疗单位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按社会服务量合理调节经济利益,在保证医疗单位社会基本所得的同时,鼓励因病施治,节约医疗卫生资源,为医疗改革服务。
现在在医疗单位的经济收入中,一半以上是药品收入。大部分医疗单位,为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通过开大处方、用高级药的手段,超越剂量需要和经济可能给患者配药,增加医疗单位的收入。这种利用医疗技术的垄断性销售药品的医疗行为,目前正愈演愈烈。不论是实行公4139医疗制度、劳保医疗制度,还是将来全面实行医疗保险,这些人员医疗费用的开支主体仍是国家、企业,而药品费用占整个医疗开支的比重显示,能否合理开支药品费用,制止超前消费和浪费,将直接影响着国家、企业的承受能力,影响着医疗改革的成败。因此,能否建立科学的利益机制,促使医疗单位因病施治,合理用药,已成为医疗改革所必须解决的迫切问题。同时,如果把药品收入的经济利益关系处理好了,从一定程度上而言,也就抓住了现阶段医疗单位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
药品收入的多少与医疗单位对社会提供的服务量并没有直接的等比例关系,而药品的需求与提供的社会服务却有着一定的联系。医疗单位不是药品零售商店,药品开支的多少,不应简单地成为其经济收入多少的理由。政府所要做的应当是使医疗单位按其实际提供的社会服务量分配药品收入差价,并鼓励节约医疗卫生资源,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基于这个思路,可以采取“统筹管理药品差价收入,建立基本差价和调剂差价基金,合理调节利益关系的药品差价收入管理办法”。
1.卫生行政部门统一集中药品差价收入,建立基本差价和调剂差价基金,并实行财政专户储存。政府要统一管理药品差价收入,首先必须建立调节这部分经济利益的调控手段,最有效的办法是集中这部分资金,建立基本差价和调剂差价基金,并根据医疗单位的社会服务量进行分配。集中收入的前题和基础是全部将其用于医疗卫生事业。该项基金的管理、分配属于卫生行政部门。为坚持专款专用,根据国家对专项基金的财务管理办法,药品差价基金必须实行财政专户储存,接受财政监督。
2.基本差价基金按照社会服务的基本药品开支量进行核定,用于支持医疗单位的正常开支,维持其基本运转。客观上由于医疗单位的等级和专科不同,就诊人员的病种有较大的差异性,所以药品开支需求差别较大;从主观上看,医疗单位因政策观念和指导思想不同,执行医疗政策也不尽相同,因此并非所有单位都能合理用药。所以,有必要根据常规药品开支量和市场药品价格,以及疾病谱的变化,制定每门诊人次和每床位使用日的基本药品开支金额,并以此作为社会服务补助的核定依据,确定药品的基本差价基金。基本差价基金的特征为共享性,只要为社会提供了医疗服务,都应该得到基本医疗基金的支持。由于医疗单位的药品差价收入以社会服务量为分配依据,所以克服了多开药多得利的弊端,起到了鼓励医疗单位提高医疗水平,克服药品浪费,努力为社会提供更多服务的积极作用,形成了社会服务增加——基本差价收入增加——社会服务提高的良性循环。
3.调剂差价基金用于补充部分医疗单位未以量化指标反映的增加的社会服务量,以合理调节经济利益,保护特殊医疗单位积极性。卫生行政部门首先必须科学制定调剂差价基金享受范围,范围内的医疗单位应该是每门诊人次和床位使用日付出的社会服务明显偏高的医疗单位,如疑难病症比较集中的高层次医疗单位、肿瘤病医院等。调剂差价基金的享受范围应相对集中,如果范围过广,容易影响其他医疗单位的积极性,影响药品差价集中管理工作的开展。调剂差价基金仍应以社会工作量为依据进行补充分配,既表明政府对他们增加的社会服务的肯定,又能使这些医疗单位安心所承担的工作,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责任编辑 江正银)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