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四川省仁寿县在财源建设上坚持“发展乡镇企业抓群体效益,推进技术改造求规模效益,办好两高一优农业争结构效益”的路子,到1994年末,工农业总产值比重已由调整前的52:48提高到63.2:36.8,工农业总产值超计划2.6%,乡镇企业总产值超计划一倍多;财政收入实现1.11亿元,提前一年实现了规划目标。
抓点带面 发挥乡镇企业的群体效益
仁寿县财政部门把发展乡镇企业,拓宽生产门路,作为增强财源后劲,实现农民奔小康的根本出路,充分发挥自身职能,支持乡镇企业发展,使乡镇企业逐步成为仁寿三大主流财源之一。1994年,全县乡镇企业已发展到2.9万个,容纳农村剩余劳力15万人,人均年收入2000多元,实现税收2850万元,比三年前增加了5倍多。
一抓工业小区建设。重点抓按区域资源优势和历史传统自然形成的耐火材料工业区、轻纺工业区、针织工业区、文林镇城郊型小工业区和清水食品、建材工业区5个专业化小区建设。目前,工业区内的耐火材料总产量已超过200万吨,年创利税突破100万元。轻纺工业区以缫丝、织绸为骨干,缫丝规模从1993年的7200绪扩大到20000绪,织绸机从50台增加到250台,容纳农村劳动力数量也从3000人增加到上万人。针织工业区以家庭式工厂为主,建成针织一条街,有1100台织机,3313名工人,成为西南最大的针织基地。
二抓重点乡镇。全县规划出16个重点乡镇,在资金、项目、人才、技术、政策、领导精力等方面予以倾斜,力争到1997年每个重点乡镇的企业产值超过亿元,实现利税超过1000万元。去年重点乡镇的产值、利润、固定资产投入分别比上年增长69%、68%、67%。其中汪洋、钟祥、龙马等镇和碗厂、天峨、佐桥等乡的乡镇企业总值突破1亿元。文林镇立足城郊特点,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1993年新办企业8家,新增固定资产1020万元,去年产值达4.72亿元,实现税利3890万元,均比1992年增长1倍多。
三抓重点企业。在抓重点乡镇的基础上,抓有规模效益、有发展潜力的重点企业。1994年,全县40个重点企业工业总产值占乡办工业总产值的49.2%,实现收入占乡办工业收入的58.4%,税利超过50万元的企业14个,过100万元的10个。复合煤矿原是一个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乡办小煤矿,1991年通过向社会租赁,实行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加之实施“科技兴矿、依法治矿、规范管矿”的措施,煤矿恢复生机,去年产量超设计能力200%,上交税金237万元,实现利润311万元,成为全县工业企业之冠。
四抓重点项目。立足本地资源,面向国内外市场,注重科技开发和投资少、效益高的重点优势项目,是乡镇企业抓点带面上群体效益的有效途径。在分类排队的基础上,全县建筑、造纸、化工丝绸等18个项目已成为顶梁柱。建筑业1993年已发展到14个公司,容纳农村劳力2.5万人,劳动务工收入达1.17亿元,人均收入4689元,施工项目遍及全国。造纸工业充分利用农村产品中的秸杆资源建成四个造纸厂。从1992年起,又陆续投资2700万元,改造了东方红纸厂,现已投产,年新增胶印书刊纸7500吨,新增产值3 850万元,预计新增利税500万元。
五抓改革和管理。采取先试点后铺开,稳妥前进的策略,逐步对乡镇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到去年底,全县已有120家企业改为股份合作制,同时拍卖了25个小型、微利、亏损企业,解体歇业18个乡级二级企业,实现了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亏损企业由原来的53个降到30个。禄加丝厂改造为华仁丝绸股份合作公司后,当年产量提高20%,总产值增长67%,上交利税提高30%。
抓技术改造 发挥国有企业的规模效益
长期以来,积累不足,技术装备落后,产品单一等问题,使仁寿地方国营企业步履维艰、亏损严重、效益下降。前些年虽进行过内部经营机制的改革,但效益仍不显著。县领导意识到,如果不通过技改在产品档次和规模上作文章,这一局面是难以得到根本改观的。为此,从1992年开始,仁寿县在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选准项目、狠抓重点”的原则下,每年改造2—3个企业,立足于上档次、上规模、上效益。1993年以财政融资为主,多渠道筹措技改资金5500万元,改造以汪洋水泥厂为主的几家财源大户,发展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项目。其中有500万元投入煤矿,利用丰富的矸石资源开发耐火材料,当年投产就供不应求,首开全市小煤矿利润超100万元的新纪录;110万元投入汪洋水泥厂进行年产10万吨水泥的节能扩产,年新增效益700万元;170万元投入碗厂上西餐生产线,产品升级换代,出口创汇;还有建材总厂的彩釉砖生产线、天津蜀仁食品厂土豆系列产品生产线、汉斯公司肉食品深加工生产线等,全部项目完工后,新增利税1328万元,比技改前增加三倍。现在国有工业企业的形势已逐步好转,去年纳入满负荷生产考核的71个企业,有62个完成或超额完成各项考核指标。企业亏损面由三年前的43%下降为26.9%。四家县属煤矿实现税金908万元,利润763万元,分别比1993年增长150.8%、84.3%,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抓三高特产 发挥农业调整的结构效益
为改变农业单一生产结构,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增强财政后劲,仁寿县始终把抓好农业结构调整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并在此基础上作出抓好“三高”农业,争上结构效益的战略决策。
以点带面,抓片促面。仁寿根据不同地理、自然气候和资源条件,本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点的原则,尽量按一乡一品,形成规模的目标进行规划。对调整项目经过论证、试点、总结经验,然后推广到面,减少了决策失误。现已形成了龙马镇蘑菇示范基地,并辐射方加、曲江、北斗等10多个乡镇,形成稻田蘑菇、黄背木耳特产区;清水粉芋生产基地,其辐射效应已扩展到禾加、北斗等区,去年增加财政收入100多万元;五马乡优质枇杷、柑桔良种示范基地,辐射全县成为枇杷、柑桔特产县,产品运销西安、兰州、京津地区,去年示范户仅枇杷收入上万元者有十多户;禄加蚕桑缫丝织绸一条龙示范区,辐射禾加、汪洋、彰加、钟祥等区,形成蚕桑特产片,去年仅蚕桑收入已达20多万元;以职中水产专业为依托,以黑龙滩水库鱼场为示范基地的养鱼业遍及全县,所有的山平塘、水库、部分河段和稻田养鱼,去年总产已达5978吨,充实了城乡人民的菜篮子。清水区钢铁乡农技站走出县外在简阳三岔水库租水面养鱼80箱,年获纯利100万元。
与此同时,为充分发挥仁寿传统的养猪优势,实施了“稳定户养,大力发展规模户”的养猪战略,计划到分三个阶段进行,使年产肥猪由1992年的110万头增加到2000年的180万头。1994年仅高家乡就发展养猪专业户7家。出栏肥猪4000多头,占全乡出栏总数的88.4%,其中石青村九社一家规模养猪户,出栏肥猪2088头,获纯利12.7万元。
搞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水果大王王利民1992年办起了优质水果科研所,先后承包了县内外土地800多亩,从事巨峰葡萄、金花梨、富士苹果、脐橙等优质水果的生产研究,在水果盛产期前,大搞增、间、套,充分发挥多种经营的群体效益。水果到盛产年后,其经济效益特别显著。
财政从上到下实行定点(片)、定人、定效益、定奖惩的目标责任制。县财政局围绕县委、县府调整农业结构、发展三高农业的战略目标,开展“115”活动(每个财政干部联系扶持一个农业特产项目,增加销售收入1万元,增加农业特产税500元)。全县446名财政干部,共联系扶持856个农业特产项目,并实行严格的目标管理,年初定产值、税收、措施,年终考核奖惩兑现。
建立以财政资金引路、以农民自筹为主、银行贷款为辅的多渠道筹资的投资机制。农业从单一结构调整为多元结构,投资大,靠单一的投资机制是不行的。因此,仁寿县对有特色、市场容量大、技术可靠和管理完善的项目和生产、加工、销售成龙配套的项目进行了有偿投入,仅1993年就达1000多万元,为培植后续财源奠定了基础。
(责任编辑 石化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