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通州市,有一个被称为“不知疲倦的开拓者”的人,他就是市财政局局长纪进。
他在任四年,策划、导演了一台台好“戏”,给通州财政舞台带来了勃勃生机。
纪进是1990年1月奉调出任市财政局局长的,当时他37岁。纪进的到来,给财政局带来了欣喜和振奋。大家听说,纪进在物价局主持工作期间,就是一位具有开拓精神和敬业精神的好“当家”,让他来当局长,振兴通州财政定然有望。纪进没有让大家失望。上任不久,他就显露出开拓者的才华,策划、导演了一台又一台好“戏”:
——1990年,通州市乡镇财政第一轮承包刚结束,纪进即带领一班人到乡镇进行调查研究,掌握了第一手资料。针对调研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他广泛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同时进行了认真测算。本着支持生产发展、市、乡(镇)兼顾、确保财政收支预算实现的原则,提出了对乡(镇)实行“递增包干,收支挂钩,超收分成,短收共补”的财政包干体制,新体制报批实施后,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效。1991年尽管遭受百年未遇的洪涝灾害,全市乡镇包干收入仍完成11812万元,比上年增长6%;1992年,完成13344万元,比上年增长13%;1993年,全市所有乡镇都超额完成了财政包干任务,其中有4个镇超过千万元大关。
——早在1989年,通州市就在全省率先实现了乡乡镇镇建国库。为更好地发挥乡镇国库职能,纪进深入乡镇,亲自“解剖麻雀”,认真总结经验,与有关部门协调了财、税、行、库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乡镇国库。1991年他们的经验被省财政厅加以推广。
——为充分调动各部门增收节支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快事业单位财务改革的步伐,纪进积极倡议,并促成全市50个事业单位实行了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创收水平,减轻了财政压力。
——1992年7月,通州市政府批准实施财政局提交的《公费医疗改革方案》,方案实施半年,节约医疗费用60余万元。1993年,在肝炎流行、物价上涨幅度较大的情况下,仍节支150余万元。
——根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毫不动摇地把大力支持生产发展、积极培植财源、增加财政收入作为全市财政工作的重点”的思路,市财政局选择了全市十个贫困乡之一的余西乡作为自己的帮扶点。纪进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定期到乡里和乡干部们一起办公,共同研究开发项目,解决具体问题。1993年,市财政局扶持建办的余西有色金属制品厂和玻璃瓶厂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有所提高,实现产值176万元、利税20.5万元,提前实现了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帮扶目标。同时,他还要求机关各科室和各乡(镇)财政所选择一家盈利企业、一家亏损企业、十家贫困农户作为挂钩联系点,把促产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到目前为止重点帮扶的500余户贫困农户中,已有60%走上了富裕之路。乡村干部赞扬说:财政干部真抓实干办实事,不愧是新时代的“活财神”。为大力支持生产发展,帮助企业解决流动资金紧缺的矛盾,纪进和局里其他同志一起,采取向上争取、左右融通、向下筹集、清理陈欠等办法,1993年组织资金3945.5万元,扶持各类企业336个,新增加产值7260万元,利税998万元。
纪进带领他的同事们,改革开拓,求实创新,发展生产,培植税源,终于使通州财政工作打开了新局面。仅以财政收入的情况为例:1991年,在百年未遇的洪涝灾害影响下,全市完成财政收入1.81亿元;1992年达2.05亿元,比上年增长12.7%;1993年完成25866万元,比上年增长26.2%,当年财政结余387万元,这是通州市进入九十年代以来的第一个收支平衡年。
“财政”曾是他学习中的空白。他能迅速进入“角色”,全靠他那股子不知疲倦的钻劲。
纪进原先是搞物价工作的,对于财政这块天地,用他自己的话说:“原先几乎是一无所知。”但是,当市领导决定“搬”他到财政局来时,他并没有犹豫,他说,服从组织分配应该是无条件的,何况,世上本没有渡不过的河、爬不过的山。话虽是这么说,但作为门外汉,真的要想“由外转内”并非易事,对此,纪进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他仗着年轻力壮,凭着对事业的满腔热情,如饥似渴地开始了财政“ABC”的学习。
四名副局级干部年龄比他大,资历比他深,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自然就成了他的“启蒙”老师,他抓住每一个机会向他们讨教。书本知识是基础,他更是见缝插针,自学不辍,有关财政工作的政策法规、理论专著和经验总结,堆满了他的床头、案头。他上任后不久,患上了肝炎,这倒使他“因祸得福”,那住院的一个半月竟成了他自学的黄金时间。他在病房里攻读了有关财政经济的多部专著,作了七八万字的读书笔记。
他积极倡导财政局把财政科研列入工作计划,并身体力行,带头写稿。4年来,他先后撰写了6篇高质量的论文。在他的带动下,全局上下抓住财政工作的热点、难点、焦点,结合实际,有的放矢确定科研目标和任务。4年来,他们先后撰写各类科研文章、调研报告205篇,其中有71篇被市以上刊物发表,7篇分别在全国、省和南通市论文评比中获奖。
“无知不会帮助任何人”。压在他书房的写字台玻璃下的这句马克思的名言,该是他的座右铭罢。怪不得他迈向内行的步伐是那么迅疾而稳健!
他是冷静的决策者,更是身体力行的执行者。他用不知疲倦的追求凝聚了全市50个乡镇财政所400名财政干部的智慧和力量。
4年多来,纪进不辞劳苦,深入基层,走遍了全市每一个乡镇。可以说,哪里财政最困难,哪里问题最多,他就会出现在哪里。有的乡镇他先后去过数十次。
今年5月4日晚,通州市召开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资改革领导小组会议。散会回来,纪进彻夜未眠。他脑子里有一本现成的帐:这次调资,意味着全市每年要增加3000多万元的支出,仅补发的这一块就达1900万元之多。他知道各个乡镇的家底,有支付能力的乡镇仅是少数,绝大部分乡镇都有缺口,有的缺口高达40多万元。怎样确保增资工作顺利、如期完成?怎样帮助那些缺口较大的乡镇及时兑现补发工资?他反反复复盘算着,天一亮他就上了路,开始了艰难的奔波。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他带着预算和农财科的同志冒着高温,到有关乡镇调查了解情况,与乡镇领导共商填补缺口的良策,不知跑了多少路。在他的努力下,到7月22日,全市各乡镇的调资工作顺利结束。
为努力完成各项财政工作任务,纪进十分重视推行目标管理,强化制度建设。担任局长后,他以自己与市政府签订的《目标管理责任书》为主线,把目标管理机制引入财政工作。3年多来,他每年分别确定十多条目标考核指标,在全市财政工作会议上公布于众,他在机关内部实行定岗、定责、定人,各项工作层层分解,落实到位,实行奖惩。
作为局长,纪进十分注意鼓励、调动财政干部独挡一面的积极性和别开生面的创造性,政策上把关,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出现失误主动承担责任,形成了全局上下一股绳,齐心协力争奉献的良好氛围。从1991年起,纪进倡导开展了争创“达标、先进、文明”财政所活动,制定了考核评比细则,从思想建设、清正廉洁、完成任务、财务管理、所容风纪等5大项50小项进行严格的“双百分”考核。全市50个财政所,1991、1992、1993年分别有18个、29个和49个财政所跨入了“三所”行列。创“三所”活动的开展,极大地调动了基层财政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财政干部队伍中,涌现了一批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开拓意识强的新人。
纪进局长不知疲倦的努力所带来的,是通州市财政战线全新的面貌。在从1991年开始的通州市委、市政府组织开展的市直机关“政风建设十佳单位、十佳个人”的竞赛评选中,市财政局连续三年获奖。纪进本人也连续两度荣登“十佳”个人榜首,并先后多次被评为市先进个人,市财政系统先进个人。今年“七一”前夕,他又被通州市委命名为优秀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