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县级财政工作不同程度地得到了加强。但是,由于各种增支因素的增加,一些地方也出现了入不敷出,捉襟见肘,县级财政难以为计的状况,不仅直接影响了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且也关系到改革的进行和社会的稳定。如何进一步加强县级财政工作,增强财政实力,保证改革、发展和稳定目标的顺利实现,已经成为县级工作的突出课题,为了解决这个课题,多年来,我们大同县始终坚持用改革精神抓财政工作,开创了全县财政工作的新局面。1993年,财政收入达到2105万元,比1988年896万元增长了1.35倍,五年翻了一番多。今年上半年财政收入完成999万元,比去年同期又增长了82.63%。财政收入的增长,不仅解决了干部、职工的开支“吃饭”问题,而且还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和各项事业的滚动发展,使全县出现了干部群众改革热情高涨、经济建设热气腾腾、各项事业日趋兴旺的大好局面,从而又为财政工作的进一步加强提供了重要保证。回顾几年来的工作实践,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项工作:
改一味的挤、捆、压为把企业推向市场,不断巩固、扩大主体财源。县属国有企业一直是我县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但长期以来,由于我县国有企业数量少,基础差、规模小,提供的财源十分有限,而日益增长的财政支出又迫切需要增加收入,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在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采取的主要是挤、捆、压的办法,对国有企业捆得过死,挤的过多,压制的过严,结果是企业难发展,而财政收入增幅也不大,国有企业成为死水一潭,财政工作陷入“围城”。
针对这些矛盾和问题,近年来,我们以还权于企业为核心内容,在积极支持企业大胆进行内部改革的同时,主动放权,并在政策上、领导上和具体工作中重点帮助,予以倾斜。首先,按照《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精神全面落实十四项经营自主权,真正把企业推向市场,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经济的主体。其次,县五套班子领导本着“做企业发展后盾,不干涉企业生产经营”的原则,分组包片、个人包点,对国有企业实行领导包点责任制,深入厂矿解决问题、帮助工作。此外,县财政每年都挤出一定的财力,用于企业技术改造扩大再生产。由于政策灵活,环境宽松,有力地推动了企业发展,1993年,全县国有工业企业完成产值8756.2万元(1990年不变价),实现利润1787.5万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了58.87%和144.84%,完成销售税597.4万元,所得税759万元,其中所得税比1990年增长了1.77倍。全县13家县营国有工业企业无一家亏损。
改简单的征、管、抠为管理、扶持并重,大力培植骨干财源。经营机制灵活是乡镇企业的发展优势,但与此同时,其灵活的经营也给财政税收征管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在乡镇企业问题上,我们曾一度把目光集中在征管上,出现了千方百计从乡镇企业中抠利抠税的现象,一些企业因此陷入窘境。怎么办?在工作实践中,我们逐渐认识到,企业要管,税更要缴,但主要精力应放在扶持其发展上。为此,我们一方面明确总体思路,办好八件事、建设乡镇企业四小区,即围绕山转发展绿色企业、围绕水转发展养鱼企业、围绕田转发展种植企业、围绕土转发展砖瓦企业、围绕石转发展石材企业、围绕坡转发展养殖企业、围绕城转发展商饮服务业和围绕路转发展运输业,建设城郊型经济小区、种养加(工)小区、建材业小区和畜牧业小区。另一方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发展乡镇企业的政策措施,在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优惠鼓励政策;同时,县里想方设法筹措资金用于发展乡镇企业,确定技改项目,1991年以来,先后投资6050万元,确定技改项目78项。此外,还对乡镇企业制定了具体的股份制改革办法,现在全县乡镇企业中股份制企业已发展到53家。在注重发展的同时,我们始终没有忘记对乡镇企业利税的征管工作,保证了税收有较快的增长速度。1993年全县乡镇企业总数发展到4274家,完成产值和销售收入均达2.1亿元,实现利税2750万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了2倍、2.92倍和2.53倍,上缴税金625万元,成为名副其实的一大支柱财源。
改单纯依靠短、平、快为着眼长远,着力开发后续财源。我县交通方便,有大秦、京包以及正在兴建的大准三条铁路线和大塘、大张、同浑三条干线公路穿境而过,又靠近“煤都”大同,搞煤炭运销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也具有美好的发展前景;同时,在建材业发展上。我县有用于制砖的优质粘土、新型建筑材料花岗石、浮石和优质保温绝缘材料岩棉的原料玄武岩以及石灰岩等,发展建材业有远大的市场潜力。基于这种情况,近年来,我们把增加财政收入的着眼点放在了发展煤炭运销和建材业等,开发后续财源上。在通过技术改造等手段巩固扩大黄土坡煤站、砖瓦厂、建材厂、水泥厂等几家老牌企业外,又联营兴建了湖东煤炭发运站,成立了石材开发公司,仅湖东煤站一家企业年创利税千万元。今年我们又着手筹建了解庄煤站,预计建成后年创利税可逾1000万元。
改好“大”喜“公”为八轮并转,形成群体财源。在县级经济工作中,一直存在着重公有经济轻个体私营、重骨干企业轻中小企业、重一、二产业轻第三产业的倾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带来了在产业间、企业间、地区间财政税收分布的不平衡,既影响财政收入,又制约经济发展。对此,我们提出了不拘一格求发展、力求经济成份多元化、经营形式多样化的指导思想。首先,在企业性质上,不好“公”恶“私”。明确提出“县办、乡办、村办、民办、联营、合股、外出办、引进办”八轮并转,一视同仁,鼓励发展。目前,县营企业已发展到32家,乡办企业33家,村办企业20家,个体工商户2529户,私营企业20家,与1990年相比,均有大幅度的增长。其次,在经营规模上,不喜“大”厌“小”,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目前,全县二轻企业发展到16家,1993年完成产值1738万元(1990年不变价),实现利润48.89万元,提供税金56.8万元。第三,在产业结构上,不重“生产”轻“服务”,坚持一、二、三产业合理配合发展。1993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1.58亿元,比1990年增长了64%。从而形成了公、私、联携手同行,大、中、小同步发展,一、二、三产业合理配合的经济发展格局,多渠道地提供了财政来源。
改大收大支为量入为出,做到开源节流并重。我县现有行政事业单位152个(不包括事业单位下属单位),其中行政机构88个,财政供养人员5752人,民政供养860人,事业行政经费支出每年都要占到地方财政实际支出的80%左右。以1990年为例,全县地方财政实际支出1684万元,其中各项事业行政费支出就达1352万元,占到80.3%,在各项事业行政费支出中,个人部分就有881万元,占到事业行政费支出总额的65.2%,占到当年地方财政实际支出额的一半以上。机构多、人员多、财政负担重。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千方百计开辟财源的同时,也注重节约开支,勒紧裤带过日子。一是严格编制,精简机构和人员,杜绝超编现象发生;二是在健全乡镇财政包干体制的基础上,建立了行政事业单位经费和公费医疗包干制度,严禁超支公务费用、超支医疗费用、超标准购置小汽车、超标准招待等;三是严格财务审批制度,严格审批程序和权限,消除了超支乱花现象。由于口子扎得紧,在近年来增支因素不断增加的情况下,除了准时发放干部、职工工资和支付必要的办公经费外,还能抽出一定的资金用于生产和建设。1993年当年财政结余149万元,还可拿出一些资金支持生产和建设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