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区各级财政部门充分认识加速农业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充分发挥财政职能,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坚持广筹资金,增加农业投入,近两年全区财政支农支出总额达12672.2万元,1993年为7003.3万元,比1991年递增24.3%,高于同期财政收入的正常增长幅度。对这些支农资金,我们按照“六个坚持”的原则使用,收到好的成效,有力地支持了农村经济发展。
——财政支农坚持与巩固和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我区农业基础设施较差,老化失修和洪涝水毁问题突出。针对这种情况,财政部门对覆盖面宽、农民一家一户、一村一社不能修建的重要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时予以支持。1992年至1993年,全区财政投入2181.2万元,并带动受益区农民筹资投工投劳,动工兴建各类水利工程36765处,新增恢复蓄水量3432万方,改善灌溉面积54.4万亩,修复水毁工程6048处,整治江河堤坝50.5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30平方公里,改造中低产田土12万亩,不断增强了我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财政支农坚持与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相结合。我区达县财政局根据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乡建公司村办站”的要求,重点支持县优质农产品中心、农药分装厂和青宁大堰等5个乡4...
我区各级财政部门充分认识加速农业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充分发挥财政职能,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坚持广筹资金,增加农业投入,近两年全区财政支农支出总额达12672.2万元,1993年为7003.3万元,比1991年递增24.3%,高于同期财政收入的正常增长幅度。对这些支农资金,我们按照“六个坚持”的原则使用,收到好的成效,有力地支持了农村经济发展。
——财政支农坚持与巩固和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我区农业基础设施较差,老化失修和洪涝水毁问题突出。针对这种情况,财政部门对覆盖面宽、农民一家一户、一村一社不能修建的重要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时予以支持。1992年至1993年,全区财政投入2181.2万元,并带动受益区农民筹资投工投劳,动工兴建各类水利工程36765处,新增恢复蓄水量3432万方,改善灌溉面积54.4万亩,修复水毁工程6048处,整治江河堤坝50.5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30平方公里,改造中低产田土12万亩,不断增强了我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财政支农坚持与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相结合。我区达县财政局根据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乡建公司村办站”的要求,重点支持县优质农产品中心、农药分装厂和青宁大堰等5个乡47个村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如1993年,达县财政局帮助县优质农产品服务中心筹资20万元,支持该中心与水稻主产区的部分村及青宁乡的柑桔园签订了农产品购销合同,在马家乡建立了800亩黑香糯基地,并开展产供销一条龙服务。该中心当年经销加工优质大米、柑桔等农产品20万公斤,经营收入16万元,实现利税5.6万元。
——财政支农坚持与科技兴农相结合。近两年,全区财政共安排专项资金768.8万元,培训农技干部、农业技术人员66.4万人次,实现农业技术承包面积23.9万公倾,农业先进技术推广应用面积13.9万公倾,推广先进农机具867台(件),重点支持88个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开展新技术服务。
——财政支农坚持与加速发展乡镇企业相结合。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强县富民裕财的必由之路,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地大力支持。我区大竹县财政局调整财政支农结构,增大对乡镇企业的投入比重,1991年至1993年共为乡镇企业筹集资金1067万元,投入比重由前三年的42%提高到63%,绝对额增加1.8倍,累计扶持了127户企业的300多个项目,新增就业5015人,新增年产值8330万元,新增年税利1183万元。去年以来,该县财政局先后三次为高家橡胶厂筹集资金25万元,支持其面向汽车、摩托车配件开发新产品,产品俏销,预计今年可实现产值700万元,利税80万元,比1992年增长10倍以上。
——财政支农坚持与发展特色农副产品基地建设相结合。我区开江县针对鲜果价格低、销售难的问题,决定发展银杏等干果基地建设,县财政拨出银杏科技推广经费5万元,筹集周转金20万元,建起200亩银杏苗圃和果园场,育苗突破100万株。他们规划以明月乡为主,抓好4个10万株的银杏基地乡镇、20个1万株的银杏村、2000个100株的银杏种植大户,三年内全县营造银杏园2.5万亩,并逐步从银杏的生产向加工延伸,把银杏基地建成县域经济的一项重要的支柱产业。
——财政支农坚持与支持农口事业单位兴办经济实体相结合。我区宣汉县财政局连续6年支持县农口事业单位围绕服务办实体,办好实体促服务,初步改变了农口事业单位“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困难局面。6年来,县财政共筹集资金748万元,扶持农口事业单位办实体,已建起年产3000吨的饲料厂、年产100万条的塑料编织袋厂、年产5万公斤商品鱼的水产示范养殖场、年产250吨的全脂奶粉厂,以及正在进行技改的复合肥厂等16个项目,已累计实现销售收入5600万元,上交税金250万元,实现利润278万元,其中1993年上交税金94万元,可满足300名农技推广人员的经费支出。这些经济实体的兴办,既大大改善了农口事业单位的服务条件,增强了自我发展后劲,又有力地支持了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缓解了财政支农资金的供需矛盾,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