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5-03 作者:丁国光赵建森
[大]
[中]
[小]
摘要:
为了增强乡镇企业的创汇能力,国家在1988年设立了“贸工农”基地建设贴息贷款,每年贷款规模为1亿元,每年财政贴息1000万元(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各半)。1988-1992年共安排基地建设项目749个,总投资16亿元,其中贴息贷款5亿元,企业自筹11亿元。全部项目完成后,可新增创汇16亿美元,平均每投入1元人民币新增创汇1美元左右。目前“贸工农”基地已成为我国四大出口产品生产基地之一。
为了扶持民族地区发展乡镇企业,国家在“八五”期间对乡镇企业贷款规模中用于民族地区的1亿元贷款给予财政贴息,每年贴息约1000万元(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各负担一半)。这对于促进民族地区乡镇企业发展将起到较大的作用。
为了摸清这两项贷款和贴息的落实、使用情况,我们对云南省进行了典型调查。
一、“贸工农”贷款贴息
对云南省的“贸工农”贷款贴息项目仅1993年安排过两个,即个旧焊料厂和宣威火腿罐头厂。个旧焊料厂是云南省乡镇企业中唯一的国家级出口企业。1979年10月建厂,从1985年开始出口精锡和焊料,产品远销日、美、英、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企业拥有固定资产原值649万元,自有流动资金430万元,职工336人。1992年出口创汇691万美元,1993年715...
为了增强乡镇企业的创汇能力,国家在1988年设立了“贸工农”基地建设贴息贷款,每年贷款规模为1亿元,每年财政贴息1000万元(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各半)。1988-1992年共安排基地建设项目749个,总投资16亿元,其中贴息贷款5亿元,企业自筹11亿元。全部项目完成后,可新增创汇16亿美元,平均每投入1元人民币新增创汇1美元左右。目前“贸工农”基地已成为我国四大出口产品生产基地之一。
为了扶持民族地区发展乡镇企业,国家在“八五”期间对乡镇企业贷款规模中用于民族地区的1亿元贷款给予财政贴息,每年贴息约1000万元(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各负担一半)。这对于促进民族地区乡镇企业发展将起到较大的作用。
为了摸清这两项贷款和贴息的落实、使用情况,我们对云南省进行了典型调查。
一、“贸工农”贷款贴息
对云南省的“贸工农”贷款贴息项目仅1993年安排过两个,即个旧焊料厂和宣威火腿罐头厂。个旧焊料厂是云南省乡镇企业中唯一的国家级出口企业。1979年10月建厂,从1985年开始出口精锡和焊料,产品远销日、美、英、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企业拥有固定资产原值649万元,自有流动资金430万元,职工336人。1992年出口创汇691万美元,1993年715万美元,在全省乡镇企业中居第一位。产品外销率1992年74.7%,1993年84.3%。1993年该厂获得贴息贷款110万元,财政贴息9.6万元。主要用于三个方面:一是从锡的电解液中回收铟,一年可回收400公斤,每公斤售价1700元,增加销售收入68万元。二是从锡电解阳极泥提取银、一年可提取2.5吨,交售银行每吨17万元,市场售价每吨22万元,按银行收购价计算可增加销售收入42.5万元。三是高纯锡生产,增加生产规模58吨。1993年这些项目仅部分完工,就增加产值420万元,增加创汇74万美元,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40人,增加销售收入总计615.5万元,新增利润345.7万元,税金30.2万元。
宣威火腿是云南传统的名特优产品。该厂1986年5月建厂,生产无霉火腿,从1990年1月开始出口,产品远销日、美、英、东南亚和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产品信誉好。到去年底该厂拥有固定资产原值597万元,其中固定资产负债109万元,流动资金160万元,职工151人。1992年出口创汇46万美元,1993年50万美元。产品外销率1992年71.8%,1993年69.9%。1993年该厂获得贴息贷款50万元,财政贴息4.4万元。主要用于续建软罐、玻璃罐、铁罐三条包装线。去年已完成部分项目。全部完工后,可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80人,可新增创汇30万美元,新增利润37.2万元,新增税收39.2万元。
二、少数民族乡镇企业贷款贴息
1993年对云南省安排的少数民族贴息贷款1200万元,财政贴息132万元(中央财政和省财政各半)。目前贷款已落实1000万元,还有200万元未落实,原因是个别地方的银行无资金。为了弥补这一缺口,省民委和财政厅同意对一些已安排的效益较好的贷款项目贴息。因而贷款和贴息已全部落实。
由于这笔贷款是在去年11月份才安排下去的,因而效益还没有体现出来。但贷款的安排主要围绕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政治稳定进行。具体地说是从以下方面安排的:一是从民族地区团结稳定的角度安排贷款项目。云南地处边疆,又是少数民族地区,国外势力对国内的渗透、影响很大,如贩毒、小宗教、械斗等问题较多,加之这些民族地区的经济落后,群众生活困难,因此稳定情况较差。为此在安排贷款时,有意识地对一些矛盾的热点地区效益较好的项目予以安排,以促进这些地方的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二是围绕少数民族脱贫致富安排贷款项目。云南省财政收入的65%来自卷烟,以前省级财政状况较好,但州县的贫困面很大。对这些贫困地区安排一些贴息贷款项目,主要是采矿业,既能改善地方财政状况,又能增加少数民族群众收入。三是围绕贫困山区发展市场经济安排贷款项目。例如孟连县的橡胶生产基地实行股份合作制经营,乡、村、组和个人等联合投资,对这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也给予了贴息贷款扶持。又如高明县大营镇的皮货市场,是西南地区第二大皮货市场,与少数民族经济、生活密切相关,但以前交易都在公路边进行,既影响交通又难以扩大规模。对此给予一定的贴息贷款,建立规范化的市场基础设施,以促进山区流通和生产的发展。随着这些项目的建成,对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从云南的情况看,地方对这两项贴息贷款是很重视的。首先,财政金融部门重视。用贴息贷款的办法,银行愿意贷款,财政也只需支付一定的利息,又达到了扶持乡镇企业的目的。省财政厅认为,只要中央财政提出对乡镇企业贷款贴息,省财政都积极执行,保证配套。该省财政不仅对去年的两项贴息都配套落实了,而且准备对1992年因中央有关部门工作未协调好而耽误了的少数民族乡镇企业贷款贴息予以落实。除完成与中央扶持乡镇企业贷款的配套贴息任务外,省财政还安排了大量的贴息资金引导银行贷款扶持乡镇企业,“七五”期间每年的贴息资金达1000万元,吸引贷款1亿多元;“八五”期间每年的贴息资金增加到2000万元,吸引贷款达2亿多元。省财政还要求地市州和县级财政根据自身财力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扶持乡镇企业贷款贴息。
其次,部门之间协作良好。这两项贴息贷款涉及的部门较多,如“贸工农”贴息贷款涉及乡镇企业主管部门、计委、外贸、财政、农业银行等,少数民族乡镇企业贴息贷款涉及民委、乡镇企业主管部门、财政、农业银行等,部门协作的好坏关系到这两项资金的使用和效果。在项目的比较筛选和申报、项目的地区布局、资金的投放时间、资金的使用和监督、效益的评估和反馈等方面,云南省各有关部门工作都抓得早、做得细,资金落实快。从已开始见效的两个“贸工农”技改项目来看效益是好的。
第三,基层的积极性很高。西部地区农村干部群众发展乡镇企业有很多困难和顾虑,最主要的是缺初始资金,乡镇企业难以起步;想贷款又怕还不了款。没有政府的组织、引导和扶持,乡镇企业是很难发展起来的。两项贴息资金正体现了这些方面的作用。了解这两项政策后,很多县乡党政领导极为重视抓项目的规划和组织,一些乡镇企业空白的乡村也敢于根据自身的优势筹办乡镇企业,一些有一定发展外向型企业条件和基础的乡镇企业,也积极争取扩大外向型企业规模,提高产品创汇水平。
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这两项贴息贷款对于促进乡镇企业发展,尤其是对于促进外向型乡镇企业发展和民族地区乡镇企业的发展,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也有改进的必要。
对“贸工农”贴息贷款的使用范围进行调整,集中用于中西部地区发展外向型乡镇企业。1992年、1993年国务院召开了全国乡镇企业会议,并作出了加速中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发展的决定。扶持中西部乡镇企业发展,当然包括扶持中西部地区的外向型乡镇企业发展,中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有很多的传统名特优产品,经过改造提高,就能出口创汇,而且能带动其他乡镇企业的发展,提高乡镇企业的水平。自1988年建立“贸工农”技术改造贴息贷款以来,其重点一直在东部沿海地区,对中西地区的贷款很少。考虑到东部地区外向型乡镇企业的水平较高,自力更生发展外向型产品的能力较强,可以不依靠贴息贷款,财政也不必对其贷款贴息。但中西部外向型乡镇企业还未起步,或刚起步,贴息贷款的扶持作用还很大,还有必要进一步扶持。
对少数民族地区乡镇企业贷款的贴息管理办法适当改进,鼓励各地区努力落实这项贷款。目前对该项贷款的贴息是随贷款规模计划而定的。有的省区、地州、县有信贷规模而无信贷资金,结果中央财政给了地方财政贴息,但因贷款未落实而贴息资金用不出去。今后在适当照顾各省(区)大体平衡的情况下,凭实际贷款凭证,多贷款则多贴息,少贷款则少贴息,以把这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发挥贴息贷款资金的效益。
配合中央有关部门加强对这两项贴息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在这两项资金的管理中,“贸工农”贴息贷款部门协调管理比较好,每年资金安排得比较早,有利于企业尽快使用资金,但对这项贴息贷款的使用效果和存在的问题缺乏比较全面和深刻的了解。少数民族贴息贷款由于开展时间较短,管理工作还未走上规范化科学化轨道,贷款规模和贴息资金下到地方时间较晚,影响了项目的安排和资金的使用。今后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使这项资金的管理更加规范化,尽早将资金落实到项目,并对这项资金的使用及效益加强调查和反馈,以提高管理水平。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