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5-03 作者:岳兴平 杨茂云 唐爱萍
[大]
[中]
[小]
摘要:
在国民经济快速推进的宏观背景下,乡镇,尤其是内陆欠发达乡镇,如何尽快缩小与沿海地区的发展差距,走出财政收支拮据的窘境,已成为事关发展与稳定大局的现实问题。围绕这一主题,我们到湖北省谷城县石花镇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调查分析。该镇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勇于探路子,奋力抓发展,闯出了一条内陆乡镇财政经济的崛起之路。1993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4.78亿元,财政收入487万元,农民纯收入1132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3.2倍、1.7倍和1.18倍。
一、立足实际,走特色之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开放、搞活政策的推动下,全国乡镇经济显露出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崭新态势,先后脱颖而出的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等倍受人们的青睐。地处内陆的石花镇并没有盲目趋同,而是根植于本地财政经济实际,在全国经济的大走势中分析比较自己的优势,选择以构造富有弹性的经济结构为主体,走多元发展的特色之路。
过去石花镇经济结构单一,既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也不能有效开辟财政的增收源泉。新的发展战略确立后,他们首先致力于多种产业的发展,在快速发展乡镇工业,培植骨干财源的同时,大力推进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市场化,壮大母体财源;奋力振兴第三产业...
在国民经济快速推进的宏观背景下,乡镇,尤其是内陆欠发达乡镇,如何尽快缩小与沿海地区的发展差距,走出财政收支拮据的窘境,已成为事关发展与稳定大局的现实问题。围绕这一主题,我们到湖北省谷城县石花镇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调查分析。该镇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勇于探路子,奋力抓发展,闯出了一条内陆乡镇财政经济的崛起之路。1993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4.78亿元,财政收入487万元,农民纯收入1132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3.2倍、1.7倍和1.18倍。
一、立足实际,走特色之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开放、搞活政策的推动下,全国乡镇经济显露出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崭新态势,先后脱颖而出的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等倍受人们的青睐。地处内陆的石花镇并没有盲目趋同,而是根植于本地财政经济实际,在全国经济的大走势中分析比较自己的优势,选择以构造富有弹性的经济结构为主体,走多元发展的特色之路。
过去石花镇经济结构单一,既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也不能有效开辟财政的增收源泉。新的发展战略确立后,他们首先致力于多种产业的发展,在快速发展乡镇工业,培植骨干财源的同时,大力推进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市场化,壮大母体财源;奋力振兴第三产业,拓宽再生财源,以充满活力的多维生长点共同撑起财政经济的大厦。1993年,二、三产业在财政经济结构的比重达到80%,第一产业所占的份额虽有下降,但仍保持较高的增幅,农业总产值比1992年增长12%,避免了工兴、商活、农弱的此消彼长的弊端,为财政经济的整体推进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就乡镇工业而言,30多家镇办工业企业,许多工厂出现了一业为主,多种经营,跨行业开发新品种的趋势,如建设实业公司开发铝型建筑材料,蓄电池厂开发化工产品等。就农业经济而言,在稳定粮棉的基础上,致力开发蔬菜、花卉、茶叶、水果等名优特新品种,产值达到4745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5.2%。产品、产业结构的多姿多态,能够积极主动地适应市场的多种需求和多种变化,此业疲软,彼业坚挺,一品损失,多品补偿,从而减少了风险,保证了财政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石花镇较早地提出在所有制结构上不看比例看发展,哪个轮子转得快,就让哪个转,不拘一格求发展。目前无论第一产业,还是第二、三产业,既可以国家、集体办,也可以个体私营办,或者国家、集体、个体联合办,既可以独资、合资,也可以多方投资合作。目前,全镇已发展股份合作制企业141家,个体私营企业10072户,1993年实现产值1.6亿元,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格局。1988-1993年,全镇经济保持了30%的递增速度,其中1993年实现了翻番发展,雄居全县第一。
二、高点起跳,释放第一生产力的助推能量
石花镇在开掘财政经济跃迁的进程中,摒弃了传统的依靠物质消耗的增长方式,大量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乡镇企业,用先进适用技术武装农业。
第一,以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乡镇工业。近几年来,先后引进中频电源感应化钢、真空冶炼电解铅等134项新技术、新工艺,引进直流弧电焊机、液压机等500多台(套)具有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的先进设备,新上了高中档皮鞋、石英沙酸洗等27条机械化生产流水线,使全镇工业企业脱胎换骨,跃入了现代大工业行列,为参与竞争、覆盖市场奠定了雄厚的技术基础。镇精铸厂从华中理工大学引进了在国内具有领先水平的汽化膜负压铸造新技术,开发生产集中装角件,产品达到国际标准,远销美国、新加坡等7个国家和地区。
第二,以提高产品附加值为目标,高标准开发新产品。为彻底改变企业产品档次低、附加值低的落后状况,石花镇坚持按高标准组织生产,用高标准组织攻关。目前,有19家企业、20多个产品采用国际标准,80%以上的产品按国标进行生产,向生产的标准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同时,本着“规划一代,研制一代,开发一代,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的原则,先后开发出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高新产品147个,50多个获部优、省优,20多个畅销海内外,新增产值2亿多元,占工业产值的40%以上。
第三,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高效益开发农业资源。石花镇从引进推广优良品种入手,纵深实施科技兴农,大幅度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目前,全镇农副产品,包括粮棉、猪禽鱼等都实现了品种良种化、栽培科学化、管理规范化,促进了传统农业向“一优两高”农业的转变。1993年,全镇吨粮田面积达4.2万亩,占耕地面积的93%,千元田面积2.3万亩,占52%,开辟了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第四,以实施“换脑工程”为主体,高度重视开发人才。1989年以来,镇政府和企业累计投资600多万元,兴办20多所职业技术学校,2个电大班和10个厂办技术实验中心,选派1 100多名职工到全国26所大专院校,对口大中型企业深造。目前,全镇已有1600多人获中级以上技术职称,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35%。有2000多农民获农民技术员称号。
三、外向拓展,加速与国际市场的接轨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内陆乡镇财政经济的振兴也愈来愈离不开国际市场的拉动。石花镇敏锐地抓住扩大开放的契机,积极参与国内外经济大循环,实现了由内向封闭型向外向拓展型的转变。
1.创办商贸开发区,举起对外开放的“龙头”。内陆乡镇由于区位上的劣势,不可能一下把整个区域推向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石花镇从这一现实出发,以创办开发区为窗口,在一定区域内实行制度创新、机制创新、产业创新,以开发区推进全镇财政经济的整体发展。通过筑巢引鸟、引鸟筑巢的双向拓展,建成开发区面积250亩,招商引资3000万元,500多家客户在这里“安家”,1993年成交额突破1000万元,1995年可达1亿元,提供税费2000多万元。
2.发展“三资”企业,培植对外开放的企业样板。目前全镇兴办“三资”企业5家,外商投资1000多万美元。“三资”企业的兴起,不仅培育了新的经济生长点,更为重要的是引进了先进的管理机制、营销机制,为在经济运行机制上加速与世界经济接轨创造了条件。目前,全镇镇属企业都以’三资”企业为样板,加快转换经营机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3.拓展出口创汇,壮大对外开放的实力。八十年代中期以来,石花镇就致力于国际市场的开拓,带动财政经济的发展,现已有“骆驼蓄电池”、“仙石”涤细布等10多个产品飘洋过海,远销欧美、日本、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创汇企业4家。1993年,出口创汇2000多万元,占全县出口创汇总额的一半以上。
4.广泛“挂靠联引”,延伸经济发展的链条。石花镇在扩大对外开放的进程中,坚持“双向拓展”,既向国外开放,又向国内开放,从而有效地把大城市、大企业、大专院校的资金、技术优势和农村的劳力、资源以及乡镇企业的经营机制优势嫁接凝聚在一起。几年来,全镇有23家企业跻身于东风汽车集团和其它全国性经营集团,29家企业与100多所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技术协作关系,与10多个地区实行了资金、技术、人才、劳力和资源的全方位联合,引进各类技术人才800余名,资金4000多万元,联合开发新产品20多项,其中国家“八五”攻关项目5项,不仅在联合中解决了资金、技术的瓶颈制约,而且增加了石花的知名度和信誉度。
四、艰苦奋斗,自我积累
内陆乡镇一般经济基础薄弱,发展条件较差,在这样的背景下,要尽可能快地振兴地方财政经济,除了具有敢闯敢冒、勇于争先的气魄和胆识外,还必须有脚踏实地,发扬光大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石花镇正是坚持了这种精神。
第一,立足于艰苦创业,走自我积累、自我发展之路。石花镇的财政经济,尤其是乡镇企业是白手起家,逐步积累,滚动发展。无论是在创业的起步阶段,还是在扩展的腾飞时期,他们都把艰苦奋斗作为创业、兴业的基石,坚持艰苦创业的传统不丢,坚持勤俭治厂的方针不丢,坚持自我积累,自我增值的途径不丢,有效地协调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不分光吃净,不铺张浪费,使经济的发展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和持久的精神动力。镇棉织厂是在4台缝纫机、17名职工的基础上起步的,在近几年的开发建设中,他们以不乱花一分钱的精神,仅在1993年的扩建改造中,企业职工义务完成土石方7500多万立方米,节约投资100多万元,这样使企业由小到大,由土到洋,在自我积累、自我增值道路上迅速成长壮大,在全国纺织行业不景气的大气候下,1993年完成产值3000万元,出口交货1000多万元,积累自有资金800多万元。目前,全镇镇属企业的固定资产达到6000多万元,自有资金4000多万元,积聚了一定的抗拒市场风浪的实力。
第二,立足挖潜改造,走内涵扩大再生产之路。石花镇坚持对新上项目进行严格的评审论证,不盲目上马,不乱铺摊子,避免无效投入和浪费,走投入少、见效快、产出高的扩大再生产路子。他们以镇属33家企业为基础,大规模进行扩建改造。1985年以来,每年用于企业技改的投入3000万元左右,虽然没有兴办新厂,但是企业扩张的速度快,效益好,普遍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到1993年,产值过1000多万元的企业达10家,过5000万元的2家,一家被授予“全国先进乡镇企业”,5家被评为“全省先进乡镇企业”。
第三,立足提高效益,走速度、效益、素质同步进行之路。石花镇在全面发展财政经济的过程中,坚持三个结合,三个为主,即量的扩充与质的提高相结合,以质的提高为主;外延扩展与内涵发展相结合,以内涵发展为主,投资拉动与依靠科技进步相结合,以依靠科技进步为主。在具体操作中,把产品合格率、优质品率、产销率、资金周转率、资金利税率、产值利税率作为考核经济工作的主要指标,并把考核情况与党政干部和企业负责人的经济利益挂起钩来,保证各项指标落到实处,从而促进了财政经济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1993年,企业实现利税1450万元,产值利税率为6.9%,超过全县、全省平均水平,步入了速度、效益、素质同步提高的新的发展阶段。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