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河尖乡,位于豫皖二省交界处,淮河、史河、泉河在此交汇,三面环水,戏称“好望角”。此乡地域偏僻,又是淮河的行洪区之一,历史上十年九涝,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文化落后,经济发展缓慢,财政入不敷出,是有名的老灾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三河尖乡被信阳地区确定为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之后,财政所在乡党委、政府的直接领导下,打破传统的财政工作模式,积极投入市场经济大潮之中,使财政工作年年上台阶。1992年完成财政收入72.1万元,比上年增长19.5%;1993年财政收入又比上年增长23.1%。乡财政所多次被评为县财政系统先进单位。
三河尖乡有着大面积的滩涂洼地,盛产柳条,群众擅长传统的编织工艺。乡财政所瞄准这一优势,将其作为龙头产业,实行重点倾斜,千方百计筹措资金,解决柳编生产中的实际困难。截至1993年,三河尖乡财政所围绕柳编生产先后投放资金260万元,扶持柳编业由小到大、由分散到集中、逐步走向规范化、集团化,建立了“河南省翔宇柳制品总公司”,初步形成了贸工农一体化,产销一条龙的发展格局。三年来,全乡柳编业累计创造产值3600万元,创税利1500万元,创外汇67万美元,上交财政收入也有大幅度增长,一批贫困户由此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1991年三河尖乡遭受特大洪水灾害之后,财政所立即投入资金22万元,帮助企业从内蒙古购进30吨柳条,全部无息贷放给农户,既帮助企业、灾民搞好生产自救,战胜自然灾害,又保证了销售合同的完成。财政所急生产之所急,想生产之所想,1992年又筹措资金42万元,专门引进包装、烘干、喷漆等机械设备,促进柳编产:品向深加工、高档次发展,增加市场竞争能力。1993年,他们投入资金66万元,重点进行柳编基地的建设。该乡的“河南省翔宇柳制品总公司”所居的13个厂家中,柳制品工艺厂的发展尤为显著。这个厂初建伊始,一穷二白,自1991年起,经乡财政的扶持,不断发展壮大。仅1992年秋季广交会上,该厂的柳编染色产品倍受外商青睐,成交额突破百万元。现在这个厂的产品已由初期的儿十种发展为近500种,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24个国家和地区,该厂厂长也被选为全国第八届人大代表。
目前,三河尖乡的柳编业已普及全乡,形成燎原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