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5-05 作者:牛二红 贺高明
[大]
[中]
[小]
摘要:
国有企业改革既涉及到产权制度等敏感问题,还在很大程度上受企业效益低的制约。企业效益低,对改革的承受能力小,往往使很多改革措施难以顺利出台。当前,从整个企业来看,国有企业亏损严重,有的企业甚至资不抵债,长期“带病”运转。因此,深化企业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化企业制度,必须对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低下的问题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一、效益低下的表现
当前国有企业效益低下集中表现为“五靠”,“五靠”的要害是侵蚀国家资财,蚕食财政收入。
1.靠拖欠贷款。以山西省为例,截至1993年11月底,山西全省工商企业流动资金贷款余额171.8亿元。至9月底,逾期贷款17亿元,欠交银行利息7亿元。根据1993年上半年普查,全省工商银行系统有70.2亿元资金被占用。其中:呆帐1.35亿元,风险贷款14.2亿元,挤占挪用38.9亿元,逾期贷款13亿元,超储占用2.7亿元。
在企业贷款占用十分巨大的同时,贷款需求的增长势头有增无减。据山西省人民银行对全省1241户工业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调查,从1988年到1992年,工业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平均每年以24.3%的速度递增,而同期工业产值每年基本保持在8%左右增长,贷款增长速度大大高出产值增长速度。与...
国有企业改革既涉及到产权制度等敏感问题,还在很大程度上受企业效益低的制约。企业效益低,对改革的承受能力小,往往使很多改革措施难以顺利出台。当前,从整个企业来看,国有企业亏损严重,有的企业甚至资不抵债,长期“带病”运转。因此,深化企业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化企业制度,必须对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低下的问题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一、效益低下的表现
当前国有企业效益低下集中表现为“五靠”,“五靠”的要害是侵蚀国家资财,蚕食财政收入。
1.靠拖欠贷款。以山西省为例,截至1993年11月底,山西全省工商企业流动资金贷款余额171.8亿元。至9月底,逾期贷款17亿元,欠交银行利息7亿元。根据1993年上半年普查,全省工商银行系统有70.2亿元资金被占用。其中:呆帐1.35亿元,风险贷款14.2亿元,挤占挪用38.9亿元,逾期贷款13亿元,超储占用2.7亿元。
在企业贷款占用十分巨大的同时,贷款需求的增长势头有增无减。据山西省人民银行对全省1241户工业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调查,从1988年到1992年,工业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平均每年以24.3%的速度递增,而同期工业产值每年基本保持在8%左右增长,贷款增长速度大大高出产值增长速度。与此同时,百元贷款提供的利税也在逐年下降,到1992年末,每投放1元贷款只能提供0.258元利税,比1988年的0.478元低0.22元。
许多企业靠拖欠银行贷款来变相侵蚀财政收入,维持自己表面的产值增长和实际的虚盈实亏。从效益方面分析:以1992年贷款利税率比1988年每元少创造0.22元算,仅此一项,一年要减少利税27.23亿元。企业躺在银行怀里吃财政,已成为当前急需深化改革的重点。
2.靠拖欠税款。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每年90%以上的财政收入主要通过税收机关组织实现。古今中外,皇粮国税、按时缴纳应成为人们遵从的基本准则。但近年来,国有企业拖欠税款却成为我国经济生活中的普遍问题。据资料表明,至1992年底,山西省仅预算内工业企业就欠税4.04亿元,占国有工业企业年末应交税款21.43亿元的18.85%。尽管政府和财税部门在制定并落实各项清欠计划和措施的同时,要求严肃结算纪律,改进结算服务,严格按税、货、贷、利顺序首先收缴税款,确保各项税收及时足额入库,但仍有一些企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久欠不缴,加剧了财政支出矛盾。
3.靠拖欠货款。由于产品大量积压和销售不畅,企业不仅靠“拖欠贷款”和“拖欠税款”来维持其艰难运转,而且相互之间还大量占用各种货款,“三角债”的问题前清后欠,久理不完。据山西工商银行1993年第三季度报表反映,截至9月底,1443户国有工业企业中,“人欠”货款已达96.6亿元,“欠人”达77.4亿元,相抵后“人欠”近20亿元。由于占用货款,既有本省企业间的相互挤占,又含与外省企业间的往来拖欠,但不论涉及哪一级企业和地区,这个“死结”不解,就很难缓解财政困难,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
4.靠拖欠工资。工资是企业职工的劳动报酬,是实现活劳动再生产的必要条件。近年来,由于企业产品积压、负重运行,一部分企业已由囊中羞涩变为山穷水尽,许多亏损企业不得不通过拖欠职工工资来换取企业的暂时运行。据有关专家反映,到1993年10月末,山西省预算内国有企业亏损352户,大部分发不了或不能如期发放工资。一些地县企业拖欠工资更为严重。据临汾地区反映,全区17个县市都存在拖欠工资现象。
5.靠“吃老本”。许多企业靠“该提不提”、“该摊不摊”、潜亏挂帐来形成虚假经济效益,造成国民收入虚分配、企业虚盈、国家虚收、企业虚留,而最终只能是将国有资财的“老本”吃掉、吃光,给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和有序运转造成严重障碍,造成后继财源匮乏。据统计,截至1991年底,山西省预算内工业企业,有潜亏及财务遗留问题31.15亿元,其中潜亏22.54亿元,占72.36%,处理积压损失和明亏挂帐8.6亿元。
二、形成原因
形成“五靠”的主要原因是“五重”。直观地看,企业承载着“五重”,实质上“五重”的真正承担者还是财政。
1.遗留包袱沉重。据1992年有关部门对山西预算内工业企业一项调查统计表明,基建、技改贷款余额54.27亿元(其中逾期贷款9.08亿元),加上潜亏22.54亿元和明亏及处理积压产品损失挂帐8.6亿元,三项合计85.31亿元。一些企业产品单一,供大于求,只好以售价低于成本亏本出售,致使企业包袱越背越重。包袱形成原因,有些属企业本身造成,有些则属外部环境所致。太原重型机器厂,是山西大型骨干企业,技术力量、加工能力均居全国领先地位。但由于全国机械行业加工能力过剩,这个厂在产品销售招标中被迫压价竞标,加之产品生产周期长、原材料、电费不断提价,使得每生产一台大电铲亏损100多万元,致使该厂潜亏及财务遗留问题高达8229万元。1993年1至10月底,虽经多方采取措施减亏,仍新增亏损663万元。
2.各种负担繁重。企业负担繁重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上缴负担偏大:据对山西调查的10户企业统计,1992年交纳的税、利、费、基金占到企业实现利税的87.36%,企业实际留利不足13%。由于留利不足,企业只得靠贷款基建和技改。二是社会负担偏重:据有关调查表明:95%以上的企业拥有食堂、浴室和职工住房,85%以上的企业拥有医院和医务室,83.6%的企业拥有托儿所和幼儿园,还有70.5%的企业拥有娱乐设施,有65.5%的企业拥有小商店,另外还有20%左右的企业拥有自己的学校,一些大企业还拥有公安、消防、检察以及统战部、武装部等等,一应俱全。每年企业要拿出全年实现利税的10%来支付这些社会服务机构所需的费用。三是职工福利所占比重偏高:据统计,山西省预算内企业离、退休人员的离、退休金、医疗卫生费、护理费、丧葬抚恤救济费和各种补贴,相当于企业年实现利税的9.15%;为富余人员从企业岗位上分离开支的工资、福利和转岗培训、三产投入占企业当年实现利润的10%;为在岗人员支出的医疗卫生费、丧葬抚恤救济及生活困难补助费、集体福利设施、集体福利事业补贴、其它补贴等,占到职工工资总额的36.94%,超过应提福利基金的一倍多。
3.产品积压严重。据对山西1382户预算内工业企业清查,到1992年3月底,产成品资金占用额36.4亿元。其中,产成品损失净额13.2亿元,占产成品资金占用额的36.46%,相当于全省预算内工业企业两年实现利润的总和。国有企业由于产品大量积压,亏损严重,使财政补亏不断增加。
4.短期行为趋重。造成短期行为的客观因素是:承包指标不科学,有些部门过分强调产值和实现利税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企业经营行为短期化。只追求当年利益和近期效益,不在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引进上下功夫,抑制了产品结构的良性调整。主观因素是:承包经营者的经营思想不端正,不在技术开发、管理提高上下功夫,而是虚列销售、弄虚作假,该摊的不摊,该提的不提,随意调整利润,以虚盈来骗取社会荣誉和物质好处,致使全省工业企业在第一轮承包期内形成潜亏及财务遗留问题34.8亿元,占全部损失总额的54%。一些企业为保承包任务完成,保职工收入和福利增加,不仅不去积极处理以前年度的财务遗留问题,而且连任期内的财务问题也不努力处理,财务监督职能丧失,使问题一搁再搁,包袱越背越重。
5.管理漏洞加重。形成企业漏洞加重的原因,既有基础管理差,跑、冒、滴、漏严重的因素,又有企业经营者重生产、轻管理,把眼睛只盯在外部条件的改善上,总想要求国家减税让利,忽视和放松了企业内部管理的因素。山西省有关部门在对预算内工业企业清查中发现,仅因管理不严造成的盘亏、报废损失和呆死帐损失就分别有9.8亿元和8.2亿元。
三、改革对策
上述问题表明,现有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长期带病运转,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采取分步实施的办法,先解决遗留问题,再解决根本问题,并减轻企业负担,逐步转变企业经营机制。
1,解决遗留问题。解决遗留问题总的原则是:谁形成谁解决。属于企业方面的潜亏及财务遗留问题,首先通过转换经营机制,提高经济效益,在订出切实可行计划的基础上,在计划期内逐步自行消化。属于财税部门应拨、应补、应退资金,各级财税部门要作出分年拨补计划,按期拨补。对于生产企业产成品的盘亏、报废、毁损和成本高于售价的损失,实行挂帐停息。其余财务问题在计划期内银行不加息。对应提未提费用,不再补提。对商业、外贸企业挂帐损失,要通过深化体制改革,搞好多种经营和工贸结合来消化。
2.解决根本问题。国有企业要适应市场瞬息万变、技术突飞猛进的外部环境,根本出路在于转换经营机制,建立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运作机制和功能。否则,就谈不上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的生存和竞争。基本思路是:对大中型企业,在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基础上,推行股份制,并按照企业财产构成,可通过多种组织形式实现。对具备条件单一投资主体的企业,可依法改为独资公司,多个投资主体的可依法改为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某些特殊产品的公司和军工企业应由国家独资经营,支柱产业和基础产业中的骨干企业,国家要控股并吸收非国有资金入股,以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和影响范围。要建立行业性控股公司,在董事会的领导下,发展一批以公有制为主体,以产权联结为主要纽带的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股份集团公司。对小型企业通过国有民营或国有私营的形式实现企业经营机制转换。采取国有民营、国有私营办法,首先,要由国有资产部门及有关方面代表对企业资产进行检查评估,界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净值、流动资金和其它专项资金数额,并形成规范文件,以强化对国有资产保值的法人责任。其次,合理确定出租或出售基数。要变以上缴利税为主的单项指标出租为全面反映企业综合经济效益的复合指标出租,包括国有资产增值、技术进步要求、资金利税率、劳动生产率等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出租、出售基数应大体与资产评估结果相符。在确定基数时,还应与同行业、同类企业作横向比较。第三,公开进行招标或拍卖。只要符合投标竞争条件,能履行租赁抵押制度或缴纳出售金者,签订合同经公证生效后,即成为企业法人代表,对租赁或出售企业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样做的好处:一是既将企业的责权利与经营者的利益捆在一起,又挣脱了臃肿政府机构对企业的过多干预;二是既减轻了财政补亏负担,又减少了银行低息贷款;三是既防止了国有资产多渠道向个人手中渗漏,确保国家资产保值,又便于国有资产存量合理组合、优化配置。
3.减轻企业负担。企业负担减轻的关键是区分合理负担与不合理负担,重点是减轻其它部门向企业征收的名目繁多的基金和费用,社会各团体机构向企业的社会性摊派,以及各主管单位和实权单位以各种名目对企业留利的侵蚀。国家管理监督部门要定期检查企业合理负担数额,解决和清理企业的额外负担。对于企业办社会和“低工资”高福利等问题,则要在企业深化改革中,通过机制转换,发展三产来逐步加以理顺。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