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们从三台的基本县情出发,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及时完善农业投入机制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支柱产业,抓好科技开发,疏通流通渠道,使全县农业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旺景象。1992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实现12.4亿元,比1988年增长33.8%;乡镇企业总产值实现10.49亿元,比1988年增长133%;粮食、棉花、油料、蚕茧、水产、生猪产量跃入全省农业县20强和全国农业县100强之列;蚕茧、油料总产量已连续3年名列全省第一,1992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4.18亿元,比1988年增长47.6%。经济的发展,为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实现收支平衡奠定了基础。1992年财政收入达到6935万元,比1988年增长57%,县可支配财力在“六五”的基础上翻了一番,县财政已连续7年保持收支平衡。
一、完善农业投入机制,确保农业稳步发展。我们针对三台县农业资金筹集渠道狭窄,部门配套资金难以落实等情况,采取有力措施建立和完善以财政投入为启动,集体投入为补充,农民投入为主体的农业投入机制。在财政投入上,确保预算内安排的支农资金逐年增长,农林特产税收入的全部、县财政机动财力的20%以及镇乡财政超收分成的40%也都用于农业,并依据政策足额征集农业发展基金,严格管理各类支农资金和支农周转金。在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下我们又积极诱导集体经济组织增加农业投入,广泛筹集社会闲资游资投向农业。仅1992年全县129个农村合作基金会就拆借和投放了农业生产资金8000多万元。在吸引农民投入上,本着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无论是投资还是投劳,一律不搞统一摊派。在引导农民增加种、肥、药及中小农具的投入的同时,我们还引导农民增加科技投入,比如由农民请农技部门和科技人员直接对其实行有偿服务来增加农业投入的科技含量。此外,我们还积极吸引外资,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和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贷款发展农业。
在1989-1992年的三年时间里,我们通过上述渠道共筹集了7218万元资金,投入农业(不含农业合作基金会的投入),其中财政资金2200万元,占投入总量的30.5%。建立健全了115个乡镇林业站、农机站、水利站、畜牧站、农技站,装备了115个机防植保队和50个农民电教培训中心,完善了292个村级农资科技综合服务站和庄稼医院,使全县上下形成了以县为龙头、乡为骨干、村为基础的上下结合、内外结合的多功能社会化服务网络。此外,还改造了中低产田22万多亩,建“双千田”、“吨粮田”50万亩,营造防护林70万亩。这些社会化服务措施和农田基本建设,为增强农业后劲,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面向市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我们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基础上,还根据市场和工业发展对农产品的要求,对种养业的内部结构进行调整,引导农户在完成国家任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水面、荒滩、荒坡、荒山等非耕地资源优势和多种经营、支柱产业优势,搞集约化成片综合开发。与此同时,继续抓乡镇企业的内部结构调整和优化。一是利用蚕茧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丝绸企业,形成了缫丝、织绸、印染、加工成品“一条龙”的生产格局,使吨茧增值3倍以上。二是利用粮、油、果、畜禽资源,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全县已形成年产值达4亿元的生产规模。三是利用砂石、页岩资源,发展建材业,从而推动了乡镇建筑业的发展,全县乡镇建筑建材业的产值已超过5亿元。
三、建立商品基地,发展支柱产业。开发商品基地,发展支柱产业,促进集约化规模经营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的根本途径。我们在农业区域综合开发总体布局的基础上,狠抓了以粮、棉、油、蚕桑、畜禽、水果、水产、药材等10大支柱产业为主的商品基地建设。按照生产专业化、种植科学化,品种良种化,经营集约化,产品商品化的要求,集中人、财、物力,在全县择优建设了20个年产茧5000担的优质蚕茧基地乡,45个植棉3000-5000亩的优质棉基地乡,18个名优水果基地乡,7个水产集约开发基地,20个节粮型畜牧基地乡,4个竹草编开发区,以及名贵中药材开发区和红薯开发区。全县每个乡镇都有1-3个人均收入400元以上的骨干农业商品,形成了一乡一镇一品的各具特色的优质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商品农业的发展,为全县工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资源,从而形成了以茧丝绸、食品加工、农机化工、竹草编织为主的年产值亿元以上的8个骨干拳头产品,促进了工业振兴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并使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商品基地逐步形成了专业性商品市场。工业开发上也形成了以丝绸为主的36个年产值1000-5000万元的骨干企业,初步显示了由资源优势到产品优势和商品优势,再到市场优势,最后体现出规模效益优势的商品经济新格局。
四、抓科技开发,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综合开发农业必须综合利用多学科、多专业、多环节的实用技术。为此,我们县财政每年投入100万元用于引进科技人才及组装推广各类适用技术。
我们坚持立足本县、面向全国,广泛培育和吸引人才,并制定了技术、物资、奖惩三挂钩、三配套的10条鼓励政策,使科技人员愿意来、留得住、热心干。几年来,全县共吸引了260多名专家教授来县从事科技开发,在他们的帮助下,组装、配套了25套96项先进实用技术,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与此同时,我们积极推行农业科技集团承包,仅1992年,全县就组建了各类农业科技承包集团64个,承包各类开发项目97个,收到了预期的效应。如“棉花大王”潘兴隆牵头组织了1034个有植棉经验的农民技术员承包了5个县155个乡镇的28万多亩棉花,占全省植棉面积的17%,承包的棉农向国家交售皮棉42万担,亩平售棉77公斤,比上年增长75.2%。
五、培育农产品交易市场,疏通流通渠道。我们既注重抓高效农业的发展,又注重强化农产品的销售,抓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疏通流通渠道。一是着力增强各级政府的大市场,大流通意识,巩固发展与县内外、省内外特别是沿海地区的经济合作,今年以来,全县就在沿海和三北地区发展外向型合作项目22项,总投资4 300多万元,使大批农产品打入了省外和国外市场。二是大力兴办市场,建立健全流通网络。在近三年间,县财政共投入500万元引导资金,在全县城乡建立了大小市场、商场200多个,去年又新建了14600平米的凤凰山综合交易商场,在去年秋交会上,成交额达1.7亿元。三是组织和壮大农产品流通队伍,融农产品购销于一体。据统计全县从事农产品贩运的人员达到2万多人,仅贩运鲜鱼的就有1100多人,使全县360万公斤鲜鱼运销到了重庆、西安、郑州等地。四是建立农产品产购销联动机制。农产品购销部门与商品生产基地、专业农户密切配合,及时向生产者提供准确、及时的市场信息,引导农民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使农副业的效益通过流通得以实现和提高。1992年,全县社会零售商品总额达到6.98亿元,集市交易成交额达到1.94亿元,外贸出口总额达到888万元,分别比1991年增长14.8%、21%和9.9%,各项指标均创历史最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