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5-05 作者:张国民 吕恒心
[大]
[中]
[小]
摘要:
河南省新郑、临颖、汝南三个县是典型的农业区,经济发展较为缓慢,财政比较困难。近年来,这三个县在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以深化农口单位改革为突破口,按照“小政府、大服务”的改革目标,走出了一条精简机构,完善职能,兴办实体,强化服务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新路子。
三个县农口单位改革的主要作法是:
(一)改革单一的行政管理体制,向管理、经营服务型转变。改革的核心是简化行政职能,强化服务职能,建立以利益机制为纽带的服务组织。主要形式有两种:一是撤销县级农、林、水、机各行政局,成立大农委,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下设农、林、水、机等各类服务站,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二是仍然保留行政局,但撤并内设机构70%以上,精简行政人员80%左右,成立公司或中心。公司或中心作为经济实体,具有法人地位,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如临颖县农、林、水、机各部门原有43个行政科室,402名行政人员,撤并成13个科室,106名行政人员,分别占原有行政科室和行政人员的30%和26%,296名行政人员全部分流到实体从事生产经营服务。
(二)围绕新兴产业和“两高一优”农业的发展,打破行业、部门界限,围绕产前、产中、产后系列...
河南省新郑、临颖、汝南三个县是典型的农业区,经济发展较为缓慢,财政比较困难。近年来,这三个县在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以深化农口单位改革为突破口,按照“小政府、大服务”的改革目标,走出了一条精简机构,完善职能,兴办实体,强化服务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新路子。
三个县农口单位改革的主要作法是:
(一)改革单一的行政管理体制,向管理、经营服务型转变。改革的核心是简化行政职能,强化服务职能,建立以利益机制为纽带的服务组织。主要形式有两种:一是撤销县级农、林、水、机各行政局,成立大农委,履行行政管理职能,下设农、林、水、机等各类服务站,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二是仍然保留行政局,但撤并内设机构70%以上,精简行政人员80%左右,成立公司或中心。公司或中心作为经济实体,具有法人地位,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如临颖县农、林、水、机各部门原有43个行政科室,402名行政人员,撤并成13个科室,106名行政人员,分别占原有行政科室和行政人员的30%和26%,296名行政人员全部分流到实体从事生产经营服务。
(二)围绕新兴产业和“两高一优”农业的发展,打破行业、部门界限,围绕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把生产经营与市场联结起来,组建贸工农、产供销一条龙的专业服务组织。如临颖县组建了蔬菜公司,围绕全县的瓜菜生产,日光温室建设,从发展基地入手,开展技术培训、引进繁育和提供良种、技术指导、联系市场、组织销售等配套服务。
(三)改革乡镇站管理体制,将县直农口各部门原来设在乡镇的农业、林业、水利水产、畜牧兽医、农机、经营管理等各类站的人、财、物三权全部下放给乡镇直接管理,使之成为乡镇政府的职能机构,提高乡镇政府综合调控能力,强化各站的服务功能。
(四)各类服务实体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引入“竞争、激励、约束”三大机制。一是竞争机制。各实体的副职及其下属单位的负责人实行公开竞选,职工实行全员劳动优化组合,打破原单位干部与职工界限,本着优胜劣汰的原则,各实体自由选择,择优聘用人员。二是激励机制。行政局对各服务实体实行目标管理,下达承包指标。临颖县规定,服务实体完成承包任务的,20%上交主管局,20%用于实体利益分配,60%用于实体的扩大再生产;超额完成承包任务的,其超额利润的20%上交主管局,30%用于实体扩大再生产、50%用于实体利益分配。三是约束机制。实行全员风险抵押承包。按照职工在实体中的责任大小和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分别交纳不同数额的风险抵押金,年底完不成经济承包指标者,用抵押金抵补。
(五)改革财政供给体制,对涉农部门事业费实行“拨改贷”并逐步减拨经费。在支持农口单位转变职能,兴办实体的过程中,财政部门根据当地政府制定的农口单位改革方案,对农口事业经费供给体制进行了改革。新郑县农口事业费以1991年决算数为基数。一定3年不变,并从1992年起全部改为有偿贷款(按科技贷款利率计算利息),年初一次性拨付给主管部门,前3年只付息不还本。从第4年起,每年减拨10%,直至50%止。临颖县从1992年起,财政部门对涉农部门的事业费,扣除单位离退休人员费用和国家政策性开支因素外,全部由无偿拨款改为贷款,由单位统一掌握,安排使用。“拨改贷”第一年只付全年利息的20%,第二年付50%,第三年全付,第四年除付息外还本10%,以后还本数额逐年递增10%,直至还完为止。汝南县从1992年起,农口事业费减供10%,1993年减供50%,1994年全部与财政脱钩。
新郑等三个县农口单位改革,尽管是探索性和试验性的,但取得的成效是明显的,它对当地的经济、社会生活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农口单位改革的实践,为推进县级综合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首先是思想基础,干部职工思想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增强了改革开放意识,商品经济意识,生产力标准意识和为商品生产服务的意识。其次是为其他机构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一些县已将商业、供销、物资、粮食、外贸、轻工等政企合一的行政局改为行业总公司,变行政机关型为经营服务型。新郑县决定,下一步从县委、县政府大院做起,全县党政部门界定职能,在干部分流的基础上进行机构改革,将县级综合体制改革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加快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步伐,一个以县级服务组织为龙头,县、乡、村三级相配套的服务网络已初步形成。汝南县经过4年努力,县级成立了七大服务站,全县21个乡镇都建立了服务机构,村级有各类服务组织435个,平均每个行政村1.4个。新郑县形成6条公司加农户型的服务体系:即以县养鸡公司为龙头的蛋鸡北繁南养一条龙服务体系;以县丝绸公司为龙头的植桑养蚕一条龙体系;以种子公司为龙头的良种繁育推广一条龙体系;以植保公司为龙头的植保服务体系;以食用菌开发公司为龙头的食用菌生产服务体系;以蜂蜜加工厂为龙头的养蜂服务体系。另外,该县的林业、水利、物资购销以及科技推广培训等服务体系也得到了完善和加强。
——增强了社会化服务功能,促进了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步伐。比如新郑县的蛋鸡北繁南养一条龙服务体系,以县养鸡公司为龙头,以家禽良种繁殖场、养殖服务部为骨干,外联广东、海南等大市场,内联12个乡镇、170个行政村、4500个养鸡专业户。服务实体对养鸡户从良种引进繁育、雏鸡供应、饲料配方供应、疫病防治、市场信息、技术指导、人员培训、种蛋回收、对外运销等提供全程服务;养鸡户根据合同按时向实体交售合格种蛋,双方各负其责,利益均沾,共同发展。1991年,全县共饲养种蛋鸡65万只,外销种蛋6000多万枚,实现产值4800万元,养鸡户纯收入1500多万元,平均每户3500多元,服务实体实现经营利润200多万元。
——精简机构和人员,改变过去行政机关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低等问题。这三个县在改革中,遵循“转变职能,强化服务,兴办实体,修渠分流”的总体思路,先修渠,后分流,使精简下来的人员有出路,大批科技人员已走出机关,深入到农村第一线,从事科技推广,技术承包,开展有偿服务,实施项目开发,进行试验研究,找到了他们的用武之地。新郑县1989年以来,已有2300多名县内外的科技人员走向农村第一线,围绕粮食、花生、林果、畜牧、蚕桑、烟草、棉花、瓜菜、食用菌等农业支柱产业,开展培训45万人次,实施科技攻关、技术开发和成果推广项目396个,开辟了6700个科技示范开发区,覆盖全县329个行政村、2300多个村民组、60000多户农户,获得省、市级科技进步奖17项。
——兴办经济实体增强了农口单位自身的发展活力,减轻了财政支出压力。汝南县7大服务站共创办经济实体218个,从业人员8600多名,年经营收入3000多万元,利税750多万元。1988—1991年,7大服务站用办实体的收入弥补经费不足达539万元,是同期财政包干经费的161%。
从总体上看,新郑等县农口单位改革方向是正确的,路子是对的,成效也十分明显。但也还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上下改革要同步,使基层在改革过程中减少阻力。在打破旧的体制,转向新的运行机制的过程中,新、旧体制还处于摩擦之中。比如有的上级业务主管部门通过多种途径对地方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等进行干预,要求上下对口,同时在分配资金,安排项目时,也要看下面是否有“腿”。因此,只有上下左右的改革同步,才能尽量减少以至避免条块之间的互相掣肘,使改革的措施得以完全到位。
(二)要稳定财政支农政策,递减农口事业费。应分清行政经费和支农投资,避免因经费递减而减少支农资金。农口事业费实行“拨改贷”并逐年递减有几个问题也亟待解决:一是离退休人员费逐步加大,这部分费用单位无法还本付息。二是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和转业军人安置。由于农口单位条件差,经费紧张,长期以来就存在着要不来人,留不住人的问题,经费逐年递减后,有些单位迫于经济上的压力,不愿接收大中专毕业生,这容易形成农业科技人员的大量流失和人才断层,直接影响到“科教兴农”战略决策的贯彻实施。三是政策性增支因素完全靠单位自身消化有困难。四是对一部分用于技术推广、试验示范、人员培训、仪器设备购置等方面的资金,财政部门应给予妥善安排。因此,我们认为,对农口单位的离退休人员、新分配大中专毕业生以及国家政策性增加的费用支出不宜列入“拨改贷”的资金范围。农、林、水、气事业费不但不能减少,而且要保持一定的增长比例,以利于事业发展。农口单位改革后节约支出的事业费,不能用于平衡财政预算,应全部用于农业投入或者以有偿使用的方式,继续支持农口单位发展事业。
(三)要加强财务管理,帮助实体健康发展。农口单位兴办的实体,涉及商业、加工、运输、施工等行业,类型复杂,经营服务范围广泛,与此极不相适应的财会力量薄弱,会计核算失实,财务管理水平低下等问题比较突出。提高财会人员素质,搞好成本管理和经济核算,准确计算投入产出,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是农口单位兴办实体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当前,要结合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根据新颁布的《企业财务通则》和《企业会计准则》,尽快研究制定具体的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办法。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