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3年湖北省财政厅对兴山县实行“提前预拨补贴款,限期实现财政正常经费自给”的办法以来,兴山经济和各项事业都得到了发展。1991年工业产值实现2.75亿元,比1983年增长7.73倍,平均每年递增23.4%;财政收入达到2301万元,比1983年增长6倍,平均每年递增19.7%;农民人平纯收入达到543元,比1983年增长1.2倍,平均每年递增10.3%。然而由于兴山工业起步晚,经济基础差,加之地理和历史的原因,兴山经济仍很贫弱,发展后劲不足。兴山要想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必须发挥资源优势,建设结构财源,搞好县、乡、村三级财源合理布局,增强整体发展能力。
一、巩固农村基础财源,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兴山林果特产资源丰富,呈高山、半高山、低山等多样的自然区域分布且较为集中,为发展梯形立体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粮食梯形结构:高山、半高山以玉米为主普及杂交种,推广地膜技术;半高山以下以水稻为主,同步发展小麦、豆类杂粮作物,推广杂交水稻和小麦优良品种,使粮食生产保持在稳中有升的水平上。林业梯形结构:高山注重发展巴山松、华山松和栎类、桦木等针阔混交林;半高山注重发展马尾松、杉木、杨树等速生丰产林。多种经济梯形结构:低山“四橙一桐”即锦橙、血橙、夏橙、脐橙,油桐;半高山“四果两叶”即核桃、银杏、山楂、板栗,茶叶、烟叶;高山“两材一草”即药材、木材,牧草。同时重点抓硬质栎类杂木的转化,发展食用菌生产。上述农业梯形立体经济,以村级集体办场为主,统一规划,连片治理,一山一品或一村一品,实现规模发展。
对每一项目和产品,实行两头延伸,合理开发财源。一头向农业延伸,通过种植面积的扩大,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农副产品的综合利用,产品的初加工等途径,最大限度的把优势资源开发出来;一头向工业延伸,通过乡镇工业、县办工业的深加工、精加工,使产品经过多层次增值,逐步增加财政收入。建立围绕资源建基地,面向市场深加工的工农互补,城乡互促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在农业方面不但扩大种植面积,更重要的是强化管理,提高单产,增加总量。在向工业延伸方面就要充分运用新科学、高技术加工增值,不断开发新、名、优产品。凡是本地有资源,生产有基础,产品有市场,开发有效益的林果特骨干品种,均可按这种途径去组织开发。
二、优化乡镇产业结构,加快乡镇财源建设
根据兴山县各乡镇的资源特点,财源布局现状和财源建设目标,乡镇财源建设的基本思路应是:
——发展多种经济,建设支柱财源。“八五”期间,重点是深度实施“水电起步、矿产突破、林果特开花”的总体战略,以多种经济为突破口建基地,加速“六二六”(60万亩果特基地、20万亩优质草场、60万亩速生丰产林)工程建设步伐,同时要密切结合长柑带、长防林、移民开发、扶贫开发、科技开发、综合开发等重点建设项目。在此基础上,实行乡村联营、村组联营和个人经营等多层次、全方位的经营形式,办大林场、小果园、小茶园等经济园地,逐步形成柑桔、茶叶、板栗、药材、银杏、核桃、香菇、木耳、山楂、烟叶等支柱商品基地,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支柱财源。在“八五”期末,农民人平纯收入达到1000元,人平财政收入实现200元。
——突出乡镇企业,培植主体财源。发展乡镇企业主要是因地制宜,立足资源优势,开展资源深加工和精加工,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把商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兴山县乡镇资源分布情况看:一是以磷矿资源开采为骨干支柱财源;二是以锌矿系列产品为基础的主体财源,包括目前年生产总量达3000吨氧化锌一条龙生产线;三是依托城市大工业,开展联营;四是抓好为县办工业配套服务的乡镇工业的发展,提高主体财源的整体效益。通过上述基本框架,有重点、有步骤地培养一批产值创千万元、利税过百万元的骨干乡镇企业。
——拓宽流通领域,发展群体财源。搞活商品流通,提高第三产业在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是乡镇财源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首先,积极搞好经济协作和技术交流,有计划地组织产品交易会、供货会、经济技术协作会。与邻近县市的乡镇建立多种协作关系,认真抓好高桥与巴东,峡口与秭归和水月寺与宜昌交界的城镇集贸市场建设,使其成为兴山县三个边界商品交易集散重地。其次,组织工业品下乡,面向农村市场,调动这部分购买力。第三,努力开拓市场,在坚持国营主渠道的情况下,建立国营、集体、个体等多渠道的多种经济成份、多种服务方式的流通网络。
三、加速能源建设步伐,增强县级财源实力
兴山县工业是以电力工业为基根,磷化工业、钙化工业为主体,特产、建材、食品、加工业为枝叶的结构。与此相适应,县级财源建设必须强基根、壮主体、扶枝叶,突出重点,加速开发。
强基根,巩固能源基础财源。兴山县水能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小水电开发条件。1983年以来,兴山县依托水能资源优势,把发展小水电作为全县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到1991年全县已建成大小水电站46座,装机容量达50530千瓦,小水电的发展,使地方工业因之迅速壮大。但由于高耗能企业发展较快,电力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现象日益明显,特别是枯水季节的电力已无法满足企业正常生产的需要。为了促进企业的发展,加速财源建设,必须坚持电力先行,走以电力工业支撑工业发展,以工业发展转换电力优势的财源路子。“八五”期间要建成南阳、古夫、高岚三大流域的水电网,目前装机5.7万千瓦的古洞口电站已进入前期工程,还有桃园、朝天吼两个二级电站即将动工修建,届时,发电能力比目前增加1.5倍以上,为企业发展奠定基础。
壮主体,建设矿产后续财源。在“七五”期间,兴山确立了“以矿产资源开发为突破口,发展载电体工业,转化增值”的发展路子。矿产开发已初具规模,全县已有15种矿产资源被开发利用,煤炭、磷矿、硫铁矿等主要矿产品的年开采能力分别达到40万吨、35万吨和10万吨以上。磷化工、钙化工、医药化工迅速崛起,相继建成了年生产磺磷7500吨,电石1万吨,铁合金5000吨,氧化锌3000吨等一批化工企业。“八五”期间,在扩大原有采矿企业的基础上,一是重点在东西两端建设两个大矿厂。东部建设年产白银10.35吨、五氧化二钒957吨的白果银钒矿开采冶炼厂;西部开发储量约3.5亿吨的瓦屋磷矿,拟建年产20万吨的磷矿矿井,逐步建成东西北部矿山群。二是以县化工总厂为中心,建设一条年产3000吨的草酸和氟饲料钙装置以及1000吨的赤磷装置生产线、500吨六偏磷酸钠生产线。目前正在着手建设年产3000吨新型建筑材料防水粉的生产线。逐步形成磷化工、钙化工、油漆化工、医药化工等高耗能的化工谷,使兴山后续财源逐步扩大。
扶枝叶,扩大替补财源。“七五”期间,兴山县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了建材工业,机械工业和特产工业,开发了一批新的替补财源。1990年4月从德国、意大利引进木质马赛克地板生产技术和设备,当年便生产2.2万平方米,创产值88万元,目前产品销往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同时还新建了年生产能力达到50000吨的白鹤水泥厂、峡口纸厂、高阳镇塑料厂等一大批企业。“八五”期间主要是加强对现有替补财源企业的管理,挖掘内部潜力,上等级、上水平,尽快达到生产能力,并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企业和产品结构,提高质量,以销促产。重点是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路子,以技术改造为主,提高企业素质,开发新产品,增强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