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川县位于河南省西南边缘山区,人均约一亩山坡薄地。1985年,全县财政收入1608万元,财政补贴高达2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5元,92%的农户生活在温饱线以下,是全国重点贫困县之一。就是这样一个特贫县,经过几年的扭补脱贫工作,1991年财政收入竟达到3324万元,一举摘掉了财政补贴帽子。这一显著变化是怎样实现的?
经济发展是依托
——经济结构趋向合理,向大规模商品经济过渡的格局正在形成。1985年以来,淅川县致力于调整本县经济结构,在努力发展商品农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地方工业,增强经济实力。几年来全县经济结构发生了两个重要变化。一是农业生产重视了价值量的增长,经济作物产值大幅度增长。1985年,全县农业经济作物产值只有2851万元,到1991年,增加到6252万元,增长1.2倍;经济作物和粮食种植比例,也由0.18∶1上升到0.23:1。二是工业比重明显上升。工业产值由1985年的1.2亿元增加到1991年的4.3亿元,增长2.6倍,它在社会总产值的比重由30%上升到40%。淅川县委、县政府的同志说,如果没有这两个方面的变化,特别是没有工业的发展,就没有国民收入的成倍增长,就没有财政收入的增长。财政问题,说到底是个经济发展问题。
——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呈现出持续增长的势头。“七五”期间,全县工业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8.3%,其中乡镇工业年均增长32.9%,国民收入年均增长超过11%。
——经济发展后劲增强。到1991年底,仅全县财政积累的工业发展基金超过3000万元,县办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扩大到1.5亿元。“八五”期间实施的7个重点工业项目、2个中外合资项目,目前已完成投资总额的50%,1993年全部投产后可新增工业产值2.5亿元,新增税利7000万元。农业生产条件也有较大改善。
观念更新带来工作新局面
年复一年的扶贫,国家没有少给钱,干部没有少出力,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淅川县的经济发展始终没有走出困境。问题的症结到底在哪里?在沿海发达地区和富裕地区的启示下,淅川县委、县政府终于悟出了原因,从思想上认识到这样三个“不可能”:一是就扶贫抓扶贫,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可能从根本上脱贫;二是单一的农业经济不可能走向富裕,更不可能走向现代化;三是只盯着全县60万人的吃和住,不走向国内外市场,就不可能发展自己。认识的深化,引出了正确的发展思路,开创了发展经济的新局面。
——转变单一的农业经济思想,勒紧裤腰带,集中财力上工业。县委带头,全县动员,实行了三项硬措施:一是压缩财政支出,过紧日子。从1985年开始,县委、县政府和县直各部门的各项开支,都先后作了调整和压缩,坚持可花可不花的坚决不花,非花不可的要少花。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全县每年从财政收入中拿出10%用于发展工业,并以此建立了生产发展基金,连续滚动使用,累计向工业投资达4000多万元。二是在不影响群众当年生活的前提下,把一部分“吃饭钱”集中起来。“七五”期间全县仅从扶贫款中就集中资金2800万元,兴办经济实体256个,已创产值9000万元,提供税利300万元。三是按照价值规律,放宽政策,拓宽引资、融资渠道。县政府有几条不成文的规定,即只要有利于工业发展,打酱油的钱可以先用来买醋;间歇资金可以优先用于发展工业;从外地拆借资金可以灵活掌握利率等。这样一来,专业银行、广大群众、企业和部门都有筹措资金的积极性。据不完全统计,1986年以来,全县工业总投资达1.5亿元,先后上项目70个,目前已经完工的53个,新增产值1.1亿元,新增税利2800万元。
——冲破封闭保守的山沟意识,实行全方位开放,坚持高起点、高技术改造老企业,发展外向型经济。几年来,淅川县先后同省内外60多个院所和100多家大中型企业开展协作联合,引进技术700多项,与外地合作办厂81家。同时,县里制定了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共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500多名。汽车配件厂、新淅地毯厂等骨干企业的厂长、总工程师都是从外地引进的。眼光高了,要求高了,胆子和气魄也就大起来了。这几年,淅川县现有企业技术改造都敢于瞄准新技术,抢占“制高点”。县汽车配件厂“七五”期间,引进了全国最先进的设备,使一个山沟小厂一跃成为全国减震器行业三大骨干企业之一,产品品种、规格、产量大幅度增加。同时,淅川县面向国际市场,发展外向型企业,“七五”期间全县累计出口物资价值比“六五”期间增长两倍,1991年达1.3亿元,连续三年居全省县级外贸前列。
——冲破只求温饱的小农意识,发展商品经济大农业。淅川县迈了三大步:一是投资近亿元实施“四改”工程,即旱地改水田,低产田改高产田,坡地改梯田,单种改套种。三年间,“坡改梯”9万亩,建高产田12.4万亩,保证了粮食生产。从1985年到1991年,全县粮食总产量由1.5亿公斤增长到2.03亿公斤,人均占有粮食由244公斤增长到302公斤。二是调整种植业结构,扩大经济作物和林业种植面积。三是立足于资源转换,进行农产品系列开发。目前全县已初步形成了五个系列:植桑——养蚕——缫丝——丝毯生产系列;龙须草——草毯加工系列;大理石开采——板材加工——综合利用生产系列;种鱼孵化——成鱼饲养——冷冻加工生产系列;畜牧——屠宰——冷冻加工生产系列。初级产品系列开发形成的产业链,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和档次,增加了经济效益。
可贵的“三股劲儿”
淅川县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很低,工业还比较落后,财政仅仅是能够自给,许多方面还无法和先进富裕地区相比。但是,他们毕竟是迈出了脱贫致富的第一步。淅川县的干部群众说,我们能在困难中起步,得益于各级领导干部的“三股劲儿”。
——难不倒的干劲。贫困县最怕缺干劲,只有实干,才能创造财富。为了发展工业,淅川县的领导同志,都亲自跑项目、跑资金。在前两年经济遇到暂时困难时,24名县级领导干部除抓好分管工作外,每人都分包一个重点企业或重点项目,定目标任务、包班子、包成本、包质量、包进度、包效益,为企业解决了上百个困难和问题,推销了价值4000多万元的积压产品。推广柑桔生产时,分管农业的县长在基地乡一蹲就是半个月,
·20·不仅帮助规划、引进树苗,而且亲自上山栽种。一些乡党委的领导成员,人人都有一把铁锹、一把剪刀和一套随带行李,走到哪里就干到哪里、服务到哪里。群众说,淅川有今天的变化,全是干部带领我们一步一步干出来的。
——敢担风险的闯劲。贫困县要改变面貌,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抓住机遇发展自己。三年治理整顿期间,淅川县委认真分析了实际情况,认为本县不存在经济过热问题。丹江库区的电力丰富,可以充分利用。于是他们大胆决策,采取设备租赁方式,上了电解铝厂,目前已形成年产值3100万元规模。1990年,书记、县长亲自出马,从省外拆借资金2400万元,又新上两个工业项目。县委领导同志深有感触地说:“千难万难,坐等观望会更难;这风险那风险,经济上不去是最大的风险。”
——不改变面貌不罢休的韧劲。淅川甩掉财政补贴帽子,从“七五”打基础开始,至少奋斗了六年。在这期间他们对自己确定的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做到困难面前不动摇,遇到挫折不气馁,受到责难不退缩。六年来,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干部安心淅川、建设淅川,一茬接一茬地干,始终把脱贫扭补作为肩负的历史重任。为了致富,淅川人默默无闻地奋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