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重点,也是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早在1985年,我省就着手进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全省各级各类服务组织已发展到23.4万个。一个以县经济技术部门服务组织为主导,以乡村集体或合作经济服务组织为基础,以民间服务组织为补充,多经济成份、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格局已基本形成。
一、紧跟农村改革步伐,转变财政支农工作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业生产由原来单一的集体经营变为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双层经营”体制。在这一体制下,作为分散经营的农户,在农业生产中会遇到许多办不了、办不好和办起来不合算的事情。特别是在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商品农业转化的过程中,农民迫切需要诸如信息、技术、资金、流通等方面的低利优质服务。另一方面财政部门如果面对千家万户搞零散服务,不仅抓不过来,包不起来,而且资金投入分散,影响资金的使用效益。面对新的形势,我们树立综合财政观念,紧跟农村改革步伐,把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财政支农工作的重点之一,实现了财政支农工作指导思想的转变:一是树立了大农业、商品农业、效益农业的观念,在保证粮棉油稳定增产的同时,合理调整农业内部结构,积极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努力开发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二是把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财政支农工作的重点,积极调整支农资金结构,增加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的投入总量;三是资金投向由过去对生产环节的投入,转变为重点向产前、产后服务环节的投入,由过去扶持一般种植业转向农林牧副渔各业,重点支持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项目和贸工农结合、农科教结合、产供销结合、技物结合的实体,支持农村集体经济、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四是由过去单纯的资金扶持转变为在制度建设、工作内容、政策措施、资金等方面的综合配套支持。
二、以财政资金为导向,有效增加资金投入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各个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和转移的过程,也是一个新的投入产出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资金投入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和有力的保障。因此,我们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原则,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以财政资金为导向,以集体和农民投入为主体,以信贷资金(包括利用外资)为补充,有效增加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投入。据调查统计,1985年至1991年,我省财政直接投入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20729.2万元,占财政支农资金的5.3%。同时,我省还把发展粮食生产专项资金、商品瘦肉型猪基地建设资金、农业开发基金等专项资金的一部分用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1992年,我省积极贯彻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精神,为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又增加了新的资金投入。一是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省级从新增农业投入安排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500万元,农机服务体系建设资金150万元。二是在总结农业技术推广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选择农业生产条件较好的晋州、藁城两市进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扩大试点,总投资760万元,涉及到农林牧渔各业。三是采用“银行贷款、财政贴息”的办法,安排服务体系建设贴息资金200万元,吸引银行贷款4000万元,支持农口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开展有偿服务和兴办实体。四是改革抗旱资金使用办法,支持县级抗旱服务组织建设,1991年9月到1992年7月底,我省下达抗旱资金2061万元,其中1530万元用于县级抗旱服务组织建设,占抗旱资金总数的74.2%,建设县级抗旱服务组织128个,占全省应建数的82%。五是积极合理利用外资,目前我省利用世行贷款支持农业服务性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完成,争取世行贷款1173.6万美元。
三、明确主攻方向,实行重点倾斜。
要实现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目标,必须充分发挥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益,财政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必须选择重点,实行倾斜政策。
(一)重点支持县、乡(镇)、村特别是乡(镇)、村两级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乡(镇)级服务、经营、培训、信息四位一体的社会化服务组织,大力支持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发展,据统计,“七五”期间,我省建设县级农技推广中心108个,占全省应建数的77%;乡镇农技推广站3225个,占乡镇总数的95%;村级农技推广组织3.7万个,占村总数的74%;科技示范户50多万户,约占农村总户数的4%;还建立各种群众性的专业研究会、协会等服务组织6500多个,在全省初步形成了一个上下相通、左右相连、专群结合的农业技术服务网络。
(二)重点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基础设施和手段的完善。特别是帮助农业科研、教学和农技推广等单位购置先进的仪器、设备、改善农业服务人员的工作条件和环境。例如石家庄地区13个县市和191个乡镇配备放像机218台,周转用录像带800多盘,还有6个县市购买了摄像机。物质装备的提高,为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重点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队伍建设,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搞好技术培训。如我省各级技术推广组织,采取办培训班、巡回宣讲、现场观摩、试验示范,播放录像、印发资料等形式,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全省每年平均培训农村基层干部、技术员和农民达1000万人次,提高了农民的素质。
(四)重点支持县级农口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转变职能,开展有偿服务和兴办实体,建立自我完善、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我们坚持“立足服务办实体、办好实体促服务、搞好服务促发展”的原则,重点支持围绕当地优势产业,兴办农工商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服务性经济实体,据统计,近年来我省农口各部门兴办实体2813个,年创产值51446.5万元,纯收益4467万元,上交利税1330万元。
四、强化资金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为了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管理,我们在具体工作中,注意把好“五关”,做到“五个”坚持。
一是把好资金投放关,坚持重点投放。根据我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我们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着眼基层,面向广大人民群众,重点支持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项目和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服务实体。兼顾县、乡、村,层层扶持不同类型的典型,把项目单位建成辐射面广,影响力大,服务能力强的样板。
二是把好项目安排关,坚持反复调查研究,科学论证,严格按设计任务书建设。建设项目确定前,要由财、农两家反复调查研究,进行科学论证,制定项目设计任务书。项目确定后,财政部门负责项目资金的筹集、落实和按计划拨款,加强资金管理;农口主管部门负责项目实施管理,技术指导及建后的运转,并配合财政部门管好用好项目投资;资金使用单位负责项目的实施,根据批准的设计任务书,保证资金专款专用,充分发挥效益,并如期按质完成。
三是把好投资原则关,坚持不搞重复建设。并规定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不得用于非生产性建设,不得搞楼、堂、馆、所,不用于购置汽车,使每一项投资从立项开始都有正确的遵循。
四是把好资金运行关,坚持资金财政统管。首先加强领导,明确专人负责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的筹集、使用和管理,从上到下对资金实行监控。其次实行严格的目标管理责任制,财政部门会同农口主管部门与项目单位以签订协议的方式落实项目,明确项目建设内容,项目建设期,项目效益,建立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第三强化资金追踪反馈,深入项目单位调查了解使用单位定期向财政部门反馈资金使用情况。
五是把好资金效益关,坚持项目档案管理。项目完成后,项目单位写出项目完成情况报告,财政部门会同主管部门进行检查验收,看项目完成情况是否符合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切实监督并保证资金定位投放和达到预期效果,并实行档案化管理,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管理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