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财政适应整个经济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在体制改革上进行了大量探索,在促进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发展的同时,也使财政事业本身获得了巨大发展。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国家财政在发展和前进中的困难非常严重:财政收支矛盾愈益尖锐,赤字有增无减,还债进入高峰期,特别是财政的宏观调控职能越来越趋于弱化,长此下去将难以为继,势必给国家职能的正常发挥和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因此,摆脱财政困境,实现财政振兴,已成为事关全局、亟待解决的一个战略性课题。现在全国上下都在贯彻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精神,进一步改革开放的热潮已经兴起,这给财政振兴创造了一次良好机遇,应该说是机不可失、时不我待。
如何摆脱财政困境,实现财政振兴?我们认为,根本出路在于加快步伐、深化改革。这里就几项与振兴财政联系最为密切的改革谈些想法:
(一)加快推进价格改革,进一步调高能源和粮油等基础产品价格,扩大指导价和市场价的调节范围,对指令性计划产品实行定向、定量、协商定价的办法,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全面理顺价格关系,从根本上完善市场机制,促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合理化,为企业平等竞争、优胜劣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财政适应整个经济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在体制改革上进行了大量探索,在促进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发展的同时,也使财政事业本身获得了巨大发展。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国家财政在发展和前进中的困难非常严重:财政收支矛盾愈益尖锐,赤字有增无减,还债进入高峰期,特别是财政的宏观调控职能越来越趋于弱化,长此下去将难以为继,势必给国家职能的正常发挥和社会经济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因此,摆脱财政困境,实现财政振兴,已成为事关全局、亟待解决的一个战略性课题。现在全国上下都在贯彻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精神,进一步改革开放的热潮已经兴起,这给财政振兴创造了一次良好机遇,应该说是机不可失、时不我待。
如何摆脱财政困境,实现财政振兴?我们认为,根本出路在于加快步伐、深化改革。这里就几项与振兴财政联系最为密切的改革谈些想法:
(一)加快推进价格改革,进一步调高能源和粮油等基础产品价格,扩大指导价和市场价的调节范围,对指令性计划产品实行定向、定量、协商定价的办法,在价值规律的基础上全面理顺价格关系,从根本上完善市场机制,促进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合理化,为企业平等竞争、优胜劣汰、提高经济效益创造一种良好的外部经济条件,同时卸掉财政价格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的沉重包袱,减轻支出负担。
(二)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早日实现政企职责分开和机构精简,转换政府职能。要把目前分散在各个企业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的国有资产管理职能集中到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将企业主管部门变为面向全社会的行业管理组织或经营性、服务性经济实体,其他有关部门也要面向全社会行使各自的行政管理职能,都不再直接干预国营企业内部事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国营企业只参与重大投资决策和税后利润分配,并负责国有资产安全与增殖的监督,以及决定企业关、停、并、转等战略性问题,也不再直接插手企业日常经营决策。所有行政机构都要按照精简、高效、减少干预、扩大服务和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原则进行大跨度的改革。这样,不仅有助于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增强国营企业活力,而且也能有效地抑制行政管理费支出的过快增长势头,减轻财政的支出压力。同时,通过行政体制改革,合理、明确地界定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范围,也可以为在预算管理体制方面推行分税制创造必要的前提。
(三)加快推进财税改革,理顺分配关系,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强财政综合调控职能,硬化对企业的预算约束。一是用税利分流和税后还贷取代税利合一承包和税前还贷,取消调节税,取消对国有企业折旧基金征收“两金”的制度,把国营企业和集体企业的所得税率与涉外企业所得税率统一起来,同时对国有企业经营性亏损不再给予任何财政补贴,综合解决企业财政负担失平、国营企业预算约束软化和财政收入不能同企业经济效益同步增长的问题,二是通过改革,完善对企业工资性支出增长的税收调控机制,强化个人收入调节税的征管,把全社会个人收入的增长率控制在低于社会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范围内,克服国民收入分配向个人过多倾斜的问题。三是彻底清理各种预算外资金科目,把规费和行政性收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内管理,扩大财政收入来源。四是清理整顿各种来自预算内外收入的基金项目,取消不合理部分,并将保留项目全部纳入财政管理轨道,提高其使用效果。五是加快包括劳保医疗、公费医疗在内的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保障基金由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合理分担的机制,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平衡企业负担,强化个人对社会保障基金支出的物质关心,也为改革劳动用工制度和实行企业破产制度提供社会安全防线。六是创造条件,加快推行分税制,解决国家财政收入在不同级次和不同地区之间配置不合理问题。
(四)通过上述宏观体制改革,在既为企业自主经营创造了较好的外部条件,又对企业硬化了预算约束的同时,积极推动企业内部经营机制的转换,使职工能进能出,干部能升能降、工资分配体现多劳多得;并以多种形式引进股份经营机制,强化来自产权利益的激励和约束功能。通过经营机制的多方面转换,促进企业全方位地面向市场竞争,主动地从设备、工艺、原材料、劳动力和产品开发、经营管理等各方面追求技术进步,从而不断地提高微观经济效益,为财政收入的增长提供丰厚的源泉。
(五)为适应加快深化改革的需要,要实现理财思路、理财方式和理财手段的转变。在理财思路上,一是要提倡虚实并举,据实探虚,以虚促实。即在做好日常收支管理和监督工作的同时,注意抓住财政经济改革实践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切实加强实际调查和理论研究,善于站在全局的高度、运用系统论的方法,清醒地把握改革中错综复杂的内部联系和变化趋势,及时提出正确的财政对策措施并付诸实践,避免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主动参与并积极推动改革与发展进程,从而牢牢地掌握工作的主动权。二是要强化宏观调控职能意识。从一定意义上说,把调控职能放到指导分配和加强监督方面来,这样处理财政问题,对于保证财政体制、政策、法规内容的科学性和相对稳定性将是有益无害的。在这种思路下,当研究制订每项收支体制、政策、法规的时候,都要充分考虑和预见其多方面的宏观效应;在组织收支和实施监督的各项工作中,都要同时兼顾宏观调控政策目标的实现。这样,就提高了财政工作的着眼点,开阔了思考问题的视野,必将有利于财政充分发挥在改革和发展全局中的积极作用。三是要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如随着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培养财源和组织收入的着眼点就要相应扩展,既要重视国营企业、特别是国营工业企业,又必须对各种非国营经济和各类第三产业给予足够的注意。这不仅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平衡各种经济成分和各类产业的财政负担,而且有利于促进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和以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改变国家财源结构比较单一的格局。
在理财方式上,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在抓好当前收支管理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对研究制订长远战略规划的重视程度,用宏图大略去统帅和指导每一个“当前”,做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不论是对财政改革问题,还是对财政发展问题,都应当如此。从财政改革而论,只有深谋远虑、总体规划,才能使每一步改革都在朝着总体目标逼近,以连续性的量变逐步达成质的飞跃,最终完成新旧体制的根本转换。就财政发展而言,只有在具有整体性、系统性的中长期财源发展战略规划指导下,有重点地实行资金、体制、政策倾斜,并相应地加强促产服务活动,才能积数年之功而使财源结构和规模面貌一新。由此可见,我们应当从战役、战术指挥员和组织者上升为同时是战略家,才能搞好新时期的财政工作。
在理财手段上,要适应政府职能和宏观调控模式的转换趋势,从单纯或主要依靠硬性的、直接的手段向更多地利用弹性的、间接的手段转化。上缴利润、拨付资金经费和各种指标审批等硬性、直接的手段,对于财政部门来说,即使在体制改革基本完成以后,也不可能完全弃置不用。但是,在有计划商品经济新体制下,面对各种非国有经济和拥有较充分经营自主权的国营企业及事业单位,要促使它们增产节约、增收节支和自主发展,要引导它们的活动符合宏观政策目标的导向,更适宜、更有效的手段应当是以利益诱导为基础的财务体制和诸如折旧、贴息、投资补贴、投资抵免、税率一类的财税杠杆,以及各种广泛适用的法规和制度。在改革进程中,我们应当逐步增加对这些理财手段的使用量,并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对其不断加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