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增加投入是农业生产再上新台阶的需要
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提出农业生产要再上一个新台阶,这是全国人民向小康生活水平过渡的一个战略步骤。十多年的农村改革基本解决了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90年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应该是为达到小康生活水平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根据目前全国的农业生产能力,要达到2000年的目标,粮食约差750亿公斤,棉花约差500万担;除粮棉外,肉、蛋、鱼的人均消费量至少要比现在增加40%。要实现以上目标,农业生产必须扭转徘徊局面,几年上一个新台阶。根据农业发展的现状,农业生产能否再新台阶,关键在农业发展后劲强不强。这个后劲包括农业基本生产条件的改善下种开发和农业科技推广等等。要办好这些事,不大力增加投入不行。全国许多地方发展农业的经验是:只有高投入才能创高效益。
增加投入要走国家、集体、农民全方位投资的路子
我国是一个拥有11亿人口、其中8亿是农民的农业大国,相当紧张的国家财力不可能满足农业发展对增加投入的需要,比较切实的办法是国家、集体、农民一起上,全方位地投资于农业。
1.相对集中财政资金,搞好重点开发和宏观调控。在合理界定国家、集体、农民三者之间投资范围的基础上,国家财政...
增加投入是农业生产再上新台阶的需要
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提出农业生产要再上一个新台阶,这是全国人民向小康生活水平过渡的一个战略步骤。十多年的农村改革基本解决了全国人民的温饱问题,90年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应该是为达到小康生活水平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根据目前全国的农业生产能力,要达到2000年的目标,粮食约差750亿公斤,棉花约差500万担;除粮棉外,肉、蛋、鱼的人均消费量至少要比现在增加40%。要实现以上目标,农业生产必须扭转徘徊局面,几年上一个新台阶。根据农业发展的现状,农业生产能否再新台阶,关键在农业发展后劲强不强。这个后劲包括农业基本生产条件的改善下种开发和农业科技推广等等。要办好这些事,不大力增加投入不行。全国许多地方发展农业的经验是:只有高投入才能创高效益。
增加投入要走国家、集体、农民全方位投资的路子
我国是一个拥有11亿人口、其中8亿是农民的农业大国,相当紧张的国家财力不可能满足农业发展对增加投入的需要,比较切实的办法是国家、集体、农民一起上,全方位地投资于农业。
1.相对集中财政资金,搞好重点开发和宏观调控。在合理界定国家、集体、农民三者之间投资范围的基础上,国家财政要相对集中资金,重点用于农业骨干工程建设、大江大河治理以及良种开发和科技推广等,目的是把那些耗资大、见效慢,但受益面广、收益时间长、农民和集体都难以承担的事情,统筹安排好。此外,国家财政还要通过资金安排,起到一种调控作用,把集体和农民的资金吸引、粘合起来,达到集中资金办大事、加快发展农业的目的。
2.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健全农业积累机制。要在保持并发挥家庭经营积极性的同时,不断壮大可以统一支配的集体经济实力,增强集体投资农业的能力。根据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壮大集体经济实力的关键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首先是发展乡镇企业。现在集体经济实力较强的乡村,基本上是以乡镇企业的发展为支撑条件的。在全国2千多个工农业总产值超亿元的乡镇中,来自乡镇企业的总产值都占到80%左右。其次是要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发展农技、农机、植保、经营管理、流通等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有偿服务,积累一定的资金。此外,还要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发荒地、荒山、荒水等新的生产领域。在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的同时,要通过法规和村民大会决议的形式,规定农村各种集体经济组织对农业的投入和投入方向,不断完善集体投资农业的积累机制。
3.搞好支农服务,充分调动农民投资农业的积极性。现在的农民是承包了集体土地的独立的生产经营者,是农业投资的主体。目前农民投资的大部分用在了非生产领域,如住房建设和婚丧事宜。要引导他们投资农业,除了政策保证外,关键是要搞好支农服务,以帮助农民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保持其纯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走良性循环投资农业的路子。
增加农业投入要着力改善投资环境
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对吸引资金、增加投入意义重大。改善农业投资环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市场环境。市场环境的中心是搞活流通。流通搞不活,农产品卖不掉,必然影响投资农业的积极性。当前要下大力气理顺农产品与工业产品以及农产品之间的比价关系,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粮食等农产品价格偏低问题,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投资收益;同时要有计划地发展各类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通过批发市场进行期货和现货交易,扩大商品集散地,加快商品流通。
2.社会服务体系。社会服务体系的建立,需要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支持。主要内容是:大力发展农用工业,改变农用工业价低利微、生产不景气的状况,增强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能力;加强农业科研和教育体系建设,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搞好科技服务和人才培养;加强疫病防治,减少灾害影响等。
3.农业保险制度。农业生产受自然的影响较大,为除农民的后顾之忧,保持其投资热情,必须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制度,逐步完善农业的风险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