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是没有受二次大战破坏的中立国家,1921年以来,大多数时间一直由社会民主党执政,政局稳定,政策变动不大,使瑞典经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得以稳定发展,基本上实现了主要经济目标。在1950至1975年的25年中,瑞典经济的增长速度很快,其中1960至1965年是“创记录年头”,经济增长达到顶峰,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5.6%,失业率只有2%。1987年,瑞典的人均国民收入为12000美元,高于同期西德和日本的水平。
然而,瑞典经济在高速、稳定发展的背后潜伏着危机。这源于瑞典本身高福利的经济体制。70年代中期,瑞典陷入了由石油危机引起的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危机,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幅度下降了一半以上,年增长率1971至1975年只有2.7%,1976至1980年下降到1.3%;工业生产从1974年起连续4年下降;失业人口增加;国际收支1974至1984年一直是逆差;1976至1982年投资下降了40%;预算赤字增加,1982年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12%;通货膨胀率1976至1982年期间每年都在10%以上。瑞典经济面临一系列严重问题。
为克服70年代的经济危机,瑞典政府从自己本国的实际情况入手,既没有顽固地坚持传统的需求政策,也没有盲目照搬当时国际上所流行的货币主义经济政策,而是采取了紧缩与扩张并举的经济政策,限制消费、刺激投资、增强竞争力,改善瑞典的收支平衡。1982年重新执政的瑞典社会民主党政府制定了以实行货币贬值努力削减预算赤字为中心的经济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改革经济的措施。
1.实行货币贬值,增强竞争力,改善国际收支
适度的货币贬值可以扩大出口,限制进口。就是说它既可以增加总需求又能改善收支平衡,这是一项既非紧缩也非扩张的政策,是增强竞争力的有力手段。1981年瑞典克朗贬值10%,但由此产生的生产费用降低并不足以迅速改变瑞典工业的困难处境。1982年生产继续下降,收支平衡进一步恶化,预算赤字和失业继续扩大。刚刚上台的社会民主党政府再度采取贬值措施,1982年秋,克郎又贬值16%,这次贬值与上次贬值时间间隔很短,因此风险很大,但事实证明它是成功的。通过贬值,瑞典产品同最主要竞争对手相比费用下降了20%以上,出口迅速增加,加上当时国际市场行情好转助了瑞典一臂之力,使瑞典产品的销售市场得以扩大。出口的增加应付了进口商品价格上涨和外债利息费用的增加,并且还有富裕,贸易收支出现巨额顺差,国际收支平衡得到了改善。1984年,瑞典出现了10年来的首次盈余,在以后的大多数年份中,贸易实现了顺差。
2.大力压缩公共开支,改善国家财政收支
70年代瑞典公共开支的快速增长超过了公共部门收入的增长,公共部门由结余转为赤字,而且赤字不断扩大。1982年,公共部门的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7%。公共开支的过快增长加上70年代的经济危机使国家财政收入下降,预算赤字不断扩大,1982年国家预算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76年以前的2—3%上升到12%。瑞典政府将严格控制公共开支作为消除国家财政赤字的重要手段:
——限制地方政府开支。70年代,瑞典中央政府曾通过与地方政府签订自愿协议的办法限制其开支,但效果不大。进入80年代,中央政府采用直接干预地方政府收入的办法成效亦不大。这些办法包括,缩小地方政府税基,收回流动资产,减少或限制对地方政府的补助等。据估计,这些办法使地方政府的净收入在1980至1988年间减少350亿克郎。
——控制公共消费性支出的增长速度。70年代瑞典公共消费性开支的年增长速度为3.2%,而80年代只有1.6%。1970—1981年,公共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1.6%上升到29.4%,1981至1988年,这一比重下降为26.0%。公共消费性支出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努力减少各种行政开支。据统计1970—1930年国防费开支的年增长率为0.1%,1980—1988年为一1.2%,同期的教育费开支由2.2%降至—0.5%。
——降低工资增长速度,压缩公共投资。瑞典公共部门庞大,其开支是公共开支中的一个大项。80年代瑞典政府放慢了工资增长速度。压缩公共投资也是降低公共开支的重要步骤。80年代,瑞典中央政府对公共部门的投资增长幅度为零,地方政府对公共部门的投资是负增长。
这些措施使瑞典公共部门扭亏为盈。公共部门财政情况的好转促进了国家预算的好转,国家预算消除了赤字,实现盈余。
3.推行税收改革,降低税率,注重税收的效率原则
为配合80年代经济调整,瑞典政府对税收结构也进行了一些改革。改革的重点是降低个人所得税,同时提高一些间接税的税收,使税务负担逐渐从劳动和积累转向消费。其主要措施一是降低税率,简化纳税手续;二是降低税收优惠中的扣除比例。如:最高边际税率从1981年的87%降到1988年的75%。税率级次从14个缩减到4个,起征点提高到1000克朗。这样使90%有收入的人和80%全日制工人的边际税率不超过50%。税收扣除中最大的扣除项目利息支出,从允许全额扣除改变为最高扣除额不得超过50%。
4.调整货币政策,实行信贷改革,鼓励储蓄
瑞典政府对货币政策的控制直到70年代末都是很严格的。国家用行政手段控制利率和信贷额度,一是把利率维持在较低水平,二是保证某些部门的信贷要求。瑞典政府规定银行、保险公司和国民退休保险基金会要大量购买一些低收益的重点债券,并强迫银行按中央银行的贴现率确定自己的利率。预算赤字的弥补大部分也是通过银行存款解决,银行采用低存款利率,显然不利于储蓄并使借贷需求增大,于是出现了“灰色的”借贷市场。
80年代的货币政策改革首先是取消了国家对利率的限制,现在银行可以根据货币市场的供需变化决定利率。1982年,政府在货币市场上发行了按市场利率计算的贴现国库券,成为瑞典政府在国内筹资的主要方式。其次是政府取消了债券发行的限制,1983年,其他金融机构可以按市场利率发行各种新的证券,取消了必须购买重点债券的规定。第三取消了贷款方面的限制,企业和个人都可以从银行取得贷款。信贷量的增加和债券市场的活跃促进了瑞典经济的发展,但并没有造成贷款过多,经济过热,这是因为贷款需求的增加及债券市场的活跃使利率在80年代处于较高水平,抑制了贷款的不正常增长。
为了鼓励人们储蓄,1978年,瑞典银行开始实行两种免税储蓄,其一是开办银行往来帐户,其二是建立股份投资基金,在税收扣除方面的改革也鼓励了人们参加储蓄。由于瑞典取消了债券方面的限制,1981年以后,债券形式的储蓄得到很大发展。
通过80年代初的改革,瑞典成功地摆脱了经济危机,国家预算由亏到盈,国际收支由逆差转为顺差,通货膨胀得到控制,失业率下降,企业利润增长,投资增加。1982—1983年工业投资的增长幅度超过40%,社会总投资额增长9%,资金主要投向发展前景看好的部门。这明显区别于70年代以公共消费增长为先导的历次回升。
瑞典80年代采用的经济政策有别于当时西方流行的货币主义政策,把贬值与紧缩财政政策相结合,具有独到之处。但瑞典并没有彻底解决自身经济发展中的一些基本机能问题,特别是高福利带来的高费用问题。因此,在有充分社会保障的前提下,如何刺激劳动和积累,保证瑞典的竞争力,使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仍是对瑞典经济的严峻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