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5-05 作者:郑超 王雄
[大]
[中]
[小]
摘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许多山区县在振兴工业、脱贫致富中,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实施“资源型”工业发展战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经验。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山区工业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住阵脚,逐步向纵深发展?这是每个山区建设者都在积极探索和思考的问题。在科技日益转化为生产力的今天,结合兴山县以及宜昌地区的实际,我们认为,山区工业在发展战略上,应当实施从“资源型”战略向“科技型”战略的推进。
一、客观必然性
众所周知,山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信息不灵,长期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困难,工业发展缓慢,与“贫困”有着不解之缘。但山区有其自身优势。水能、矿产、生物、旅游等自然资源丰富,就是山区的显著特点。改革开放以来,山区立足自然资源优势,制定具有本地特色的“资源型”开发战略,如鄂西山区远安县的“立足本地资源、发挥优势,面向市场、拓展产业”;兴山县的“小水电先行、载电体开路,深加工振兴”;长江中游枝城市的“梯度开发”战略等,无一不是以资源为依托的。正是由于注重了资源的开发应用,才使山区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如兴山县紧紧抓住本地水能、矿产资源,进行开发建设。水电成了兴山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许多山区县在振兴工业、脱贫致富中,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实施“资源型”工业发展战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经验。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山区工业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住阵脚,逐步向纵深发展?这是每个山区建设者都在积极探索和思考的问题。在科技日益转化为生产力的今天,结合兴山县以及宜昌地区的实际,我们认为,山区工业在发展战略上,应当实施从“资源型”战略向“科技型”战略的推进。
一、客观必然性
众所周知,山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信息不灵,长期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困难,工业发展缓慢,与“贫困”有着不解之缘。但山区有其自身优势。水能、矿产、生物、旅游等自然资源丰富,就是山区的显著特点。改革开放以来,山区立足自然资源优势,制定具有本地特色的“资源型”开发战略,如鄂西山区远安县的“立足本地资源、发挥优势,面向市场、拓展产业”;兴山县的“小水电先行、载电体开路,深加工振兴”;长江中游枝城市的“梯度开发”战略等,无一不是以资源为依托的。正是由于注重了资源的开发应用,才使山区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如兴山县紧紧抓住本地水能、矿产资源,进行开发建设。水电成了兴山工业的起步产业,到1990年底,全县小水电共装机73台,装机容量达37270千瓦,年发电量可达2.1亿千瓦小时,不仅为兴山工业发展提供了廉价的电力,而且还积累了大量的建设资金;以磷矿石为主的矿石开采量达64.28万吨;载电体工业同样取得了长足进展。由于工业发展,经济实力得到加强,财政收入逐年增加。1987年,兴山实现财政正常经费自给,终于从“贫困”中走了出来,1990年财政收入已达2057万元,比1978年增长7.4倍。
实践证明,山区实施“资源型”战略是符合其经济发展初期客观实际的,它为山区工业的发展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的激烈竞争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这种“资源型”战略的威力日趋减弱,由“资源型”优势带来的效益也逐渐降低。近两年来,山区工业发展速度回落,经济效益下滑的情况表明,资源优势效应在逐渐弱化。从经济效益看,我们以兴山、远安、长阳、秭归、五峰5个典型山区县的综合情况为例,1978年至1988年,工业总产值和实现利税年递增率分别为19.25%和24.13%;而1988年至1990年,工业总产值年递增5.62%,实现利税却以每年61.3%的速度递减,亏损企业大幅度增加,亏损额呈直线上升。我们对兴山县属工业15种主要产品进行解剖,发现产品成本中,70%是原材料价,产品技术含量低,基本上是属于劳动密集型的。这说明山区发展速度回落、经济效益下降,与本身产品开发层次低、技术含量低,缺乏市场竞争能力显然是分不开的。从矿产资源看,尽管山区矿产较多,但易开发、价值量高的矿种蕴藏量有限,而且挖一点就少一点,不可再生。前几年山区受“有水快流”思想的影响,对资源实行加速开发,客观上虽对山区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刺激作用,但开发存在严重的盲目性,有的地方县、乡、村、组、户五轮齐动,国营、集体、个体一起上,致使部分矿种失去规模开采价值,个别矿种已逐渐枯竭。由此可见,单一地依靠资源开发不是长久之计,如不寻找新路,必将“坐吃山空”。从水能资源看,山区“小水电”优势也将逐步减弱。
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科技成果大量涌现,现有初级产品将逐步被新材料、新工艺、新能源所取代,市场竞争愈演愈烈。从山区部分主导产品黄磷、三聚磷酸钠、电石的发展趋势分析,初加工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以取胜。种种迹象表明,仅仅运用传统技术,依靠对资源的粗放经营的资源战略有其局限性。尽管山区“资源型”开发战略还将持续较长时间,但山区工业要发展,实现国民经济第二步战略目标,必须从现在着手,在提高山区科技水平上做文章,从而实施“资源型”战略向“科技型”战略的推进。
二、现实可能性
山区工业由于起步晚,产品开发层次低,水平低,设备技术性能落后,加上人员素质差,交通闭塞等因素,实施“科技型”战略无疑会遇到较多困难。但是,山区工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实施战略推进创造了良好条件。
(一)工业发展初具规模。建国以来,国家十分重视山区的建设,尤其是“六五”期间,向山区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建设了一批三线企业;省、地也分别在山区投资,建立了一些能源及原材料基地;山区自身经过长期的艰苦创业,初步建立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具有山区特色的地方工业。
(二)交通条件逐步改善,现已基本形成了以铁路为主干,以公路为经纬的山区运输网络。
(三)有相对充足的原材料供应。一方面,尽管山区资源在不断向外输出,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山区地大物博,随着人们对资源认识的不断深化,山区将会发现更多的新型材料可供利用;另一方面,就现阶段资源开发情况看,原材料还相对充足。
(四)有一定的技术基础。教育的发展为山区工业输送了大批的建设人才,山区有了自己的工程师,有了自己的“土专家”,有了自己的科技队伍。改革开放中,山区还从平原和城市引进了大批的人才。
(五)对科技的需求日益强烈。1990年下半年,兴山县化工总厂投资12万元,从山东化工研究所引进了3台微机对黄磷电炉进行控制,不仅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而且经济效益也十分可观。与安装前相比,电炉用电单耗由17001千瓦小时下降到14733千瓦小时,优于省级标准。半年时间不仅节电360万千瓦小时,而且还节约磷矿石900吨,焦炭1060吨,仅因节能降耗增加效益30余万元,投入与产出之比达1∶7。由此可见,先进的科技成果一旦进山,就会极大地提高生产力的水平。从运用先进科技成果的实践中,人们已清醒的认识到,先进的科技就是生产力,科技在生产力结构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山区工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人们认识的提高,思想观念的更新,对实施战略推进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三、实施“科技型”战略的基本思路
(一)实现科学开发。继续立足现有资源,着力产品开发,走“深加工、高起点、小规模、多品种”的路子。深加工,即以现有产品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选准主导产品,由粗加工向深层加工渐进,促成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开发和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改造,向生产的深度迈进。高起点,即引进先进的工艺技术和先进的技术装备,依靠科技兴工,使资源优势逐步形成财源优势。首先,产品的起点要高,在山区主导产品深加工的基础上开发有一定工艺深度和技术难度的高技术产品,同时提高现有产品的档次,在主导产品中千方百计创省优、部优、国优,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其次,引进设备的起点要高。在引进设备时,一定要进行科学论证,着眼于国内外先进水平,引进先进的工艺技术、检测手段以及管理水平,充分发挥设备优势,提高劳动生产率。小规模,即山区企业规模不宜过大,只能是小规模,高效能,对市场应变能力较强的企业群体。多品种,即在现有产品基础上,努力开发新品种,同时注意与相近产品的衔接,形成系列产品。
(二)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发挥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使他们的科研成果和应用成果迅速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实施“科技型”战略,必须依靠科技人员。应舍得下气力、花本钱,采用单项承包和短期服务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引进外地人才,解决生产中紧缺的技术问题。同时采取方式灵活,形式多样的“科技联姻”,联合大城市、大企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搞技术指导,技术转让,共同开发。要注意培养急需的后备人才,从应届高、初中毕业生中定向培养大中专生,注重在企业中,尤其是在工人中选拔技术骨干到大专院校深造。
(三)加速信息传递。山区远离大中城市,公路运输是主要运输手段,加之邮电通讯设施相对落后,阻碍了信息的输入,不利于科技进山,给实施战略推进带来一定难度。因此,应广开门路多渠道增加信息量。第一,适当增加交通、邮电部门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公路路面等级,实现长途直拨,加快信息的传递速度。第二,形成供应、销售、信息一体化,充分利用现有供销人员,把供销与信息有机结合起来,使供销人员既抓销售,也抓信息,一人多用,四处贯通。第三,广开渠道,增加信息量。提高现有传真机、微机的综合利用率;聘请特约信息员;在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增设窗口,增强及时、准确掌握外界动态的能力。
(四)配套相关政策。实现“科技型”战略,必须有一系列配套政策作保证,以调动科技人员和企业两个积极性。
对外来科技人员的落户、工作、工资、生活等方面,应予以特殊照顾;对联营企业的基建、贷款、能源、原材料供应方面,给予特殊优惠。在政策、资金等方面,要为企业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使企业依靠科技开发,增强活力,提高经济效益,在竞争中壮大和发展。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