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鹏总理在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了要“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的方针,并指出:“提高经济效益是今后十年经济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效益差是我国经济生活中诸多困难的症结所在。”这是非常正确的。无论是当前的财政困难问题、企业缺乏活力的问题,还是通货膨胀压力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都同企业经济效益差是密切相关的。经济效益差以工业企业为例:百元销售收入所提供的利润和流转税,1985年为24元,1990年降低为13.5元,下降10.5元,照此计算,一年减少利税近1000亿元。企业效益下降,直接和间接地增加了财政的困难,增加了通货膨胀的压力。经济效益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有宏观经济管理问题,也有微观经济管理问题,主要是没有切实贯彻“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全部经济工作的中心”的方针,在抓思想、管理和措施方面,也不够落实。提高经济效益问题,是发展经济的核心问题,务必要引起我们做经济工作的同志高度的重视。在今年开展“质量、品种、效益年”活动中,要切实把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作为经济工作的指导方针,认真抓好思想落实,管理工作落实和措施落实。
(一)抓思想落实。开展持久的宣传教育工作,使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意义深入人心。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只有提高效益,通过生产增加新的财富,才能增加人民的物质福利。我们做经济工作的同志,如果在工作中,不注意提高经济效益,就在事实上背离了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因此,必须通过广泛深入地宣传教育,使广大干部职工了解提高经济效益的本质意义,使广大干部职工认识到,我们的生活水平不高,是因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低,经济效益差;改变这种状况,要靠我们自己辛勤劳动,努力提高产品质量,节约原材料物料消耗,降低成本费用;生产中发生的浪费,形式上看是企业和国家受损失,实际上是浪费了我们自己的血汗。只有明白了这些道理,在生产劳动中才有积极性和责任心,努力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物质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一切可以节省的开支,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未来富裕的生活。
(二)抓管理落实。企业管理,是企业组织内部生产力的工作。加强企业管理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手段之一。越是现代化大生产,管理工作在生产中的地位越重要。发展生产力,不重视企业管理工作,是不行的。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以后,有利于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可以促进企业改善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但承包不能代替企业的科学管理,目前,许多企业是以包代管,管理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以致产品质量低、消耗高、效益差。忽视企业管理的状况不改变,企业的发展潜力就不能充分发挥出来,经济效益低下的状况就无法扭转。企业管理工作,要以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消耗、节约开支为中心,组织好技术、设备、劳动、材料等方面的管理工作。企业的活力、竞争力主要靠物美、价廉。物美,主要就是质量好,包括性能好、技术先进、式样新颖。价廉,就必须降低消耗,节省费用开支,做到低成本。成本是企业综合效益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反映企业生产过程中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消耗水平。要做到物美价廉,必须靠科学管理。以小氮肥企业为例,目前的小氮肥工业相当多的企业存在能耗大,成本高,管理差,效益低的问题,但也有不少在节能降耗,加强管理,提高效益方面做得很好的企业,如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化肥厂就是一个具有说服力的例子。该企业过去也是一个消耗高,连年亏损的单位,从1970年投资到1979年,十年间亏损了1420万元,成为县财政的沉重负担。改革开放以来,逐步明确了“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节能节水为主攻方向,依靠科学技术求发展”的经营思想,对企业进行科学的严格的管理。在技术改造方面,进行了“两煤变一煤”和“闭路循环用水”等技术改造,1988年就使企业盈利450万元,由县财政的包袱变为县财政的支柱产业。他们搞技术改造的最大特点就是不求洋,只求实用,讲实效,因陋就简,仅花了89万元,就取得了成倍的效益。一般合成氨生产能力在1.5万吨的化肥厂,固定资产大约有2000万元左右,一年可提折旧上百万元,完全有条件自力更生进行类似的技术改造。关键在于企业的经营指导思想是不是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是不是在降低消耗、降低成本上下功夫。消耗大成本高的单位和地区,不能只强调客观原因,要眼睛向内,明确“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经营思想,在企业管理上下功夫,以提高产品质量和节能降耗为重点,对企业实行严格的科学管理,向管理要效益。
(三)抓措施落实,转变投资目标。要把传统的围绕增加产品产量进行投资的办法,转变为围绕提高经济效益进行投资。按照马克思的关于只有创造新价值才是真正的生产的论断,我们投资项目的安排及其目标,应该是追求以尽可能少的投资创造尽可能多的新价值,应该围绕提高经济效益进行规划,并在投资时慎密考虑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物质消耗、资源的综合利用,发展较便宜的材料代替价格较贵的材料,采用新技术等与经济效益密切相关的因素。这样,经济效益就可以大为提高。当然,我们追求创造尽可能多的新价值,不是利大大干,利小小干,无利不干,而是应兼顾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是在当前价格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下,更应从社会效益方面考虑。
一般来说,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主要靠增加生产来解决,这是对的。但节约也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马克思在分析资本流通时指出:“真正的经济——节约——是劳动时间的节约……。而这种节约就等于发展生产力”(《马恩全集》第46卷下册225页)。马克思这段话非常重要。他告诉我们节约是另一种形式的生产,在一定意义上讲,甚至比增加产量的那种生产更重要,总体的经济效益更大。仍以寿光化肥厂为例,该厂“两煤变一煤”的技术改造,吨氨节约标准煤469公斤、节电279度,折合一年节约标准煤1.48万吨,合原煤2.08万吨,按1989年价格计算节约开支440万元,扣除增加设备相应增加的开支,净增加收益399万元。寿光化肥厂技术改造动手早,设备、材料价格低,前后总共花投资89万元,资金投入产出率达1∶4.4,这比任何增加生产能力的投资效益都要高得多。除企业增加效益外,还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寿光化肥厂如果不进行技术改造,生产同样多的化肥就要增加消耗2.08万吨原煤。国家就不得不增加投资,增加煤炭生产。按目前设备、材料价格计算,增加一吨煤生产能力需投资300元,增加生产2.08万吨煤,国家得花624万元投资。可见,降低消耗,有双重效益,比单纯从增加生产来满足社会需要意义更大。目前,小氮肥工业降低能耗方面潜力很大。吨氨消耗两煤,寿光化肥厂只有1150公斤标准煤,1989年全国小氮肥厂平均消耗量为1782公斤,比寿光化肥厂多632公斤,高55%,一年多消耗标准煤739万吨,合原煤1035万吨。吨氨耗电,寿光化肥厂为1203度,全国平均为1383度,比寿光化肥厂多耗180度,高15%,一年多耗用21亿度电。分地区看,差别也很大。1989年生产吨氨能耗最低的是山东省,两煤消耗1468公斤,耗电1192度。目前全国两煤消耗在2000公斤以上的有15个地区,耗电在1500度以上的有10个地区。还有个节水的问题,吨氨耗水,一般是300吨左右,节约用水搞得好的单位,只用20吨左右。北方地区一般都缺水,不仅城市供水不足,农业用水也很紧张。节约用水不仅可以降低成本,减少污染,还可以支援农业生产。
小氮肥企业节煤节水,提高经济效益的潜力很大,大有可为。各级财政部门,要积极配合、协助化工部门加强企业管理,推进节能降耗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工作。技术改造需要的资金,主要靠企业自筹、银行贷款的支持。地方财政在可能的范围内也要适当给以支持。为推进小氮肥企业的技术进步,降低消耗,提高经济效益,支援农业生产,增强县级财政自给能力,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