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们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制订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做好财政工作,致力发展县级经济,取得了一定成绩。财政收入一年上一个新台阶,1989年财政收入3100.7万元,比上年增长13.6%。1987年荣获省和全国财税系统先进集体光荣称号。回顾近几年来我们所做的工作,可以概括为“两个转变,两个变化”。
转变之一:理财思想从保守型向开拓型转变。长期以来,我市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发展速度缓慢,财政收入徘徊不前。1980年至1983年财政收入一直徘徊在1000万元左右,每年吃补贴47.9万元,1982、1983年两年还发生赤字100多万元。财政支出每年还不到1000万元,仅仅管“吃饭”,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都受到严重影响。1979年原池州地区撤销后,分给我市财政净结余200余万元,一直舍不得用,想积聚到一定数量后造杜湖大桥,结果桥未造成,其它一些急需支出也未支上去。1980年前后,市财政仅对县办工业五五利留资金予以有保留的安排,对财政及主管部门集中的折旧基金、预算外资金很少问津。经济落后,生产发展缓慢,引起了我们的深思,开始认识到应当转变理财思想,把死钱用活,把沉淀的资金用到生产领域、流通领域、建设领域,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作用。为此,我们对财政掌握的各项资金进行了清理,摸清资金性质、用途等家底,报请市政府同意后,开始调度使用沉淀资金,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转变之二:管理方法从遵循依赖型向责任管理型转变。过去由于理财思想的因循守旧,造成财政管理方法上的陈旧呆板,满足于照抄照转,很少根据上级财政法规的原则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去制定适用的制度、办法,更谈不上求实创新了。为了改变这种状况,1982年我们在分管县长的支持下,制定了《加强财政管理规定(试行草案)》。这个规定着眼于资金使用效益,理顺了预算内外资金渠道,规定了使用范围和拨款程序,提出了企业超收分成办法,调动了各单位管理财政资金的积极性,收到明显效果。其中一个特别重要的内容是:财政资金均由“一枝笔”批款,凡需追加的支出,事先由使用单位写出报告,经财政部门审查后,报分管县长批准,做到非经财政部门审核,分管县长不予审批,非经分管县长批准,财政部门不予拨款。几年来的实践证明,按照这一程序管理财政资金,是保证财政预算圆满完成的关键,是避免开支混乱的重要环节。紧接着,我们又拟定了《财政生产周转金管理暂行办法》、《乡财政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适合我市情况的规章制度,明确批款、管款、用款各环节的责任,做到有章可循。
随着理财思想和管理方法的转变,我市财政工作不断发生可喜的变化。
变化之一:灵活使用资金与加强财政管理相结合。几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改进各项资金管理方法,调动各方面理财积极性.在扶持生产周转金管理上改变过去把资金切块给主管部门管理,财政部门不参与、不协调的做法,采取“联合考察、集体审定、统一发放、共同管理”的办法。在扶持乡镇企业时,我们择优扶持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使乡镇企业得到迅速发展。对国营工商企业,我们注重扶植他们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产品。
在搞活资金的同时,我们还在财政管理上下功夫。一是实行定额管理,包干使用,按预算拨款。年初安排财政支出时,根据“量入为出”的原则,核定各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属于个人部分的按规定照实计算,足额供给。对公务费,按要求压缩后,实行包干使用。严格按计划分月拨款,月报季审。二是严格控制会议费支出。对部门会议费实行在业务费中包干,自求平衡,对市里召开的大型会议费实行会前预算一次核定,包干使用,收到明显效果。三是不断改进经费管理办法。近几年我们坚持在年初走访主管部门,听取他们对安排预算支出的意见,平时注意了解经办同志的看法。如计划生育经费,过去实报实销,漏洞很大。1984年下半年,我们会同计生委拟定出四项手术费定额标准,然后按年任务将费用落实到区乡镇,超过四项手术任务的追加费用,完不成任务的收回费用,年底按实结算;有后遗症的,不经计生委指导站诊断,不得报销医药费、营养费。实施这一管理办法后,四项手术例数大大上升,费用大幅度下降。四是加强乡财政建设,促进增收节支。全市大多数乡镇财政所建立了财务管理制度、乡政府预决算报告制度、资金管理制度、乡镇企业财务互审制度等。
变化之二:支持生产,多渠道培植财源。
第一,推行企业承包,促进企业在提高经济效益上下功夫。我们深入到各企业,对应承包企业近几年生产经营和效益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对以后几年的发展变化进行预测和分析,合理确定承包基数和递增比例。到1987年底,我们与13户国营工商企业签订了承包合同,占全市国营工商企业50.5%。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促进了企业优化组合和生产的发展,提高了经济效益。市江南轴承厂,1987年承包后,生产经营和经济效益都有了明显好转,1987年实现产值313万元,利税68万元:1988年实现产值511万元,在原材料大幅度涨价的情况下,消化了涨价等因素73万元后,还实现了利税75.5万元。两年中还清了技术改造借款105万元。两年两大步,从一个微利企业,一跃成为我市盈利大户。此外,我们还积极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从1984年以来共向全市工商企业投放周转金450万元,挖革改资金140万元,筹借技借贷款和发展周转金676万元。
第二,积极扶植乡镇企业的发展。自1984年起,我们会同乡镇企业局等主管部门,深入乡村,逐一调查乡镇企业生产情况,提出因地制宜,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发展小水泥、小立窑等建材业。通过挤、借、引,先后借出财政周转金849.4万元,扶植乡镇企业和联户、专业户571个,集体企业19个。1984年至1986年乡镇企业上交的税收,分别占当年全市财政收入的25%、26.5%和28.9%。乡镇企业的发展增加了财源,活跃了乡村经济。
第三,重视对农业的投入,增加农业的后劲。1987年在各项支出压缩的情况下,尽力安排农业各项事业费。全年农林水事业费支出163.5万元,比上年增长61.4%,支援农村生产支出338.2万元。在增加农业投入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农牧企业包干办法,在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上加强指导,帮助企业扭亏增盈。1987年全市9户农牧企业总收入562.1万元,比上年增收180.4万元。其中盈利户6个,盈亏相抵后,利润为15.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