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5-05 作者:杨茂云
[大]
[中]
[小]
摘要:
实行紧缩方针,调整产业结构,确保农业升温,这是治理整顿的一个重要步骤。为了在紧缩财政的大气候下做到紧中求活,促进农村经济稳步发展,湖北省襄樊市财政部门,在巧用资金上动脑筋,在用活资金上做文章,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上想办法,科学用财,适度倾斜,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1989年,全市预算内支农支出达670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75%;投放各项支农周转金2687.56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74%。
一、瞄准关键项目,扶持粮食生产稳固发展。粮食生产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襄樊市财政部门在扶持粮食生产过程中,紧紧把握农业全局,以促进粮食增产丰收为中心,大力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他们一方面重视农业“硬投入”,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大力支持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襄樊市财政局在1989年财政出现缺口的情况下,仍从机动财力中挤出250万元专款,支持全市63处小农水项目的配套建设;各县(市)、区按照不低于20%的比例从县乡级机动财力中拿出500多万元资金。狠抓旱改水工程项目的建设;同时,各级财政部门灵活调度资金,确保上级专款及时到位。1989年,省财政追加该市水利专款638.2万元,都基本上做到按计划、按进度下拨到水利建设...
实行紧缩方针,调整产业结构,确保农业升温,这是治理整顿的一个重要步骤。为了在紧缩财政的大气候下做到紧中求活,促进农村经济稳步发展,湖北省襄樊市财政部门,在巧用资金上动脑筋,在用活资金上做文章,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上想办法,科学用财,适度倾斜,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1989年,全市预算内支农支出达670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75%;投放各项支农周转金2687.56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74%。
一、瞄准关键项目,扶持粮食生产稳固发展。粮食生产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襄樊市财政部门在扶持粮食生产过程中,紧紧把握农业全局,以促进粮食增产丰收为中心,大力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他们一方面重视农业“硬投入”,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大力支持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襄樊市财政局在1989年财政出现缺口的情况下,仍从机动财力中挤出250万元专款,支持全市63处小农水项目的配套建设;各县(市)、区按照不低于20%的比例从县乡级机动财力中拿出500多万元资金。狠抓旱改水工程项目的建设;同时,各级财政部门灵活调度资金,确保上级专款及时到位。1989年,省财政追加该市水利专款638.2万元,都基本上做到按计划、按进度下拨到水利建设项目。由于采取了以上措施,使冬春农田基本建设高潮在该市再度掀起。据统计,1989年冬全市上劳力185.7万人次,投入机械3.1万台,形成了“冬闲不闲”,万众一心抓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繁忙景象。截至1989年12月底,全市改造各类低产田30万亩,新建和加固小(二)型以上水库487座,新修、整修堰塘3.3万个,新修、维修渠道6760多公里,可新增灌溉面积30万亩,改造灌溉面积30万亩。另一方面重视农业“软投入”。过去,襄樊市财政部门在支农工作中,比较重视单纯生产项目的“硬投入”,忽视投资少、影响面广的科技推广项目的“软投入”。1989年,他们在支持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的指导思想上实现了三个转变:由过去资金投向上的一般性扶持转向科技推广应用;由扶持方法上的撒胡椒面转向重点倾斜;由支持对象上的分散承包转向集团承包。从而加快了全市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的步伐。在支持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的过程中,他们首先支持了农村科技网络的建立,主要抓了农业、畜牧、水产、土特产四大科技服务网络体系建设。一年多来,该市财政部门共拿出资金250多万元,先后扶持县、乡、村共357个农技服务网点,进行科学试验,开展综合服务。其次,鼓励科技人员开展大面积的集团承包。1989年,襄樊市政府以襄政发〔1989〕12号文件批转了市农牧局《关于推行农业技术承包责任制的报告》。为落实这一报告精神,财政部门会同农牧部门,先后两次召开会议,帮助制订实施办法,确定承包目标、投资额度、签订合同等。从而,使全市出现了以科技干部为骨干,以乡镇领导为纽带,以农民技术员和集体兽医为依托的全方位农技承包队伍。据统计,1989年全市各种承包集团达230多个,参与技术承包的总人数达5440人,其中,科技人员1140名,占农技干部总数的65.8%,农民技术员1159人,集体兽医2825人,乡镇干部446人,签订承包合同85438份,承包农作物面积达325万亩,比上年扩大1.4倍,加快了承包形式由过去分散化承包走向行政、技术、物资等综合性集团承包的步伐。第三,把大面积小麦叶面喷磷当作一项常规措施来抓。1989年,该市财政部门投放专项周转金30余万元,重点支持了全市396万亩小麦叶面喷肥,占小麦面积的78.9%,比上年同期扩大36.5万亩。与此同时,他们还大力支持了杂交稻制种4.2万亩,“吨粮田”示范区89.7万亩,“千元币”收入田35万亩,配方施肥112万亩。据测算,这些措施的推行,与普通种植比较,使全市粮食总产量增产1亿公斤,农民增加收入5000万元以上。第四,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单位“搞活自身、服务社会”的能力。农业科研及推广单位是传播农业科技的桥梁,连接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的纽带。1989年,在财力非常紧张的情况下,襄樊市财政局一次性安排19万元专款,帮助市农科所新购置较为先进的检测设备、仪器,为科研成果的产生创造了良好条件。此外,他们利用财政间隙资金127万多元,大力支持了市种子公司、土肥站、植保站微利经营良种100多万公斤,锌肥、硼肥等化肥3965吨,农药250多吨。一年来,共盈利55万元。这样既减轻了财政压力,又增强了农业科技单位强化自身、服务社会的能力。
二、巩固与开发并举,支持绿色企业发展。绿色企业是指利用荒山、荒坡、荒滩,发展开发性的种植业,具有一定规模和企业化管理的集体经济组织。襄樊市在70年代建立了大量的多种经营基地,为绿色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有计划、有重点地兴建绿色企业的同时,襄樊市财政部门把抓好现有企业的完善配套,促使其发挥更大的效益作为工作的重点。根据国家经济调整政策,从1989年开始,他们由过去重点扶持乡镇企业向扶持绿色企业转变。1989年以来,按照该市梯级财源建设的总体部署,全市财政部门拿出近1000万元专项周转金,大力支持绿色企业的巩固和发展。首先,支持巩固了襄阳、枣阳、随州、老河口等县(市)15万亩烟叶生产基地建设,为该市两家烟厂的原材料来源开辟了稳固的渠道。其次,支持有山区特色的茶叶、食用菌等传统特产生产的发展。他们改革过去不合理的资金投放方式,实行资金、物资、技术的优化配置,根据生产规律,适时投放资金,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1989年初,他们抓住茶叶萌发期急需追肥的时机,会同有关部门及时安排30万元专款,供销社拨出3146吨化肥,送到全市51个骨干茶场,使62900亩投产茶园受益;他们还拨出10万元资金帮助30个百亩以上的茶场购置制茶设备45台(套),使制茶量与鲜叶量保持同步。1989年,全市春茶产量达932.55吨,实现收入1840.85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5%和22.6%。再次,积极支持水果基地的巩固发展。一年来,该市财政部门共投资150多万元,支持有一定规模的绿色企业开垦柑桔、苹果、枣、桃、梨等种植面积5000多亩,帮助购回种子3万多公斤,种苗100多万株。
三、调整产业结构,支持重点乡镇企业发展。在治理整顿的新形势下,襄樊市乡镇企业面临资金紧张,能源不足,原材料短缺,市场疲软等困难。为促进乡镇企业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襄樊市财政部门做了以下几项工作:(1)调整产业结构。他们会同有关部门对全市在建和准备兴建的项目进行了全面清理,制止了乱铺摊子,乱上项目,对那些技术、管理落后,产品质量差,经济效益低的亏损企业实行关停并转。据统计,全市已关闭亏损的乡镇企业24个,停产67个,以优带劣转产126个。同时对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进行了调整,实行倾斜政策,重点发展轻纺、建材、食品、化工、机械等有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保证资金及时供给。1989年,该市财政部门为重点乡镇企业安排技改资金677万元。(2)狠抓骨干,确保重点。1989年,襄樊市财政局把产值过千万元,提供财政收入达50万元的10个乡镇的乡镇企业作为发展重点,共投入资金200万元,对89个乡镇企业的91个项目进行了重点扶持,促进了企业产品质量、经济效益的全面提高。截止1989年底,这10个乡镇的乡镇企业共实现产值39104.66万元,利润2209.64万元。上交国家税金833.31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5%、6.6%和15%。(3)抓好股份制试点。为了帮助企业摆脱在资金、原材料等方面遇到的困难,该市随州市财政部门从完善乡镇企业内部经营责任制入手,引进风险、竞争机制,推行目标效益管理,采取公开招标、投标招聘、风险抵押、奖惩兑现等办法,在洛阳镇乡镇企业中开展股份制试点。通过这一形式,多渠道筹集乡镇企业发展基金14.5万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乡镇企业资金紧缺的问题。由于采取了上述措施,在1989年经济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襄樊市乡镇企业仍实现产值330000万元,利润21300万元,税收910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24%、4.24%和11.40%。
四、明确扶贫目标,支持山区建设温饱工程。南漳、谷城、保康三个山区县是襄樊市扶贫工作的重点。在扶贫工作中,该市财政部门主要从三方面入手,一是摸清情况,落实扶贫对象。1989年初,该市财政部门派出10个调查组共50多名财政干部,深入到各贫困村组进行调查摸底,以此为基础,共确定村一级扶贫点65个,做到了市、县、乡三级财政部门都有扶贫点或扶贫任务。二是挖穷治本,增强造血功能。襄樊市财政局在扶贫工作中采取两手抓:一手抓粮食生产,投入资金1万元,帮助扶贫点兴建成滚水坝3座、水渠1条,并投入资金5万元帮助购买化肥30吨,小麦良种3.6万斤,解决了三个贫困村146个特困户秋播生产下种用肥的燃眉之急;另一手抓多种经营基地建设,他们投入资金30万元,支持了1个中型食用菌场、5个火纸厂、1个制漆厂及6000棚(筒)食用菌的生产。三个山区县财政部门采取同样方法,选择了30多个扶贫点,共投放周转金150多万元,支持了50多个食用菌、茶叶、养牛、养羊等脱贫致富项目的开发,增强了山区的造血功能。三是修建公路,促进山区资源开发。山区经济落后与水、电、路等关系极大,其中路不通又是造成贫困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襄樊市财政局抓住这个紧迫问题,下拨扶持小矿山、多种经营基地公路专款43万元,重点支持三个山区县的小煤矿、磷矿、食用菌、茶叶、水果等14条基地公路建设,为加速山区资源开发,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五、围绕城市需求,支持城郊副食品基地建设。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副食品供需矛盾日趋突出。1989年,襄樊市财政局在支持副食品基地建设上重点抓了三个环节。一是针对“两淡”狠抓蔬菜生产。他们组织市郊区有关部门,采取播期、品种、茬口、面积“四衔接”的方法,大搞间作套种,发展保温生产。该市财政局拿出2.1万元资金,帮助兴建钢架大棚43个,扩大保护地面积19.6亩,使黄瓜、蕃茄、芹菜等10多种细菜每亩上市量达到5000斤以上,从而缓解了春、秋两个淡季的蔬菜供需矛盾。二是针对薄弱环节,狠抓基础建设。他们共投放资金100万元,吸引菜农投入资金180多万元,支持打机井81眼,兴建机房57个,架设泵站1处,修水渠18条共2.7万米,新增灌溉面积5900亩,改善了蔬菜生产条件,增强了蔬菜基地自流灌溉和喷灌能力。1989年,该市城郊蔬菜生产在多雨多虫害的情况下喜获丰收,产量达16万吨,保证了市场供给。三是针对需求,狠抓鱼、肉、蛋、奶生产基地建设。他们投放45万元周转金,重点支持了市牛奶场、余岗养殖场、王寨养鸡场、庞公渔场等生产基地建设,兴建育雏室2个,购种鸡18500只、种蛋24700只、鱼苗55000尾,改造饲养设备12台套。与此同时,他们还拨出30万元资金,支持各县(市)城郊副食品基地建设。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