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张凤河今年50多岁,1983年他来到平塘县财政局搞农业财务工作。几年来,他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一边学、一边干,认真抓好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日常管理工作,指导和督促县级有关部门建立了财政支农周转金帐和资金使用、收回的季报制度;制定了县财政支农周转金借款合同以及借款审批手续等一套管理办法;组织和推动了支农资金和乡级财务清理工作。三年来,他连续被评为县财政局先进工作者,1986年还被评为县财贸系统和自治州财政系统先进个人,并在自治州召开的先代会上发了言。
张凤河管理支农资金有一套自己的办法。为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几年来,他在支农周转金的发放上,紧紧把好“三关”,收到了比较好的成效。
一是资金发放预测关。张凤河在组织支农周转金的发放过程中,始终注重预测资金的使用效益问题。具体地说,就是在审核项目时,心里总想着这样一个谱:放出的资金,能否发挥作用,其经济效益如何,社会效益如何,到期能否收回等。为此,在每笔资金投放前,他都要作好四个调查和一个核算。四个调查即:(1)资金、原料、设备来源调查,包括...

张凤河今年50多岁,1983年他来到平塘县财政局搞农业财务工作。几年来,他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一边学、一边干,认真抓好资金的使用效益和日常管理工作,指导和督促县级有关部门建立了财政支农周转金帐和资金使用、收回的季报制度;制定了县财政支农周转金借款合同以及借款审批手续等一套管理办法;组织和推动了支农资金和乡级财务清理工作。三年来,他连续被评为县财政局先进工作者,1986年还被评为县财贸系统和自治州财政系统先进个人,并在自治州召开的先代会上发了言。
张凤河管理支农资金有一套自己的办法。为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几年来,他在支农周转金的发放上,紧紧把好“三关”,收到了比较好的成效。
一是资金发放预测关。张凤河在组织支农周转金的发放过程中,始终注重预测资金的使用效益问题。具体地说,就是在审核项目时,心里总想着这样一个谱:放出的资金,能否发挥作用,其经济效益如何,社会效益如何,到期能否收回等。为此,在每笔资金投放前,他都要作好四个调查和一个核算。四个调查即:(1)资金、原料、设备来源调查,包括申请者是否有资金来源、原料来源和设备来源,原料是否就地取材,是否是本地优势;(2)销售调查,包括产品长期和短期的销路,市场对产品的需求等;(3)生产技术调查,了解申请者专业技术水平如何;(4)申请者事业心、责任心调查,以防弄虚作假,骗取资金。一个核算,即:预测项目建成投产后产值、利润如何?能否按期归还借款等。由于注重了资金有效使用的预测,几年来,他们发放的周转金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资金回收率在92%以上。比如,1984年他们贷给平湖北镇一个酿酒、养猪专业户周转金1000元,仅两年多的时间,该户创造的产值就达30000多元,出槽肥猪17头,商品总量达2120多公斤,不仅按期归还了借款,而且还为国家提供税款10000多元。
二是借款审批关。为了加强支农资金使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县财政局规定,凡10000元以上的借款项目,需经县财政部门审核同意才能办理借款手续。张凤河严格把好这一关,对各有关部门报来的项目,他都逐一调查落实,凡不符合要求的,坚决不予借款。1984年9月,牙舟区某村的两个农民,申请借周转金9000元,说要办一个年加工20万公斤木油的加工厂。乡、区、县都很支持,建议财政部门借款。张凤河根据他们的申请,调查后发现,该项目一无资源、二无技术和设备,是吹牛的。他便向领导建议,不批准这项借款。还有一次,平湖区的一个农民,以办木器加工厂为名,与县乡镇企业局签订了借款3500元的合同。合同交到财政局后,张凤河立即下去调查,当发现申请者无场地、无技术、无设备、纯属弄虚作假,企图骗取财政资金后,便断然拒绝办理这笔借款手续。
三是使用监督关。张凤河认为,资金发放出去,或是拨给主管部门后,并不等于就有了效益,还必须加强资金使用过程的监督。以便及时发现并及时解决问题,避免造成更大的资金浪费和损失。他经常不辞劳苦,跋山涉水到各区、各受授项目点以及各部门检查资金使用情况。一次,他在检查中发现,某煤厂在1982年和1983年两次与县乡镇企业局签订合同,共借款24000元,其中已拨付了9850元,但该厂并未将这笔钱用于采煤办厂,而是伪装挖煤现场,巧立名目,将借款私分了。为此他建议立即停止拨付该项贷款,并督促有关部门将贷款收回。后经县公证处、建行、乡镇企业局、煤管站等单位检查认定,停拨了此项贷款,从而挽回了14150元的经济损失。
贵州省财政厅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