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5-06 作者:姜其温 江苏省财政厅
[大]
[中]
[小]
摘要:
解决财政问题,根本的办法是在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适当调整财政税收政策,较多地增加财政收入,严格控制财政支出。从当前来说,应着重从宏观方面,认真研究解决影响财政收支的若干重大问题,以求尽快实现我国财政收支的基本平衡。
一、适当提高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
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以多少为宜,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我国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1952年~1981年的30年间平均为3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调整了国民收入分配关系,出现了逐年下降的趋势,1978年为37.2%,1979年下降为31.9%,1986年进一步降为25%。这个比例,不仅大大低于苏联和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也低于一些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如英、法、联邦德国占46%左右,美国占33%,加上债务约占40%,日本最少占29%,加上债务也在30%以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集中财力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有意识地调整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如大幅度提高了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减免了一部分农村税收,几次调整了职工工资,改善城市公用设施和大量兴建了职工住宅,国家对城乡人民基本生活资料和一部分农业生产资料实行了价格补贴政策等,...
解决财政问题,根本的办法是在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适当调整财政税收政策,较多地增加财政收入,严格控制财政支出。从当前来说,应着重从宏观方面,认真研究解决影响财政收支的若干重大问题,以求尽快实现我国财政收支的基本平衡。
一、适当提高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
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以多少为宜,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我国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1952年~1981年的30年间平均为3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调整了国民收入分配关系,出现了逐年下降的趋势,1978年为37.2%,1979年下降为31.9%,1986年进一步降为25%。这个比例,不仅大大低于苏联和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也低于一些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如英、法、联邦德国占46%左右,美国占33%,加上债务约占40%,日本最少占29%,加上债务也在30%以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集中财力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有意识地调整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如大幅度提高了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减免了一部分农村税收,几次调整了职工工资,改善城市公用设施和大量兴建了职工住宅,国家对城乡人民基本生活资料和一部分农业生产资料实行了价格补贴政策等,这些措施对于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都是必要的,起了显著的作用。但目前的比例是偏低的,已难以满足各方面日益增长的资金需要。因此,适当提高我国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已经到了需要解决的时候了。根据建国以来30多年的实践经验,把比例提高到30%左右是恰当的。这是解决当前我国财政问题必须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这样,每年约可增加财政收入400亿元,这对于维持最低限度的财政开支需要,缓解财政的供需矛盾,实现财政收支基本平衡,并对控制计划外建设规模,都是十分必要的。具体办法可以考虑:
第一,适当增加产品税。当前市场上一部分高档消费品,如彩色电视机、空调、电冰箱、收录机等家用电器产品,毛料纺织品,高级香烟,名牌优质酒等,供应比较紧张,可以适当提高这类商品的产品税率,既不影响企业的利益,又可以调节消费,缓解供求矛盾,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也不致于降低广大群众的生活水平。
第二,对若干生产资料调价增加的那一部分收入,应采用开征特种税的办法,予以收回,以增加国家收入。当前,大批加工工业利润大幅度下降,重要原因之一,是能源、原材料、运费大幅度涨价,成本大幅度上升。江苏省1986年工业企业采用高价能源、高价原材料和高价运输,与平价比较,多支出35~40亿元。能源、原材料工业企业和交通运输部门因涨价而多收入的钱,国家基本上拿不到,大部分被这些企业用于计划外建设和增加消费基金,真正用于技术改造的为数不多。为了调节收入,保证国家重点建设的资金供应,国家有必要用开征特种税的办法,把这笔钱的大部分收归财政。
第三,加强法制,严格财政纪律。近几年来,越权减免税收,偷税漏税,以各种办法挤占国家收入的现象比较普遍,大量的国家收入漏掉了。1985年~1986年两次税收、财务、物价大检查,江苏省查出8.15亿元。如果查彻底了,违纪金额还要大大增加。因此,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对广大干部进行法制教育,提高依法纳税和按财务会计制度办事的自觉性。对于越权减免税收,指出后仍不纠正的,要采取经济制裁措施。对于偷漏税收、乱挤成本、截留收入、乱摊派、乱涨价等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必须坚决制止和严肃处理,违法的要依法追究法律责任,不能让他们在经济上得到好处。
二、坚决把过高的财政支出盘子压下来
目前我国财政支出盘子过高,这是在过去经济发展过热、生产超高速的情况下形成的。当然,有些已经上去了的支出是不可能压下来的,例如这几年扩大编制、机构升格、人员增加、提高工资等增加的支出,一般说是不好压的。但有些支出是可以大大压缩的。压缩开支的重点,应放在下列几方面:
一是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放在什么水平上,是要认真研究的。1986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近3000亿元,占国民收入近40%,仍然是偏高的。根据建国36年的实践经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占国民收入的比例以30%为宜,最高不要超过35%。当前预算内的基本建设投资并不大,不宜再压了。问题是预算外、计划外的非生产性自筹基本建设规模太大,而且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第一,采取釜底抽薪的办法,把预算资金适当集中,例如加征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增发国库券,发行债券等;第二,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计划管理,把一部分由预算内开支的项目,适当转由预算外资金负担。这对于压缩财政开支有很大作用。
二是整顿各种补贴。现在财政补贴的包袱很重,有些补贴不尽合理,管理上也有漏洞,需要认真进行清理整顿。粮食补贴,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不宜轻易变动。肉价补贴、猪皮补贴、制皂油补贴等,可以采取适当措施,逐步减少以至取消。有些专业补贴,如审计人员出差补贴、处理人民来信来访信访补贴等,这些口子本来就不该开。通过整顿,逐步把补贴数额降下来,以减轻国家负担。
外贸进口补贴压缩的潜力很大。如进口化肥、粮食等,只要国内生产安排得好,政策正确,是完全可以不进口的,补贴完全可以省下来。进口钢材、木材、原器件的差价,原则上应由生产单位消化,否则企业还不知道它们是靠国家补贴过日子的。进口设备、技术,应强调吸收、消化,不能老靠进口,更不能重复引进。有些国内能生产的,就不要引进,既保护了国内工业,又节省了外汇,减少了财政补贴。
三是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坚持勤俭建国的方针,下大力气把行政事业单位的公用经费和企业的管理费压缩下来。当前,奢侈成风,讲排场,比豪华,公费旅游,请客送礼,会议费、招待费、各种补贴标准越来越高,各项设施都要向现代化看齐,铺张浪费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这几年,无论是全国还是江苏,行政经费和企业管理费,每年都以很高的速度增长,这方面浪费的资金是相当可观的,节约的潜力很大,只要认真抓一抓,就是一笔不小的数字。这不仅是财政问题,而且是个党风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是领导机关带头,领导干部带头。只要领导机关作出了榜样,下面就会跟着学,这比发多少文件更为有效。
三、经济工作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开展增产节约、增收节支运动,深入人心,受到广大干部和职工的热烈拥护,运动起步很好。“双增双节”运动的实质,就是要把经济工作真正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前几年,有些地方片面追求速度,致使经济效益下降了,江苏1986年地方国营工业产值比上年增长7.89%,销售收入增长12.31%,而销售税金却下降1.83%,实现利润下降9.68%,成本上升7.84%,定额流动资金周转延缓6.5天,产值利润率下降2%,每个职工提供的税利减少286元。经济效益不高,是财政收入上不去的重要原因,这种状况必须尽快扭转。“双增双节”运动的实践证明,企业增收节支的潜力很大。一是有大量浮财可扫;二是技术进步大有文章可做,这两方面的潜力都蕴藏在群众之中。例如,南京毛纺厂通过充分发动群众,每人可以增收节支600元;南化公司通过发动群众开展“十查、十排、一建议”活动,三年增收节支2800万元。又例如,无锡无线电厂发动群众开展技术革新、技术革命活动,用国产的低价材料代替进口的高价材料,在不需要增加投资的情况下,可以大大降低产品成本,增加利润,增加财政收入。因此,只要把群众充分发动起来,潜力就可以挖掘出来,“双增双节”运动就能够深入地卓有成效地开展起来。搞好“双增双节”运动的关键,在于提高企业素质,为此要做好以下两项工作:
第一,把增产节约、增收节支的目标和任务通过充分发动群众,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地经过几个反复,真正落实到车间、班组和个人。增产节约的成果一定要反映到财政收入上来,那种层层空喊降低成本2%、节省费用10%、扭亏30%,上下照搬照套,而没有落实到群众中去,是不可能收到实效的。
第二,真正落实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南京第二机床厂每个车间都单独核算盈亏,实行内部结算制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消耗,提高了产品质量,增加了盈利,有效地解决了职工不吃企业“大锅饭”的问题。实践证明,要使“双增双节”运动持久地有效地开展下去,必须有一系列政策、制度的保证,否则就会喊一阵子之后又冷却了。
四、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
克服财政困难,不应把目光只局限在预算内资金上面,而应当认真研究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和使用。近几年,预算外资金增长很快,1986年比1985年增长17%以上,把这部分资金管好用好,对于促进生产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对培养财源,增加财政收入,节约财政开支,都有重要作用。
预算外资金大部分是由预算内资金转移出去的。预算外资金的大头在企业,主要是国家为了搞活企业,给企业减税让利和提高折旧、大修理基金提取标准而形成。几年来,国家对企业大量减税让利,从整体来说,是必要的;但在具体办法上也有值得商榷之处。国家给企业减税让利的目的,是为了给企业增强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能力,不能用于增加消费基金。但是减税让利的方法不少是大锅饭的性质,需要技术改造的企业,减税让利的资金不一定够:不需要技术改造的企业也照样得到减税让利的照顾。这样,资金分散了,不少企业把国家让给的税利用于兴建宿舍、办公楼和其他消费基金,对增加财政收入的后劲作用不大。今后应当研究改进。可以考虑以市县为单位,把这项资金在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适当集中一部分,支持确有急需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每年搞几个企业,逐步把所有企业的技术改造搞一遍,象过去农村水利建设那样,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分期分批完成。今后减税让利应当适当控制,特别是减免产品税更需要谨慎,因为产品税是价格组成因素,是企业在同等条件下开展竞争所必需的。
今后要在政策上适当限制预算外资金过高的增长速度,以保持预算内资金的增长速度。财政部门对预算外资金要加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对事业单位,要制定政策,鼓励它们努力增加收入,逐步由全额预算单位向差额预算单位过渡,并争取尽快实现全部经费自给。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