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今年除了用于价格补贴、抚恤和社会救济等项必须的经费支出以外,其余各项开支,包括基本建设、行政经费等,一律在去年实际支出的基础上节减10%。
一石激起千重浪。对这一决定,各方面反应强烈。大部分地区和单位,识大体、顾大局,把任务坚决接受下来,落实下去。他们一方面依靠挖掘生产潜力、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收入;一方面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处处精打细算,过紧日子。这种踏踏实实增产节约、增收节支的精神,值得提倡。然而,也有少数地区和单位一边在大张旗鼓地宣传“双增双节”,一边却在强调自己工作的特殊性,摸摸这不能“节”,排排那也“减”不了,十指连心,哪儿都舍不得切一刀。于是,一系列变通措施应运而生,有的“堤内损失堤外补”,预算内支出压一些,预算外支出仍在大搞;有的虚晃一枪,明压暗保,“鸡毛蒜皮”压下来了,楼堂馆所还在大搞;有的压公不压私,公用的经费压一些,发奖金、实物还在大搞。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其结果,按下葫芦浮起瓢,10%就是节减不下来。对此,可谓之为“节”外生“支”。这种不良现象,不利于“双增双节”,对我们的建设事业有害。
何以如此?原因有二。其一,坐井观天,对全局情况不甚了解。我们有些同志,看到本地区、本部门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就以为整个国家富得不得了啦,花钱大手大脚,讲排场,摆阔气,奢侈成风;一些还不富裕的地区和部门则认为,自己虽然比不上别处那么富有,但较之以前却好多了,也想创造一番惊人的业绩,打肿脸充胖子。其二,只考虑小圈子,缺少全国一盘棋的思想。我们有些同志,眼睛只盯着自己那一摊子,总觉得自己情况特殊,有他人不可比的因素,应当百业俱兴,而且要在短期内“一气呵成”。这些同志很少想想国家的全局利益,财力的承受能力,以及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确实,近几年来我们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有些地区、有些部门的经济发展很快,但是,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我国经济生活中还潜伏着不稳定的因素,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消费基金增长过猛,财政支出的盘子过大等。在经济上压缩空气,开展增产节约、增收节支,这是解决当前经济上出现的新问题,使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本对策。
诚然,我们有些地区和单位,确有其特殊性。一些同志想把事业办得好一些,这种心情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局部必须服从全局。有些项目,从本地区、本部门看是需要的,是可行的,是应该上的,但从全国来看,则是不需要的,不可行的,不应该上的,或者暂时可以不上的,这就应该从全局出发,局部服从全局。如果大家都强调本地区、本部门工作的特殊性,而看不到全局的普遍性,就好比挤公共汽车一样,谁也不肯下,结果必然耽误车子的前进,甚至会造成危险。因此,我们考虑经济建设方面的问题,必须从现实的国情出发,要有“全国一盘棋”的观念。
当然,我们在具体落实节减任务时,应当贯彻实事求是的原则,区别对待。不应当不分青红皂白地按10%一刀切。有些单位可以低于这个幅度,而有些单位则可以大大高于这个幅度。但不管幅度大小,都不应当“节”外生“支”,给“双增双节”设置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