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是一门科学。我们要做好财政工作,从而推动整个经济建设发展,是离不开财政科研的。财政工作涉及的面十分宽广,只有坚持实事求是,认真总结经验,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上升到理论高度,才能提高思想认识、掌握工作的主动权。从长远的、根本的意义上说,科研问题是重要的、带全局性的问题。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财政科学体系,从而开阔我们的视野,清醒我们的头脑,指导我们的实践。在开展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我们还要大力搞好现实的政策研究。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要结合起来,实际工作部门与科研部门要结合起来。我们不能整天忙忙碌碌,找不到规律性的东西,弄不清问题的本质,上升不到理论的认识,那样必定处处被动,是难以开创财政工作的崭新局面的。因此,搞好财政科研工作,是十分光荣而艰巨的。
我们搞建设和改革,搞科学研究,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什么是中国的最大实际?这就是,中国现在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这个发展阶段,我们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又还处在生产力不够发达、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状态,加上有十亿人口。因此,建设社会主义首先面临的是摆脱贫困的问题。清楚地认识这一点,我们才能深刻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客观依据,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就既可以避免“左”,也可以避免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的基本内容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实行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这里的基本点有两条,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这两条都是当代中国之必需,都是中国摆脱贫困以及进一步长期稳定发展国民经济的法宝。它们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是缺一不可的。一方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问题,方向正确,才能正确贯彻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另一方面,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才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日益发挥和显现出来。
我们要做好财政工作,搞好财政科研,也必须从中国的这一最大实际出发。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并使之统一于财政工作和财政科研之中,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财政及其科学体系。为此,我们必须用革新和开拓的精神,深化财政改革,正确处理国家与企业之间,国家与集体、个人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分配关系;我们必须努力学会精心理财,学会包括生财、聚财、用财在内的理财之道,充分运用财政的分配、监督职能,促进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合理化,提高全社会的经济效益,增强社会主义的内部积累能力;我们必须坚持宏观的综合平衡,把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结合起来,切忌追求高速度,急于求成,力求在经济变革和发展中,保持国家财政收支的基本平衡,确保改革和建设的顺利进行,实现国民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八年多来,我们在进行财政自身改革和配合各项经济体制改革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通过改革财政、税收、财务等项体制,下放财权,增加了企业和地方的财力,对搞活经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与此同时,我国财力分配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国家与企业的分配中,企业留利大幅度上升,1986年国营工业企业留利比例由1979年的7.9%上升到42.2%,如果加上税前归还贷款的利润,归企业支配的财力约占实现利润的58%;中央财政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现在也只占到50%左右,地方财政收入所占的比重则比过去大大上升;国家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1979年为31.9%,1986年已下降到25%;而地方、部门和企业掌握的预算外资金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则由1979年的13.5%上升到1986年的21.4%。这些变化,说明我们已经改变了过去集中过多、统得过死的弊端,总的来讲,对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发展生产力有很大的好处。但是,也要看到资金过于分散了,它给国家财政也带来了一些困难,影响着财政收支的平衡,特别是中央财政收支的平衡。同时,这些变化也给财政工作和财政科学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课题。例如,如何认识财政分配结构变化的合理与不合理的数量界线,资金过于分散的原因何在?如何逐步调整财力分配结构,适当提高国家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如何适应新的形势,改进财政管理,增加收入,压缩支出,克服损失浪费,力求在经济发展和变化中保持财政收支的平衡?如何增强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解决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消费基金增长过快的问题?如何在深化改革中,完善国营企业的经营机制,使责权利有机地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企业的活力和应变能力?如何完善财政自身的改革,进一步改进预算体制、财务体制、税收制度?如何搞好财政改革与价格改革、工资改革、金融改革的政策协调与配套问题,等等。
当前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也是前所未有的新事物。在改革中发生一些问题是难以避免的,不值得大惊小怪。我们一定要坚持唯物辩证法,克服形而上学,既要充分肯定其成绩,也要重视和解决所发生的问题。历史经验证明,对待一切事物都要一分为二,不能搞一点论,只有不断总结经验,经常进行反思,存利除弊,才能引导事物健康地向前发展。我们财政方面的改革,是整体改革的一部分,因此必须从全局出发,注意解决好财政改革与其他经济体制改革的协调配套,以及微观要搞活与宏观要控制得住等问题。我们需要深入细致地探讨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战略,精心设计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步骤、细则。既要研究改革方案的合理性和逻辑性,更要研究改革方案的可行性和承受能力,使方针政策具体化。这样才可能配套地、积极而稳妥地把改革向前推进,防止本来可以避免的摇摆和失误。
当前,我国的经济建设和体制改革,正处于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我国的经济形势总的是很好的,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党中央号召我们,要在政治思想领域深入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宣传教育,坚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同时,在经济领域坚持正确的建设方针,压缩过热的空气,广泛开展“双增双节”运动,深入体制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努力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各级财政部门要坚决贯彻中央的精神,努力把工作做好;各级财政学会和财政科研机构要积极配合中心,服务中心。大家共同为深化改革和广泛开展“双增双节”运动出主意,提措施,圆满完成“七五”期间的国民经济发展目标和财政预算任务。
(本文是王丙乾同志在中国财政学会1987年年会暨第八次全国财政理论讨论会上的讲话摘要)